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18.10.19

外國的月亮真的有比較圓嗎?以「反文化衝擊」分析旅外歸國的人常覺得國外比較讚的原因!《 台灣荒誕現象大集合 》EP011| 志祺七七

各節重點:
00:46 「反文化衝擊」與「文化衝擊」
02:25 反文化衝擊讓人難以適應的原因
03:36 用社會心理學的觀點解釋「外國月亮比較圓」的想法
04:00 文化批評與比較的社會學問題
05:04 我們的觀點
06:54 掰比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今天就讓圖文不符用七分鐘的時間!
和大家一起來聊聊為什麼出國回來的人常常會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吧!

-

你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朋友,他可能是因為留學或打工換宿的關係,在國外居住了一段時間,回來台灣之後,對於這裡的一切都覺得很不習慣,所以有意無意間就會抱怨很多事情,覺得台灣人都喜歡一窩蜂啊、不會獨立思考啊、保守封閉、穿衣服沒有品味、不懂得享受生活啊、沒有夢想都沉溺在小確幸等等的。

這些評論,有些聽起來滿中肯的,但,有些好像又不是事實吼?等一下我們就會來分析一下這些言論有什麼樣的問題,不過,在此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聊聊「反文化衝擊」的概念。什麼是「反文化衝擊」呢?在解釋這個之前,必須先來說說什麼是「文化衝擊」。


-

【「文化衝擊」與「反文化衝擊」】

「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的意思就是說當一個人來到陌生的組織、文化或環境的時候,因為不適應不了解或不習慣,所以產生焦慮、緊張、困惑的感覺。一般而言,文化衝擊大致可以簡單分成三個階段,也就是「蜜月期」、「文化衝擊期」、「適應期」

像是離開台灣到美國留學的大學生,一開始會像觀光客一樣,對新的地方感到無比新鮮與好奇的想像,但一段時間過後就會進入生活的節奏當中,發現自己跟過去熟悉的家人朋友分離,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要適應氣候、飲食、交通等基本的生活文化,也要面對「自己是外國人」的這個事實,跟別人介紹自己從哪裡來啊,解釋一堆有的沒的刻板印象啊,總之就是要面對各種「異樣的關懷」。

在這個過程中,就會讓人開始去問自己「我是誰」?然後不自覺就會不斷把新環境跟自己的家鄉做比較,藉此去建立或找到自己的認同感,同時,留學生還得在這樣搖擺的狀況下去結交新的朋友,然後融入這個新的環境。

整體來說,這是一個有點辛苦的過程,當人好不容易走過這一切,不管他有沒有真的克服這些困難,因為脫離太久的關係,回到家鄉之後,很容易又會有不適應的感覺,這就是「反文化衝擊(reverse culture shock)」。這個概念最早其實是來自於美國大兵,這些長期駐外的軍人回家之後,發現自己與家人親友們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所以要找回原本那麼親密的關係變得比想像中困難。

【反文化衝擊讓人難以適應的原因】

在後續的研究中甚至發現,「反文化衝擊」其實比「文化衝擊」還要更難讓人適應。為什麼會這麼困難呢?這原因可能有兩個,1.心理準備不同 2.自己已經產生改變

出國之前,旅外的人多少都會有面對挑戰的心理準備,但回到熟悉的家嘛,通常不會覺得這有什麼問題,在缺乏準備之下,對於遇到的困難就會顯得措手不及,而且這個心態也不是只有旅外的人自己而已,就連他的親友也會覺得他應該要很快就能融入自己家鄉的生活節奏,結果就是雙方都會感覺到「好像怪怪的」。

除此之外,可能生活方式、態價值觀甚至是自我認同都不一樣了,但是卻沒發現到。所以對於旅外的人來說,剛回國的他不只要重新經歷一次「文化衝擊」的焦慮、緊張、困惑,還得面對更多「非預期性」的失落或自我質疑。

例如,自己在國外學的那一套生活方式跟思考習慣,回來台灣後發現可能又不適用了,然後又看到這裡的就業環境、社會發展又不如國外,就會給人帶來自我質疑、失望,覺得「台灣怎麼比較差」的那種情緒,這個時候,他可能就會開始懷念國外了。


-

【用社會心理學的觀點解釋「外國月亮比較圓」的想法】

除了「崇洋媚外」、「喜新厭舊」這種常聽見的觀點,在解釋為什麼出過國的人很容易會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這件事情上,我們今天比較傾向是用社會心理學的「反文化衝擊」來解釋,它其實還包含了社會認知、社會學習理論等不同的概念,但這個部分比較深入,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不繼續解釋,而是先轉口氣,同樣用比較社會學的角度來跟大家談談,這些常見的文化批評跟比較,到底有什麼問題呢?

我們在網路上看了一些留學生的心得感想,常看到台灣人目光淺短、喜歡搞裙帶關係、不會思考、沒有抱負、沒有美感之類的批評。但如果仔細探究這些,其實可以發現,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並不是「居民」或「種族」,相較之下,「氣候」、「民俗風情」反而有著更緊密的關係。

像是氣候,它就會影響著飲食、建築、服裝等非常廣泛的生活內容,悶熱多雨的環境就是很難蓋木屋、穿時裝,而一個地方的民俗風情,又是數十年數百年的歷史所累積下來的結果。這些屬於結構性的因素,並不是一時半刻就可以改變的,多年累積下來的社會樣貌會影響每一個在這裡出生的人的思考習慣跟生活方式。

用同一套標準來衡量明顯有差異的兩個地方,其實有點不公平,可能也沒什麼意義,因為不管是不是國外,如果用不同的角度與標準來看,其實都有各自很棒的優點,過於強調「誰比誰棒」最後都只是淪為個人的自由心證而已。

【我們的觀點】

或許相對於西方人而言,台灣人的確不習慣獨立思考,但在評論這件事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試著去想想更根源的問題,像是,大家沒辦法獨立思考的原因是什麼呢?我自己覺得,這就是來自於教育養成下的習慣,我們從小到大都在寫「選擇題」,習慣在有限的框架之內勾選一個言簡意賅的答案,很少從ABCD之外找到更多解決問題的可能,久而久之,就很容易會人云亦云,也不太會有自己的看法跟創意了。

但其實這個世界大部分時候不會有人幫我們先弄好這麼多選項,所以我們得靠自己去找到問題,然後再思考解決的方法。但成年之後,大家的生活非常忙碌,價值觀什麼的也都會慢慢定型了,其實真的很難去思考那麼多事情。所以說到這裡,我覺得如果只是去批評、指出這些文化上的差異,其實是不夠的,因為,活在這個地方的我們也覺得很辛苦啊~我也不是自願的,怪我幹嘛啊對不對!

我覺得其實不管是海歸的人,或是留在台灣的人,大家在討論到文化差異的時候,兩邊的論點都很容易就會不小心陷入「比較心理」,然後就失去客觀思考的能力,造成意見上的衝突。但其實只要我們可以練習去看看不同現象背後的結構性問題跟差異,就有機會減少很多紛爭,找到讓台灣更進步的方法,畢竟,雖然社會樣貌會影響個人的思考跟行為,但同時,我們的每一個行為也可能會導致這個社會的改變。

-
好的,最後來問問大家,你也曾經有出國的經驗嗎?感受最深刻的差別是什麼呢?
A:食物
B:氣候
C:價值觀
D:其他,留言告訴我們吧!

最後,如果你喜歡這支影片,歡迎留言並分享出去給更多人知道!
我們將在每週七天,每天七點,用七分鐘的時間,跟大家聊聊各式各樣有趣的生活議題!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下次再見囉!掰比!


-

【 本集參考資料 】

→「臺灣,是我不再習慣的地方」──接受西方文化洗禮後,面臨「反文化衝擊」的不歸路:https://bit.ly/2RSv2Kk
→「台灣,我待不下去了」:這是個讓年輕人看不見希望的社會 文長慎入…:https://bit.ly/2QP9jBE
→長文「美國,我待不下去了」: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那月亮的陰暗面呢?:https://bit.ly/2AdPQFu
→Simon Woo:文化衝擊──身在異鄉的唏噓:https://bit.ly/2OqhRlP
→國中交換生:現在我回家了,但反文化衝擊讓我的心仍在找路:https://bit.ly/2IZ4keU
→反向文化衝擊:臺灣留學生返國經驗:https://bit.ly/2J2Rn3U
→反向文化經驗中人際溝通的難題與適應:https://bit.ly/2P1t4ZG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女人約炮就是「欠教育」?真正需要被教育的是進行「蕩婦羞辱」的Bump男人幫!《 YouTube 觀察日記 》EP 008| 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