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開頭
01:59 台灣,也有參加世界盃?
03:20 英國足球,飄洋過海來到日治台灣
04:43 戰爭陰霾,籠罩足球場
06:00 戰爭結束,球再踢起
07:06 台灣人不踢球?中華民國的「港腳時代」
08:35 外交困境下,木蘭女足崛起
10:24 台灣足球的現況
11:48 我們的觀點
13:07 提問
13:26 結尾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世界盃比賽要結束了,但你知道嗎?其實台灣的代表隊也有比過世界盃,還曾經踢進八強!欸,台灣足球曾經很興盛嗎?那為什麼現在,會有很多人說台灣不流行足球?!今天,就讓我們透過這本《我們的足球夢》,來看看「台灣的足球史」吧!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世界盃足球賽就要落幕了,過去這幾週,台灣跟全球都陷入瘋狂,為了各國代表喝采。但你知道嗎?近40多年來,台灣的足球隊一直都有參與世界盃!
其實,足球這項運動,曾經在台灣發展得很不錯;我們的足球代表隊,曾經踢進奧運,甚至也踢進世界盃前八強過;此外,台灣也有辦過世界級的足球比賽!
但是,現在足球運動在台灣,卻不是很興盛,甚至有很多足球界人士都自嘲台灣是「足球沙漠」,而那些關於足球的輝煌歷史,也很少有人聽說。
《我們的足球夢》這本書的作者林欣楷,藉由過去的期刊文獻、綜合第一手採訪,蒐集到很多網路上查不到的史料,梳理出了台灣一百多年來的足球史。今天,就讓我們透過這本書,一起來看看足球在台灣是怎麼發展的?又為什麼如今的台灣,會被稱為「足球沙漠」呢?
-
【台灣,也有參加世界盃?】
在世界盃的賽制中,有分外圍賽、和會內賽,外圍賽就相當於分區舉辦的「資格賽」,取得前幾名,才能參加我們在轉播中看到的「會內賽」,比如這屆世界盃,亞洲區外圍賽就有46國參賽,而能進入會內賽的名額只有六個。而從1978年以來,中華台北男子足球代表隊,也一直都有參與世界盃,只不過,每一屆都在外圍賽就被淘汰了。那雖然男足從來沒踢進會內賽,但中華台北女足隊,曾在1991年第一屆女子世界盃中,踢進會內賽,而且是前八強!只是在那之後,就沒有再踢進會內賽了。
那每當每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又到來時,政府往往會喊出「振興台灣足球」口號,早在李登輝時期,就提出過振興足球方案;20年前,陳水扁政府喊出「台灣足球元年」,到馬英九任內也推出「大足球計畫」
蔡英文政府在2018年世界盃後,也拋出「足球六年計畫」,目標在六年內讓中華台北男足隊的FIFA排名,挺進世界前100,但直到現在,他們的排名還是在150上下徘徊。
二十多年來,台灣足球在發展上似乎一直遇到瓶頸,而社會大眾普遍對於「台灣足球」的認識、和關注程度也很低。但其實,足球傳入台灣已經一百多年了,也曾經有過蓬勃發展的時候。
【英國足球,飄洋過海來到日治台灣】
普遍認為,現代足球起源於英國;而第一位有系統地,把足球帶進台灣的人,是人稱「台灣足球之父」的英國傳教士萬榮華(Edward Band)。他在就讀劍橋大學時,曾是足球隊隊長,1914年到台南長老教中學、也就是現在的長榮中學當校長時,也把足球活動融入教育之中,讓足球成為長老教中學的一大特色,後來更主導成立南部蹴球聯盟,也讓台南成為台灣的足球重鎮。
同時,在日本政府力行西化、富國強兵的政策下,再加上當時英日同盟的背景,足球在日本發展越來越興盛,也延燒到當時受日本殖民的台灣。在日籍教師的推動下,各地中學陸續成立「蹴球部」,其中最出名是台北二中,也就是如今的成功高中
那漸漸地,原本在中學生間流行起來的足球,也擴散到更廣泛的族群,成為台灣當時新興的庶民運動。1920到30年代間,全台陸續開辦了許多常規比賽,甚至後來,在全台性的大型賽事中取得冠軍的隊伍,更開始像棒球一樣,獲得到日本比「全國賽」的資格。
對於當時的台灣人來說,足球不僅可以強健體魄,也是一種建立民族認同感、並且跟殖民母國「公平競爭」的機會。但就在足球勢頭剛起,眼看就要發展得更旺盛時,事態又有了轉變。
-
【戰爭陰霾,籠罩足球場】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國主義抬頭,開始對內向宣傳愛國精神,台灣總督府也開始要求民眾參拜天皇、神社。而作為足球重要據點的台南長老教中學,也因爲宗教信仰等等的問題,跟官方之間發生摩擦。到了1939年二戰全面爆發後,日本受到美中英荷組成的包圍網夾擊,對外的敵意又更強烈,像足球這樣的「西方運動」,和外籍傳教士,都因此受到限制。
1940年,改名為「長榮中學」的台南長老教中學,遠赴日本參加有足球甲子園之稱的「全日本中學大賽」,成為史上第一隻踢進足球甲子園的「全台灣人」隊伍,但是,在戰事升溫之下,這場比賽卻幾乎無人關注,聲勢遠完全不如以往。而帶領台灣足球從零開始發展的萬榮華,受限於官方壓力,不僅沒能陪自家隊伍一起去日本,賽後也被迫離開台灣。
後來,隨著日軍在太平洋戰線節節敗退,台灣也進入備戰狀態,各大賽事悉數停擺,球員們紛紛被徵招入伍,所有日常活動都硬生生中斷,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日本人正式離開台灣。而這也意味著,過去50年間,台灣建立起的各項制度,也即將迎來改變。
【戰爭結束,球再踢起】
戰爭結束後,台灣體育界人士為了恢復活動,試圖成立體育事業組織、開展賽事,但在日治時期,多半由民間、或半官方組織籌辦的大型體育賽事,在中華民國政府規定下,都必須由官方主辦,導致民間人士的嘗試處處碰壁。不過,在民間的強力要求下,官方也在1946年籌備成立體育會,並開辦了第一屆台灣省運動會、全省足球賽等等,讓台灣的體育事業重新起步,踢球的人口也變得很多元:
除了長榮中學、成功高中的校友等等,這些從日治時期開始踢球的台灣本省人以外;因為民國時期的中國,足球也相當興盛,所以也有滿多足球員移居來台;同時,駐台國防軍,也有組軍中足球隊。這三方人馬,也是戰後初期各大比賽的常客。
然而,可能是出於對台灣的不瞭解,1947年,上海體育記者團來台參訪後,做出了「台灣足球落後」的結論,埋下了「台灣人不踢球」的印象。而在國民黨政府遷台以後,這樣的印象又在官方的政策下,進一步加深。
-
【台灣人不踢球?中華民國的「港腳時代」】
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但兩岸之間的對抗,卻轉為各方面的角力,進一步影響著台灣足球的發展。國民黨遷台後,開始擴大打擊「共匪」,像「足球隊」這種年輕人群聚的團體,也更容易受被指控是左派團體。1950年,桃園的龜山足球隊就全員遭逮補,準人足球隊更有好幾名球員,在只有口供證據的情況下遭到槍決。在白色恐怖的陰影下,參加體育團體成了一件危險的事,人們對體育的態度也因此變得越來越保守。和這股肅殺的風氣相反的是,在50到60年代的「中華民國男足代表隊」,成績相當亮眼,不僅兩度奪下亞運金牌,還踢進過奧運!只不過,這段時期的「國腳」幾乎都是香港人
當時,兩岸的角力延燒體壇,極力拉攏戰前的傑出運動員。而有著「中國球王」之稱的香港人李惠堂,在1952年表態支持國民黨政府,更來台幫忙組織隊伍,讓一批香港的精銳球員決定披上「中華民國戰袍」出賽。
再加上當時官方的足球組織中,清一色都是外省職員,他們多半沒有體育行政經驗,又有著「台灣人不踢球」的印象,導致他們也更傾向找外省的選手。
結果港腳時代就這樣持續了十幾年,直到60年代中後期,香港左派運動興起,政府選拔香港球員受阻,才開始把重心放在培育本地球員上。但這十幾年間,本土球員缺少出賽機會,整體足球風氣也已經大幅下降,形成了人才斷層。
【外交困境下,木蘭女足崛起】
1970年代,港腳正式離開後,男足代表隊的成績也跟著一落千丈。雪上加霜的是,台灣退出聯合國之後,深陷外交困境,政府更把國際賽事視為「宣揚國力」的手段,而實力不強的男足隊,因此被排除在各種賽事交流中。此外,在官方堅持「漢賊不兩立」、以「中華民國」為名參賽等等的原則下,也直接失去許多比賽機會,直到十幾年後才改用「中華台北」的名義重回賽場。但就在男足隊深陷瓶頸的時候,女子足球卻崛起了。
因為歐洲過去有「女生不准比足球賽」的禁令,所以反而是亞洲先開始發展女子足球,從1970年代起,陸續開辦各種賽事,而台灣學校的女足隊也屢屢奪牌。
各校女足隊的優異表現,也催生了女足國家代表隊正式在1975年成軍,並命名為「中華木蘭女足隊」。之後,他們在亞洲各地的賽事中,不斷創下佳績。
那時,正逢台灣經濟起飛,政府為了保持跟世界的聯繫,積極開辦各種國際賽事。於是,中華足協就在1978年舉辦了史上第一場「世界級」的女子足球賽,邀請到歐美亞等洲的12國隊伍參加,並在歐美30多國轉播,更一連辦了三屆
這場賽事,不僅讓政府達成外交目的,也讓世界各地找不到舞台的女性足球員,有機會被看見,甚至連帶影響到 FIFA 在1991年舉辦首屆女子世界盃。那屆比賽中,木蘭女足也踢進了前八強,是台灣首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踢進世界盃的會內賽。
但就當女子足球,終於正式站上世界舞台之後,木蘭女足卻因為官方集中資源,培訓同一批選手、疏於培育新一輩球員,導致成績漸漸下滑,成為曇花一現的光景。而台灣整體足壇,也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
【台灣足球的現況】
在政府解嚴、凍省之後,足球組織原本主要的經費來源「官方資金」大幅減少,加上民間看國內足球賽的風氣不盛,導致後來的台灣足壇,在各方面的資源都很拮据。此外,職業管道也非常有限。儘管台灣足球,從1983年就發展出完整的「聯賽制度」,但直到現在,都還只是半職業聯賽。那在這種「踢球很難看到未來」的狀況下,許多人在中學或大學畢業後,就不再繼續踢球,導致人才斷層更加嚴重。
也因為這樣,近幾年來,許多台灣足球員選擇旅外,加盟日韓、中港等地的職業隊伍。此外,中華足協也開始大力徵召海外的華裔球員,比如在歐洲職業隊效力的夏維耶等等。而這些旅外和海歸的球員,也形成了近年國家隊的主力。
那在職業領域之外,其實近幾年在台灣本土,更草根的足球,發展則非常蓬勃。不僅有越來越多由移工、或外籍人士組成的足球組織和聯賽,近年台灣也興起了俱樂部文化。各地的社區型足球俱樂部,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截至2021年底,台灣就已經有159間足球俱樂部了。而且很多俱樂部的主要招收對象是兒童,這也漸漸讓足球變成最受台灣小孩歡迎運動之一,去年針對兒童舉辦的安聯小小世界盃中,更有高達1,483隊參賽。
【我們的觀點】
在這次介紹的《我們的足球夢》這本書中,作者對「運動的目的」做了很多反思。比如他覺得60年代開始推行的「體保制度」,雖然讓年輕運動員多了一個繼續發展的管道,但這個管道名額有限,導致比賽的輸贏大於一切,變得很功利取向。那我們自己是覺得,運動的意義確實不只是輸贏,但對於台灣足球的發展來說,這又有一點矛盾,畢竟要獲得關注,拿出亮眼成績還是一個最直接的管道。但話又說回來,台灣足球一路至今的發展,其實也不是單一事件造成的,而是一直受到整個歷史洪流的影響,這也是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們感觸最深刻的一點。
我們覺得,這本書介紹的「台灣足球史」,幾乎就是台灣近代史的縮影,在政權更迭、國際政治局勢的變化下,台灣足球的發展一波三折,很多努力卻常常敵不過外在環境的變化。但,還是有人一代接著一代踢下去。
書中大量描寫了,台灣足球界人士是怎麼在艱困的處境之下,不斷嘗試各種可能,努力把足球發揚光大,比如1940年長榮中學在戰事陰霾下孤軍赴日的奮戰,又比如1970年代的女子足球隊怎麼在偏見和爭議聲中踢出亮眼成績。不過因為篇幅問題,有很多部分今天都沒能講到,就請有興趣的人自己去找書來看了!
-
好啦,最後想來問問大家,你覺得台灣如果想要好好發展足球,最優先應該做哪件事呢?
A.改革現有組織和體制,提供運動員更完整的培訓和輔導制度。
B.國內聯賽職業化,有明確的發展管道,讓更多人能繼續踢球。
C.從教育做起吧,讓足球從小生根,培養踢球、看球的文化。
D.其他,請留言告訴我們吧!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台灣的足球史」!
此外也可以點這邊,看看「體育班制度」以及「台灣體育改革」的討論;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
-
【 本集參考資料 】
→《我們的足球夢:從日治到戰後,臺灣百年足球記憶》,林欣楷,2022年衛城出版:https://bit.ly/3j9rp4U
→正港的臺灣「足球元年」── 從臺南的長榮中學開始說起:https://bit.ly/3hu3oFf
→台灣足球生態翻轉中──從社區俱樂部扎根,讓運動不只是勝負:https://bit.ly/3hwxfNe
→李昆翰/你不知道的台灣「世界盃」:國際移民足球賽:https://bit.ly/3BFEyZQ
→【中港台】「遠東足球王國」的前世今生:https://bit.ly/3FBcRlV
→從港腳到18歲英超青年軍沈子貴──60年台灣國足變換的容顏:https://bit.ly/3HIAJXE
→79年前進軍甲子園、228事件失去隊友──98歲郭榮彬道出被遺忘的台灣足球史:https://bit.ly/3FT0yS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