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21.09.16

五倍券來啦!「三大爭議」在吵什麼?為什麼政府就是不發現金?《 政策翻譯蒟蒻 》 EP025|志祺七七

節重點:
00:00 開頭
02:30 到底為什麼要發「振興券」?
03:44 為什麼不直接發現金?
04:43 發了現金,民眾就會存起來嗎?
05:19 要用「紙本」券,還是「數位」券?
05:54 為什麼主要還是印紙本?
06:49 2020年三倍券的效果如何?
07:47 2009年消費券的效果如何?
08:51 「五倍券」其實就是「消費券」?
10:07 我們的觀點
12:08 問題
12:31 結尾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五倍券即將開放登記,但從改成全部免費發放後,就有人就笑說,這根本是馬英九政府時期發的「消費券」!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五倍券」吧!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今年八月初的時候,行政院為了刺激消費,規劃推出「振興五倍券」,也就是民眾只要拿1000元出來,就能換到5000元的振興券。

這個規則其實和去年「三倍券」差不多,只是金額從三倍變五倍,不過方案曝光後,卻引起很多人抗議,就連民進黨內部也有不同意見,認為五倍券要發就應該直接發,不要再叫人民掏錢換,或是直接發五千塊現金。

雖然後來行政院真的採取部分意見,拍板定案民眾不用拿1000出來,就能直接領5000元振興券,但後續五倍券發行的方式,又有很多爭議,或是有些人也開始懷疑,五倍券真的有效嗎?

所以今天的志祺七七就要來聊聊,五倍券政策從一開始發想,到後來執行的三大爭議,包含「五倍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不發現金」、以及「為什麼主要是發紙本」。最後我們也要來看看,政府發振興券,真的對我們有幫助嗎?以前發的三倍券、消費券,成效又是如何呢?


-

【到底為什麼要發「振興券」?】

首先,在疫情衝擊下,很多人都會希望政府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幫助他們,而這時候,政府最常見的選擇,就是「紓困」和「振興」。

這兩個在經濟學上,算是不同的概念。簡單來說,紓困是為了「救急、救窮」,針對有需要的個人、企業,幫助他們度過當下的難關;而振興則希望能「刺激消費」,讓整個市場經濟,在受到影響後還能重新恢復活絡。

那以政府角度來看,之前疫情嚴峻的時候,他們已經祭出許多紓困政策;現在疫情稍微趨緩,差不多就可以規劃振興、發放「振興五倍券」。不過光這一點,就有多人無法認同,例如有民眾抱怨,他們在好幾波紓困階段,都沒有被照顧到,那政府現在已經不管個人,只在乎市場和大企業嗎?

民進黨內也有人表示,今年疫情狀況和去年很不一樣,五倍券除了「刺激經濟」之外,更應該要「延續紓困」。那既然「五倍券的目的」,在第一關大家就已經有不同看法,有些比較在意「紓困」的人,當然就不想要政府發五倍券,而是直接發五千塊現金。不過這時候第二個主要問題就來了,因為政府不想直接發現金,其實還有別的原因。

【為什麼不直接發現金?】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如果想刺激經濟,那「發現金」給大家花,應該也有同樣的效果,但問題就在於,政府擔心民眾拿到錢只會存起來,不會去消費。

這個想法,以前我們在「三倍券」的影片也討論過,因為最早是有經濟學家提出,民眾拿到額外的錢,通常只會存起來,就算有消費也是用在生活中的「常態性消費」,例如吃飯、繳費等等。

換句話說,因為沒有產生額外的消費行為,也就沒有刺激經濟的效果。那這就不是政府要的,所以他們當然不想直接發現金。不過如果是發振興券,可能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因為振興券可以限制消費的範圍和期限,短時間內就可以讓民眾去進行更多額外消費。

而且,要先「付一千塊」才能換到券,可能也會讓民眾想說,我都已經丟一千塊了,當然要把換來的錢拿去買三千塊以上的東西,而這樣創造的消費需求,可能就會超越3倍的效果。不過這些都是政府的立場,很多民眾可不這麼認為。


-

【發了現金,民眾就會存起來嗎?】

有民眾認為,平常每個人一個月的生活花費,可能就要一萬塊了,領個五千塊,連一半都不到,那既然這筆錢是注定要花的,那誰還會把它存起來?

從經濟學上來看,有經濟學家也指出,通常人們拿到「意外之財」,其實會更容易、更沒有負擔的,去做一些平常不會做的消費。所以不管政府發的是現金、還是有限制範圍的振興券,其實一樣都可以刺激經濟。那在壓力之下,最後政府決定轉彎,讓「五倍券」改成免費發放,但要不要印成紙本,又是我們接下來要談的,第三個難題。


-

【要用「紙本」券,還是「數位」券?】

目前五倍券預計最快下週開放預約登記,領取的形式,又可以分為紙本或數位。支持數位券的人認為,對民眾來說,數位券可以綁信用卡、電子支付、悠遊卡等等,非常方便;而對政府而言,數位發行可以省紙、還能省下發放人力的成本。

以去年三倍券來說,每張的印刷成本,大約要3塊,全部印出來要花5.4億;如果再加上分裝和配送費,總成本就超過11億。不過,最後政府還是決定兩者並用,甚至大部分的五倍券,都還是以紙本發放為主。


-

【為什麼主要還是印紙本?】

這個理由很簡單,因為大部分的店家老闆和民眾,都不支持數位券。

第一,台灣電子支付的普及率不高,就算陸續已經有一些商圈、傳統市場開始推行電子支付,但根據店家觀察,大多人消費習慣還是以付現為主,數位券效果不大。

第二,很多長輩也都不會使用數位券,勢必容易造成混亂。

那不論你是支持紙本券,還是支持數位券,這兩個方式,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那就是它對小店家的幫助,可能很有限。以紙本來看,這次發行的面額沒有一百元、也不能找零,所以如果大家想「物盡其用」,通常就會到比較大的店家或企業消費;以數位來看,很多小店家本來就沒有數位能力,恐怕無法受惠。

所以這邊就接著拋出下一個問題:五倍券真的有用嗎?關於這個部分的討論,或許我們可以先看看去年三倍券的效果。


-

【2020年三倍券的效果如何?】

根據經濟部發布的「振興三倍券執行成效書面報告」,三倍券所耗費行政成本,大約是23億;加上發給民眾的成本,總支出大概約500億元。而它帶動的經濟效益,則至少超過1000億。

其中1000億這個數字,是以「領取數位券」的人計算出來的。當時領數位券的,一共有176多萬人,而他們在這半年內,總支出102多億,所以簡單推算回去,102億除以176萬人,就等於每人平均有花到5700多元。

如果依此類推,全台灣有2300萬人,假設每個人都花了五千多塊,那創造的總效益,應該就會超過1000億元。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有不少商家也會加碼更多優惠,吸引民眾買更多東西。所以根據智庫研究,三倍券對GDP的貢獻,最高可以達0.53%。欸,那以前馬英九政府發的「消費券」效果又是如何呢?


-

【2009年消費券的效果如何?】

根據資料統計,2009年馬政府發的3600消費券,行政成本大約19.6億,加上發給民眾的成本,政府總支出858億元。不過帶動的經濟效益,卻似乎不是很顯著。因為資料也指出,有超過六、七成的消費券,都被民眾用在「原本就要支出」的日常生活用品上,而不是拿去買額外更多、更貴的商品。加上消費券也沒有頻繁流通,乘數效果有限,所以最終增加的GDP,只有0.28~0.43%,比一開始馬政府預估可以提升的0.66%還要少。審計部也坦言,消費券對經濟成長的貢獻,是不如預期的。

那在看完三倍券和消費券的效益比較之後,民進黨政府當然認為,他們三倍券的效果,比馬英九的消費券還要更好,所以今年不但想再複製一次這個模式,甚至還加碼到「五倍」。

不過,當政府宣布五倍券改成「免費發放」之後,有很多人就開始質疑,啊你這樣跟「消費券」有什麼不一樣?"
「五倍券」其實就是「消費券」?

有不少人認為,五倍券改成「免費發放」後,因為民眾不用再自己掏錢,概念上和要「民眾出錢才能領」的三倍券,已經不一樣,反而更像是消費券。因此,對某些人來說,這樣改的爭議反而還更大。畢竟從經濟效益角度來看,如果我們真的想衡量「五倍券」能達成什麼效果,理論上應該要拿「消費券」來當成比較基準,不過政府卻好像更常拿「三倍券」來比較。

他們預估,今年五倍券要耗費的「行政成本」,大概跟去年差不多,但促成的經濟效益,可望超越去年三倍券1000億的效果。"那就算我們退一步,同意把五倍券和三倍券拿來做比較,但這個說法依舊有不少人質疑。因為他們認為,政府連三倍券實際帶來的經濟效益,都誇大了,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去年領取數位振興券的人只有不到8%,政府拿他們使用數位券的消費狀況,去推論其他紙本券的消費狀況,根本不合理。

第二,審計部自己也指出,在三倍券的研究報告中,因為缺乏消費者端的資料可以參考,所以整體效益評估是「欠缺嚴謹」的。那綜合種種討論看來,這次五倍券到底可以帶來多大的效益,其實都還有待觀察。

【我們的觀點】

在進入觀點以前,我們要先特別感謝志祺七七所有的會員,因為有了大家的支持和贊助,我們才能持續製作重要議題的影片,而且,今天這支影片的主題,就是會員投票選出來的喔!所以,如果你願意支持我們走更遠,或是有特別想看的主題,都歡迎加入我們的會員,每個月跟大家一起討論,票選有興趣的主題!

好的,那回過頭來,我們認為這種牽涉到整體經濟的政策議題,從要了解、研究到進行討論,真的都是很不容易。根據我們的觀察,這次事件最特別的地方,是幾乎所有陣營、所有立場的人,都曾經有出來表達過他們的不滿。

在有了去年「民眾出一千、政府給三千」的先例之後,其實有不少綠營支持者,已經滿認同這個做法,也覺得應該會有效;不過,後來許多民代強烈反應過後,政府決定改成免費發放。可是這個轉彎的過程,看起來缺少了對外溝通、整體的效益評估,例如,去年的三倍券,評估真的夠嚴謹嗎?今年五倍券又真的能複製去年三倍券的效果嗎?它跟消費券,又有哪裡不同?

而且,其實蔡政府也知道,大部分民眾最想要的就是領「現金」,但在種種考量下,他們最後還是決定「發券」。僅管行政院長蘇貞昌強調「其實五倍券就是現金啦」。但這個說法,顯然偏離了大家的認知,畢竟我想怎麼花就怎麼花的東西,才叫現金;但現在政府要發的,不但有限定使用的範圍,而且還有一個有效期限。

因此,在其他民眾眼裡,民進黨當年用力罵消費券,結果現在自己卻推出「比三倍券更像消費券」的政策,而且還不承認。這個自打嘴巴,但又拉不下臉的感覺,也是滿尷尬的。

最後,我們想偷偷跟大家分享,在研究這個議題的時候,我們很想要從國外的案例,去看看別人這兩年的相關政策成果。但一方面,這些報告幾乎都還沒出爐;一方面是國情不同,要直接比較也不是很容易。所以這個部分,有機會的話,我們可能再透過訪談的方式,帶大家一起來瞭解吧!

-

好的。那今天影片就到這邊,想問大家,你覺得五倍券的效益,會超過三倍券、消費券嗎?

A、會,因為金額大,能刺激的消費就更多
B、應該輸三倍券,但贏過消費券,因為這次民眾不用拿一千塊出來,創造的消費可能更少
C、都不會超過,因為搞不好大家都拿去花在「原本要支出」的生活用品上
D、其他,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吧!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五倍券」!
此外也可以點這邊,看看「三倍券」以及「紓困」的討論;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



【 本集參考資料 】


→【五倍券來了】發現金民眾會存起來? 王世堅:生食都不夠,那有通曝乾:https://bit.ly/3nwYdVF
→五倍券民調:逾6成民眾挺普發現金:https://bit.ly/3CbXUn3
→「8400億花到剩1605億」 民眾黨要政院說清楚:五倍券是紓困還是振興?:https://bit.ly/3nAiLwA
→「五倍券浪費成本、又不環保」九成民眾贊成發放現金:https://bit.ly/2Xlhoq9
→五倍券變消費券?民進黨自打臉說詞曝光 網諷:還馬英九公道:https://bit.ly/398O0Gu
→五倍券兩大爭議 政府應給個答案:https://bit.ly/3lnrorz
→民進黨定調五倍券「免付1000」以及「數位加碼」,在野黨仍要求直接發現金:https://bit.ly/3EiqaX0
→從「五倍券」爭議看防疫與振興計劃:為什麼不發現金?成本與效益該怎麼算?:https://bit.ly/3CsbtiH
→三倍券成效報告出爐 蔡壁如:「振興千億神話」自己喊爽的:https://bit.ly/3kaoZRq
→國家發展委員會經濟處:本會針對三倍券對GDP貢獻澄清說明:https://bit.ly/3nB6RCu
→經濟日報社論/打破三倍券效益的迷思:https://bit.ly/2YP6ZDY
→五倍券數位版如何讓小商家受惠?綠委建議:補助店家手續費:https://bit.ly/3Eidpfg
→五倍券效益更大 龔明鑫:今年經濟成長率有機會衝上6%!:https://bit.ly/3AgSCGC
→名家論壇》單厚之/五倍券效果五倍,真把政策當兒戲?:https://bit.ly/3ChRMKj
→蔡政府執政5年舉債2兆元 他統計「每人負債24.8萬」:https://bit.ly/3hzzAUu


【 延伸閱讀 】

→振興三倍券執行成效評估書面報告:https://bit.ly/3hvRCag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習近平要企業「共同富裕」!這是劫富濟貧還是「割韭菜」?《 左邊鄰居觀察日記 》EP 055|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