00:00 開頭
01:17 什麼是碳中和?
02:33 第一步:評估碳排放
03:09 第二步:制定減碳策略
04:03 國家減碳策略1:設定減量目標
05:02 國家減碳策略2:設定效能標準
05:37 國家減碳策略3:碳定價制度
08:10 對臺灣的影響
10:15 我們的觀點
11:22 問題
11:43 結尾
(註)本文末含有資訊勘誤/補充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以「How dare you!」聞名的瑞典氣候少女「童貝里」(Greta Thunberg),前一陣子又躍上新聞版面,在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的會場外,抗議、並指責世界各國的領袖,拿不出實際的減碳作為,離「碳中和」或「淨零排放」越來越遠。究竟,所謂的「碳中和」到底是什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碳中和」吧!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歡迎回到《生難字彙大辭海》,神秘名詞大解析,獻給有聽沒有懂的你!
最近一兩年,氣候變遷變得很有感,各種碳排放議題的討論度也變得越來越高。像是今年 11 月初,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也就是所謂的「COP26」,就聚集了包括開頭提到的氣候少女、各國環團和官方代表,聚集在這裡表達他們對於「碳中和」的看法。而最後幾天,大會還通過了史上第一個「減煤協議」,被認為是邁向「碳中和」和「淨零排放」的新里程碑。
不過,這個各國都在談的「碳中和」,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又該如何做到呢?此外,還有其他很多長得很像的名詞,像是:碳交易、碳費、碳稅,還有俗稱「碳關稅」的「碳邊境稅」等等,這些都讓人相當疑惑。那今天這集,我們都會一次講清楚!那就讓我們開始吧!
-
【什麼是碳中和?】
那我們就直接切入正題了。所謂的「碳中和」到底是什麼呢?一般來說,每個組織或是企業在運作的過程中,都會排放二氧化碳。而「碳中和」指的就是,這個組織或企業做了一些減碳,或是購買減量額度等補償的措施,「完全抵銷掉」他們排放的二氧化碳,達到「二氧化碳零增加」的狀態。
事實上,碳中和這個詞,不只可以用在「組織或企業」,也可以用在「國家」或者是「個人」身上。以國家的層級來說,就是要把「所有經濟活動」的碳排,以及減碳、補償措施帶來的效益,都計算清楚之後,達到二氧化碳零增加的狀態。那這邊也順帶提一下,也有很多國家提倡的目標是「淨零」或是「淨零排放」,這是一個比「碳中和」更進階的目標。原本碳中和只是「二氧化碳零增加」,而「淨零排放」指的則是經過計算之後,不新增加「任何溫室氣體」的狀態。
好的,那話說回來,該怎樣才能達成「碳中和」的目標呢?通常,企業組織要減碳,大概會有這幾個步驟:第一步,是先去了解和評估哪些環節會產生碳排放;再來是針對碳排大的環節,找出改善的方法;最後則是實際執行。那首先,我們先來看看要如何評估碳排放?
【第一步:評估碳排放】
那評估碳排放的方式,一般會請第三方的檢驗單位來進行碳排放的「盤查」。那經過盤查之後,企業或組織的碳排放來源,主要可以區分成是「用電」以及「其他日常運作」這兩大類,而其中「其他日常運作」的部分,還可以再細分成:
一,「生產過程中額外的排放」,例如有些產業的製程會有「燃燒」或者是「發酵」的流程,這些也都會有大小不一的碳排;
二,則是「原料和產品的運輸」;
三, 「員工通勤」產生的碳排放等等。
接著,就可以根據這幾個面向,制定減碳的策略。
-
【第二步:制定減碳策略】
首先,以企業和組織來說,在「用電」的部分,目前包括臺灣在內,世界上多數的國家,發電的方式主要都是來自化石燃料,因此只要有用電,就一定會有碳排。但企業沒辦法改變發電的結構,所以要減碳,就只能想辦法「節能」,包括使用更不耗電的電器,或是採用更節能的工法等等。而在「其他日常運作」的部分,則是可以採用碳排更少的原料,或者改用碳排更少的運輸方式等等。
當然,就算再怎麼節能,我們也不可能真的把碳排放完全降到 0,所以如果要達成碳中和,還可以透過各種「補償方案」,例如:植樹造林、棲地復育,或是投入「碳捕捉」或「碳封存」的技術,來抵銷剩餘的碳排。不過,執行任何減碳措施,都會提高成本,因此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有誘因做減碳。所以如果要達到「整個國家的碳中和」,就會需要政府的介入了。
-
【國家減碳策略1:設定減量目標】
從各國的經驗來看,政府想要推動整個國家的轉型,大概會有三大類做法。第一個是設定「減量的目標」,這個的概念類似一個企業的「業績目標」,比如說:某國家預計要「在 2050 年達成碳中和」就是一種目標。那為了要達成這個目標,政府還會再去設定「階段性目標」,例如 2030 年的目標,還有 2040 年的目標等等,那以目前臺灣的政策方向來說,「2025 年再生能源佔比達到 20%」,就算是一種階段性的目標。那通常每隔幾年就會回顧一次,重新確認達成狀況,看看有沒有需要調整。
在訂好目標之後,政府接著會針對各個不同的產業分類,推動不同的減碳政策。以臺灣來說,目前主要是把國內的產業,區分成 6 大部門,分別訂定不同的目標。例如:針對製造部門,用政策協助企業廠商進行低碳轉型;又例如:在運輸部門,設定要提高特定比例的大眾運輸,或是拉高電動汽機車的佔比等等。
-
【國家減碳策略2:設定效能標準】
第二種策略是「設定效能標準」。舉例來說:像是臺灣規定新出廠的燃油機車,排放的廢氣要符合某個空氣品質的標準,這就是一種效能標準;又例如:美國有一項規定(CAFE)要求出產的汽車,要符合「車輛平均油耗標準」,這也是一種效能標準。政府可以把這個做法,套用在剛剛提到的 6 大產業部門,或是針對碳排放量高產品,設定「應該要達到減碳程度」。那政府就可以進一步透過「達標獎勵」,或者是「未達標的處罰機制」,來促使產業降低碳排放。-
【國家減碳策略3:碳定價制度】
第三種策略,則是「為二氧化碳設定一個價格」,也就是所謂的「碳定價制度(carbon pricing)」。這個做法的概念是說,因為排放二氧化碳,會對整體環境有負面影響,因此為它訂出一個價格,排放得越多,就要繳越多的「碳費」或者是「碳稅」給政府。那政府就能用這筆錢,來輔導和獎勵企業轉型、發展減排技術等等。此外,碳定價制度還有另外一種做法,那就是「總量管制與碳交易制度」。
目前,這套系統做的最完善的,就是歐盟的「碳交易體系(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TS)」。歐洲的各國政府會先設定「允許的」全國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而這個允許排放的權利,就是所謂的「碳權」。
接著,政府會再將這些「碳權」分配給各個產業、各家公司。那初期可能會為了避免巨大的衝擊,因此「免費」分配,但後期就會減少免費額度,轉變成競標拍賣的方式,將碳權賣給有需要的企業。之後如果企業的碳排放,超過了取得的碳權,就必須要透過「碳交易」,跟別人買用剩的額度;而其他減碳做得好的企業,也可以把用剩的額度,賣給其他公司來獲得額外利潤。透過這樣的制度,讓減碳做得不好的公司成本上升,就有機會加速他們的轉型。"
不過,這些公司也可能因為成本變高,因此決定要外移到其他「碳排管制較不嚴格」的國家,那政府就會規範不到他們,造成「碳洩漏」的問題。因此,歐盟已經宣佈,未來預計要針對來自其他國家的產品,推出一個俗稱「碳關稅」的措施,來防範碳洩漏的問題。
-
【碳關稅是什麼?】
事實上,「碳關稅」的正式名稱,應該叫做「碳邊境稅」。最早提出「碳邊境稅」概念的是歐盟。目前,歐盟已經提出了「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的草案,預計從 2023 年開始,所有的進口貨物都要申報「碳排放量」。在 2025 年底以前都還是過渡期,不會課稅,但從 2026 年元旦開始,進口貨物就要根據之前申報的碳排放量,繳交相應的碳邊境稅,排放越多的產品,就要繳越多錢。初步規劃的實施範圍,是針對生產過程「碳排高」的產品,而未來將有機會逐步涵蓋「所有的」進口產品。
不過,為了要讓其他國家也有誘因努力做減碳,也保護歐盟境內乖乖繳稅的企業,歐盟的這項規定也有但書,如果產品已經在出口國付過碳稅,且沒有出口退稅的話,就可以減免歐盟這邊的碳邊境稅。那話說回來,如果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企業想要做到「碳中和」,那麼對臺灣會有哪些影響呢?
-
【對臺灣的影響】
這個影響可以分兩個部分來討論。首先是「國際大廠的減碳要求」。近年來,有很多國際大廠紛紛宣示要達到「碳中和」的目標,他們也因此要求供應鏈廠商,必須要配合減碳。例如:蘋果公司就要求所有供應鏈廠商,要在 2030 年達到碳中和。
那麼這樣的趨勢,對於以出口為導向臺灣的企業來說,就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沒辦法配合減碳,那麼以後可能就很難拿到國際訂單。而第二個部分,針對歐盟未來對水泥、肥料、鋼鐵、鋁、電力產品等產品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的部分,有不少學者和產業人士認為,臺灣應該要儘快實施碳費的制度,才可以減少衝擊。因為雖然「國內的碳費」和「國外的碳邊境稅」對廠商來說都是負擔,但比起把錢付給其他國家,自己徵收碳費至少可以把錢留在臺灣,用來幫助產業轉型。
如果未來跟臺灣貿易關係密切的經濟體,都要收碳邊境稅,而且擴大課徵範圍的話,那麼臺灣所有的對外貿易產業,幾乎都會受到影響。不過,各國的政策目前也還沒完全定案,未來還是滿有可能有變動,所以接下來,就要提到今天這集影片的合作單位——「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了!
貿易局為了要方便國內廠商,儘速掌握各國的政策與相關措施,在他們的「綠色貿易資訊網」上面,統整和搜集了各國和區域經濟組織,與「淨零碳排」相關的最新消息。而為了要幫助臺灣企業了解碳邊境稅,貿易局目前也已經舉辦了多場說明會,講解碳邊境稅帶來的影響,以及可能的因應措施,也協助企業調查產品的碳足跡。
此外,貿易局也委託工研院,組成「碳顧問+」線上諮詢團隊,回應廠商對於「碳中和」和「淨零排放」的各種疑問,協助臺灣廠商因應國際減碳趨勢及品牌大廠供應鏈壓力,希望在達成環境保護的同時,能夠持續協助臺灣企業保有並拓展外銷訂單!
那如果想瞭解更多「各國淨零碳排政策」可能帶來的影響,歡迎到下方資訊欄,點擊「綠色貿易資訊網」了解更多資訊!
【我們的觀點】
好的,那話說回來,以往想要減碳、做環保,都只能從個人生活著手,但很多人都會疑惑說,想要認真做減碳、做環保的是不是只有自己?那如果只有自己一個人做的話,真的會有用嗎?隨著最近幾年極端氣候越來越常見,有越來越多國家和企業,開始願意進行轉型,減碳的趨勢似乎終於稍微有些進展。但不論是哪一種轉型策略,要減碳做環保,都必須要付出不小的成本,所以在政策的實施上,勢必會有很大障礙,如何拿捏措施,讓制度不會流於紙上談兵,又不會讓企業負擔過大,而傷到整體經濟,就是政府的重要功課了。
而且,就算全世界達到碳中和,甚至是淨零排放,也不代表暖化就會停止,這只是讓地球氣候不要太失控。畢竟,人類在 20 世紀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非常驚人,所以如果要阻止暖化和氣候變遷,我們還需要更強大的碳捕捉或碳封存技術,把人類製造的二氧化碳移除才行。
那今天由於時間有限,很多內容可能沒辦法講得很詳細,歡迎大家在影片下方的留言區幫忙補充跟討論喔!
-
那今天想要來問問大家,你會支持臺灣的推行碳稅或碳交易的制度嗎?
A. 會,因為推動這些制度,可以促進產業轉型,才有辦法接軌國際;
B. 會,為了減緩極端氣候的影響,針對碳排放抽稅,才能迫使企業轉型;
C. 不會,我擔心實施之後,廠商可能會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導致物價上漲;
D. 其他,留言跟我們分享吧!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碳中和到底是什麼」?
此外也可以點這邊,看看「使用電動車碳排會不會比較少」的相關討論;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
-
【勘誤】
2:38 碳排放的盤查,應該是各家企業自行做完碳盤查之後,再交由第三方檢驗單位來進行驗證。
7:14 碳關稅和碳邊境稅都是俗稱,正式名稱應為 7:20 提到的「碳邊境調整機制」。
-
【 本集參考資料 】
→氣候變化:聯合國重磅報告「人類生存紅色警報」要點匯總:https://bbc.in/3qozJxL
→全球暖化快於預期 聯合國氣候報告一次看懂:https://bit.ly/3eiRt88
→氣候變化:聯合國重磅報告「人類生存紅色警報」要點匯總:https://bbc.in/3ekDqPm
→什麼是淨零、碳中和、氣候中和?一次搞懂Net Zero、Carbon Negative、Climate Neutral 圖文懶人包:https://bit.ly/3Jddx25
→歐巴馬批俄中沒抗暖迫切感 氣候人士開酸「你也沒好到哪」:https://bit.ly/3EtQFrG
→碳關稅將上路、零碳新賽局開跑!臺灣為何該擔憂國際競爭力?:https://bit.ly/3mpmUC8
→什麼是淨零、碳中和、氣候中和?:https://bit.ly/3pm17Nv
→碳中和 Wiki:https://bit.ly/3qhIutb
→二氧化碳當量:https://bit.ly/3H4deVt
→2020氣候變遷績效報告:31國碳排下降 臺灣退步居倒數第三:https://bit.ly/3suiZYg
→臺灣碳生產力指標:生產導向觀與消費導向觀- 中華經濟研究院:https://bit.ly/3qjZ2kl
→企業推動碳中和的做法::https://bit.ly/3pmMw4s
→不只Apple碳中和 全球頂尖企業都靠這個建立市場區隔:https://bit.ly/32oJZOh
→為何台灣即將課徵碳費、碳稅?專家列4點完整解析,世界各國早就在執行:https://bit.ly/3JdasPx
→政院訂六大部門三階段減碳執行方案 第一階段2020年減碳2%: https://bit.ly/3J9Nhpg
→多數企業一知半解⋯台灣4種「碳管理」政策,一次看懂:https://bit.ly/3stnXo9
→5項基礎概念,一次看懂「碳定價」!:https://bit.ly/3EmiUse
→環保署預告修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為「氣候變遷因應法」:https://bit.ly/3FsY3Vl
→氣候變遷在即,工廠、企業排碳要收費?專家一篇文帶你了解「碳定價」最新趨勢:https://bit.ly/3qlc9BR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Questions and Answers:https://bit.ly/33TPsx6
→歐盟提氣候變遷大計 Fit for 55草案:社會與經濟的全面轉型:https://bit.ly/3Fp8FVi
→綠色和平報告-碳關稅對臺灣的影響:https://bit.ly/32sTnQS
→〈財經週報-碳關稅〉全球碳關稅陸續上路 影響台對歐出口3%到5%:https://bit.ly/33Svwuy
→學者估碳關稅衝擊台灣產值達757億 籲碳定價每噸300元起徵:https://bit.ly/32jUVgc
→謝錦芳專欄:歐盟碳關稅對台灣的啟示:https://bit.ly/3efxFT0
→綠色神話? 41位學者提10招,破「碳中和」迷思:https://bit.ly/3efxHdA
【 延伸閱讀 】
→最新 IPCC 報告出爐!作爲地球公民一分子,你不可不知的氣候變遷現況:https://bit.ly/3poIwjX
→【投書】台灣不能再對「碳定價」置身事外:凝聚排碳者付費的社會共識:https://bit.ly/3pkPuWR
→不同產業,減碳手段不一樣?6大產業「碳中和全景圖」一次看:https://bit.ly/3ezbqrr
→什麼是碳權、碳匯、碳驗證、碳中和概念股?買不到綠電取得碳權更能落實ESG?:https://bit.ly/3sszzI8
→要達到碳中和,綠電是關鍵!3分鐘看懂「碳中和」、「淨零排放」的企業困境:https://bit.ly/3qiPKoI
→【綠色觀點】綠電憑證和碳權有什麼不一樣?三分鐘帶你看懂再生能源憑證的政治困境:https://bit.ly/3spUgo9
→買綠電、買憑證、買碳權?企業做減碳,最該弄懂的3觀念:https://bit.ly/30Y9L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