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前導
02:40 什麼!兒童有「遊戲的權利」?
04:07「兒童遊戲」的四大迷思
06:17「特公盟」的緣起與倡議
07:49 大台北地區特色公園介紹
09:01 我們的觀點
10:32 提問
10:49 結尾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對很多家長來說,「帶著小朋友去公園玩」是假日必經的行程。但是,要找到一座好玩的公園,並不簡單。有一群家長,為了讓小孩子有適合遊戲的公園,決定成立一個聯盟,甚至出了一本成果發表書。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公園遊戲力》這本書吧!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大多數的人,就算還沒有小孩,也一定多少都會有小時候去到公園玩溜滑梯、盪鞦韆、翹翹板之類的記憶。
不曉得你有沒有注意到,最近幾年開始,有越來越多有趣的公園遊樂設施出現,不只類型五花八門,有時候還五顏六色。這個「公園大改造」的起點,是有一群家長,因為關心公園的遊樂設施,成立了「臺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簡稱「特公盟」。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本《公園遊戲力》,就有點像是「特公盟」的成果發表。但它並不是硬梆梆的文字喔!我們看完之後,覺得內容非常實用、有趣,也帶來了很多的概念。
書裡介紹了大台北地區 22 座「超適合帶小朋友去玩」的公園,所以,你可以把它當成一本旅遊書;同時,它也解釋了「遊戲」這件事,對小朋友有多重要、我們可以怎麼跟小朋友玩,所以,你也可以把它當成一本親子教養書。今天,我們會簡單挑幾個這本書裡面有提到的概念,簡單分享給大家。
-
【什麼!兒童有「遊戲的權利」?】
對於很多成年人來說,「玩」這件事可能會被歸類成休閒娛樂,當我們沒時間或沒有錢的時候,常常第一個就是選擇犧牲玩樂。但對小朋友來說,「玩」卻幾乎不能被捨棄。這不是因為他們很貪玩,或不需要花時間工作,而是因為「玩遊戲」這件事,跟他們的成長很有關係!適當的遊戲,可以有助於小朋友的肢體發展,多多探索、接受外界的刺激,也能讓感官更多元、強化大腦的神經連結,甚至創造更多社交互動的經驗。這不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身心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有研究指出,許多重要的技巧如社交、自治能力、解決問題與創意,多數都是從遊戲中學來的。所以在小時候「好好玩」,對未來的成就也有一定的影響。所以聯合國的「兒童權利公約」,甚至特別保障了所謂的「兒童遊戲權」。
這個「兒童遊戲權」呢,包含了四大屬性
一、時間:包括兒童的「休憩時間」還有「自由時間」
二、空間:像是學校、公園、家裡等等都可以算
三、素材:玩具、設施或是大自然,各種可以玩的東西
四、夥伴:就是玩伴,可以是朋友、鄰居、家人等等
當然,這些東西都很難靠著小朋友自己爭取而來,所以家長或大人的責任,就是要提供空間跟時間,並且幫孩子找到好的夥伴與素材。但其實,大家常常對於小朋友「玩遊戲」有一些迷思,會妨礙我們實踐「兒童遊戲權」。
【「兒童遊戲」的四大迷思】
《公園遊戲力》分散在各章節中,有提到幾個關於遊戲的迷思,是台灣的大人容易有的,我們這邊簡單整理了一下,包括像是:迷思一:覺得只要有得玩就好了,場地或設施不是很重要。
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的公園遊樂器材,有一陣子變得越來越無聊。書中有舉出很多的例子,經過設計的公園遊樂場,可以提供孩子許多刺激,生理、體感、甚至是美感的刺激。
迷思二:安全就好,不讓孩子接觸任何風險
遊戲的過程中難免有輕微的傷害,而對孩子來說,體驗該如何評估風險,挑戰自己的能力,原本就是很重要的技能。當然沒有人希望在玩耍的過程中受傷,但是有一點小小的冒險、挑戰度,才是最好玩的。
迷思三:玩遊戲有一定的規則,要照著固定的玩法去玩
《公園遊戲力》裡提到了一個概念,叫做「自由遊戲」。其實這就是小孩平常最自由的玩耍方式,書裡面主張,在確保安全、不傷害自己、別人跟玩具的情況下,家長應該讓孩子自由的探索、玩耍,不要急著催促他一定要做什麼。
迷思四:公園遊戲器材就只是器材而已,換掉也不會怎麼樣
一開始特公盟的起點,就是因為有媽媽很介意,那些陪著小朋友長大的溜滑梯,莫名其妙被拆掉了。像是台北萬華青年公園裡面那座大型的磨石子滑梯,就已經有30年的歷史。如果貿然拆掉它,其實也等於是拆掉很多人的童年回憶。那對於住在都市裡面的小孩來說,因為人口密集、生活空間比較擁擠,所以好的公園環境與遊樂設施,可能就相對更加迫切。但過去,因為大家有不少迷思,所以很多公園遊戲廠的設計,就不見得會考慮到兒童遊戲真正的需求。
比如說有段時間,大家為了應付安全要求、或是想要降低成本,選擇大量使用塑膠的「罐頭遊具」,它們除了長得都一樣,而且遊戲功能薄弱、缺乏挑戰性、品質和適用性、耐用性也都不好。一旦小孩子稍微大一點,他可能就不會想要再玩,而且因為到處都一樣,沒辦法提供多樣化的刺激,更容易覺得膩。有一群台灣的媽媽們注意到這樣的狀況之後,決定要爭取解決這個問題。
-
【「特公盟」的緣起與倡議】
2015 年,有一群媽媽們開始討論「罐頭遊具越來越多、公園越來越無聊」這樣的情況。他們從臉書社團開始,一開始只是在網路上交流討論而已,聊著聊著他們就發現,欸我們的成員其實很多人都很專業,有幼教背景、也有職能訓練專家等等。於是,他們決定主動出擊,開始跟政府部門溝通,要怎樣「讓公園安全又好玩」。為了推動訴求,大家非常積極去接觸各種相關法規、遊戲場設計,甚至找來專家來幫大家特訓、學習。2018 年,正式成立了「特公盟」。除了爭取「不要罐頭遊具」,特公盟最大的努力,其實是「站在兒童的角度,讓遊戲空間更多元豐富」,他們實地參與許多大大小小的公園改造討論,讓公園遊樂場更好玩、更多樣化。這邊所謂的「多樣化」,除了是設計的多樣,也包括材質、適用年齡的多樣性,甚至還有設計方法的多樣性,像是公民參與、或兒童參與設計。書中就舉例像華山大草原,就是舉辦工作坊,實際收集兒童的意見,來做為設計的參考。
而另外一種多樣性,則是「共融遊戲場」,強調不管小朋友的身心能力如何,所有兒童「大家都能一起玩」,所以這樣的公園遊戲場,也會有更多樣化的設施、滿足更多元的需求,讓使用輔具的、各種身心障礙的孩童,都可以一起玩。
當然,怎麼讓公園更好的想法,《公園遊戲力》裡面還有寫很多,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看。接下來我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這本書最有趣的部分:「大台北地區特色公園」介紹
-
【大台北地區特色公園介紹】
看到我們前面分享的這些,大家可能會以為這本書都在講議題,但這本書最大的篇幅,其實是在介紹大台北地區的 22 個公園。而且每一個看起來,真的都很好玩!有點像旅遊指南的設計,每一個公園呢,這本書都會告訴你一些,家長帶小朋友出去玩最想要知道的事情。像是適合的年齡、交通方式、特別的注意事項,有沒有廁所、停車場、砂坑等等。此外,它也會以星等的方式,評價每一個公園的好玩指數、友善度、遊戲性、挑戰度,也會用小故事介紹公園特色,中間穿插著理念說明,像是我們剛剛說到的兒童遊戲權、或是共融公園的重要觀念。
舉例來說,書中第一個介紹的就是青年公園,它適合 3-12 歲的小朋友,最大的特色就是有個大型的磨石子「太空堡壘」溜滑梯,書也有特別提到,附近有廁所,可以方便小朋友換衣服玩沙。再一個例子,花博公園則是共融公園的先驅,它適合 3-8歲的小朋友,特色就是強調無障礙環境,就算是坐輪椅的小朋友也有輪椅鞦韆、沙桌可以玩。除了詳細介紹台北地區的 22 個公園之外,《公園遊戲力》最後還有一個貼心的列表,列出全台灣的特色公園清單。
【我們的觀點】
脫離童年之後,我們大概就很少注意到周圍的遊樂器材設計得怎麼樣、好不好看、好不好玩。也就不會想到,其實公園裡面的遊樂器材設計、甚至是陪小朋友玩,都可以有許多的學問跟細節在裡面,不是發包蓋好就可以,還需要更多的討論設計。作為一間設計公司,我們看到有台灣有出現這樣的團隊,對於設計細節的講究也好、對於公民參與的行動力也好,都讓我們覺得很感動,而且收穫滿滿。像書中就有提到說,當他們真的去溝通之後才發現,欸,公部門其實自己也很困擾,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樣才是好的遊樂設施設計。所以,「特公盟」也就有了發揮他們專業能力的機會。
我覺得這並不只是家長關心小孩,更是一種公民精神的典範展現。畢竟我們都知道,大部分的權益都需要靠爭取得來,想要改變現況,需要的是對話與實際的行動。有時候,事情之所以沒做好,並不一定是誰在故意擺爛,背後可能會有更多複雜的因素交錯。但無論如何,有人發現到問題,跳出來溝通,接著發現問題癥結點,然後一起協力,讓社會更完善、更美好。在這裡,我想謝謝這些熱心推動「讓公園更好玩」的媽媽們,你們的親身作為,是孩子也是每個公民的最佳示範,真的非常謝謝你們。
我們覺得,這種正向的故事和案例,需要讓更多人知道。所以,如果你是想要帶小朋友出去玩、但不知道能去哪的家長,又或是非常關心公共政策發展的大人們,不妨去找《公園遊戲力》這本書來看看,或許能帶來很多靈感和收穫喔!
-
最後想問問大家,你去公園玩的時候,覺得最重要的是
A. 空間夠不夠大!我喜歡可以跑來跑去,自由玩耍
B. 設施好不好玩!我喜歡玩一些家裡或其他地方玩不到的遊戲
C. 有沒有夥伴一起!重要的不是設施,而是跟誰一起玩
D. 其他,留言跟我們分享吧!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公園遊樂設施」的相關議題!
此外也可以點這邊,看看「台灣的兒童醫療資源議題」以及「瑞典的超狂育嬰假」;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掰比!
-
【 本集參考資料 】
→ 《公園遊戲力:22個精彩案例 × 一群幕後推手,與孩子一起翻轉全台兒童遊戲場》,王佳琪、李玉華、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著,聯經出版。
→ 兒童權利公約:https://bit.ly/3qOv0V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