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開頭
01:24 老是懷疑另一半,有可能是「關係強迫症」?
02:12 親密關係裡的「關係強迫症」
03:25 怎麼知道自己、伴侶有沒有「關係強迫症」?
04:27 「關係強迫症」和童年經驗有關?
05:24 「關係強迫症」的其他危險因子
06:05 「關係強迫症」有辦法改善嗎
07:20 我的另一半好像有「關係強迫症」,要怎麼跟他相處
08:08 我們的觀點
09:24 問題
09:37 結尾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你在談戀愛的時候,會常擔心很多事情、很沒安全感嗎?有時候明明知道自己的焦慮不太合理,甚至可能有傷害,卻又忍不住一直往負面的地方想,到底該怎麼辦?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關係強迫症」吧!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戀愛中的人,難免會變得特別敏感。但如果,感情明明談得好好的,卻還是莫名不安,想要試探另一半、尋求安全感。這究竟是哪裡出問題?是自己太悲觀、太害怕受傷?還是有可能是某些心理疾病的徵兆?遇到了又該怎麼辦呢?
-
【老是懷疑另一半,有可能是「關係強迫症」?】
剛才提到,腦中不斷冒出對關係的懷疑,然後要一直試探另一半、才安心。這種狀況嚴重的話,有可能是「關係強迫症」關係強迫症,是強迫症的一種表現方式。特別的是,症狀的表現都是聚焦在「一段關係」上患者會無法忍受一丁點「關係中的不確定性」,腦中不斷出現「對關係懷疑」的強迫思考,也會藉由「不斷和另一半確認關係」的強迫行為,來消除自己的焦慮
常見的發病時間是「成年早期」,或是一段關係面臨重大轉折的時候,像是結婚、或是有了小孩之後。而且其實不只是伴侶,這種狀況也有可能發生在朋友、家人、或是親子關係上。不過,最常被討論的,可能還是「親密關係」裡的關係強迫症。那這種強迫症,到底會出現什麼症狀?
【親密關係裡的「關係強迫症」】
「關係強迫症」如果發生在親密關係裡,可能會有兩類的症狀:第一種「關係型」,會不斷懷疑「這是不是一段『對的』關係」,或是拿自己的關係、和其他情侶比較。例如覺得別人戀愛都好幸福,但自己怎麼問題一堆
第二種「伴侶型」的症狀,則是會過度在意伴侶的外貌、個性、能力等的特質,像是,很在意另一半的五官比例不對稱、講話不有趣
「關係型」、和「伴侶型」的症狀,有可能單獨、或同時出現。有時,是無緣無故從腦中冒出來,也可能是在某些聊天的時候、電影的情節、或是跟伴侶互動的某個情境中,突然觸發
這種懷疑一旦被觸發了,患者會產生很強烈的焦慮感。然後為了減緩焦慮,他可能就會不斷反思「這個人真的愛我嗎」或「他真的適合我嗎」等等等,於是要求另一半證明這件事
說到這裡,也許有些人會想,「對關係、對伴侶感到不確定」在愛情裡很正常啊!但正是因為如此,很多人即使有「關係強迫症」了,也不會想到要尋求醫療協助,然後演變出更嚴重的憂鬱、焦慮症狀。那麼到底有哪些蛛絲馬跡,可以幫助我們判斷自己是正常的擔心、還是關係強迫症呢?
-
【怎麼知道自己、伴侶有沒有「關係強迫症」?】
要確切知道自己是不是有「關係強迫症」,當然還是需要透過標準的臨床診斷程序。但是如果你發現,自己非常需要透過外人、或另一半來得到感情上的認同、跟安全感例如,常常需要問身邊的朋友,我跟另一半這樣正常嗎?或是,要另一半不斷保證、跟證明「自己沒有出軌」才放心。又或者,當伴侶犯了一點小錯,你會很難原諒對方,也沒辦法忍受另一半不是一個完美的對象,常常拿一些「看起來更好的人」來跟他比較
就算沒事的時候,腦中也會不斷浮現各種負面的「如果」,如果另一半出軌了?如果他突然出意外?如果他突然不愛我?那怎麼辦?
如果你每天花在剛剛這些煩惱的時間,超過一個小時,或是你的煩惱嚴重影響到社交、工作等的其他生活面向,其實就可以考慮尋求身心科、或心理諮商的協助。因為就算不是關係強迫症,也代表你正面對很大的心理壓力、跟狀況。好的,說到這邊,我們接下來要看看,這些「關係強迫症」的背後,可能是怎麼來的?
【「關係強迫症」和童年經驗有關?】
關係強迫症,第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他的童年經驗。我們要怎麼跟別人相處,或我們會形成什麼樣的個性,往往都跟小時候「爸媽怎麼跟我們互動」有關如果爸媽或主要照顧者,對小孩的需求非常敏感,那這個小孩就會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對人也比較有安全感;但如果主要照顧者,對小孩是看心情回應,或根本忽視,那小孩就會形成所謂的「不安全依附」
其中,和關係強迫症特別相關的,就是「焦慮型」的不安全依附。如果要等到孩子用非常激烈的手段哭喊,照顧者才會去關心,那孩子就滿有可能會形成焦慮型依附
從小,他就會覺得「我不值得被愛,所以需要非常努力,才能得到別人的愛和關注」。那等他長大、進入親密關係之後,也容易會因為一點疏遠,就勾起他們「害怕被拋棄」的痛苦回憶,所以會採取很激烈的手段、要伴侶回應。這樣的傾向,便成為了「關係強迫症」的危險因子之一
-
【「關係強迫症」的其他危險因子】
那除了童年經歷以外,一個人在其他的地方經歷的事情,比如說在感情中受過的挫折、或創傷經驗,也可能會成為導致他出現「關係強迫症」的外在因素。像是曾經被劈腿、伴侶意外離世,都可能讓人在下一段關係中,變得過度焦慮、需要一再確認另外,在本身的個性方面,有「完美主義」的人,也可能因為對另一半也要求完美,而有更高機率演變成「關係強迫症」
也就是說,關係強迫症,可能同時有童年經驗、基因、個性、外在事件等,多種因素影響。這樣複雜因素下形成的行為模式,真的有可能在成年之後改變嗎?
【「關係強迫症」有辦法改善嗎】
關係強迫症,常常會伴隨憂鬱、焦慮、或其他身體狀況,所以治療的部分,通常會有藥物、跟心理治療。心理治療,主要可以改善那些負面的想法,因為個案常常會對事情做出「災難性的詮釋」:像是,會認為自己沒和完美的伴侶在一起、人生就完蛋了;或是,我如果不改正另一半的缺點,以後一定會離婚所以,當這些擔憂或災難性詮釋出現的時候,第一步可以先試著去釐清,自己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然後去判斷,這樣的想法或推論,是合理的嗎?像是:反問自己,我一定要和一個很完美的人在一起、才能幸福嗎?
另外,有一種叫做「暴露反應預防」的治療方法,也常被用來治療強迫症。簡單來說,這種治療是要打破「一有強迫思考,就用強迫的行為去消除焦慮」的惡性循環
像是,想像自己的伴侶已經三小時沒接電話,但要忍住不做任何行為去消減焦慮。假設個案可以忍過情緒的高峰、讓自己慢慢冷靜,也許他就能在一次次的練習中發現:欸!就算不馬上奪命連環扣、或詢問別人的意見,也不會帶來災難性的結果
不過,這樣的過程或練習,其實都是需要時間的!所以如果要改善伴侶之間的關係,往往還是非常需要另一半的共同參與!
-
【我的另一半好像有「關係強迫症」,要怎麼跟他相處】
自己的另一半如果有關係強迫症的狀況,一定時常感到很氣餒、很無辜,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在維持關係了,為何對方還是沒有安全感、不相信我。這時候,除了協助伴侶探索自己的心理狀況、尋求專業的協助之外,適時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是很重要的!
伴侶之間,可以先試著一起設定一些雙方都同意的原則,然後一起練習多開誠布公地,討論彼此的感受、想法。或是藉由伴侶諮商、一起找到最好的互動模式
很多有關係強迫症的人,自己也不願意現在這種狀態中,他們也常常會自責、後悔,又不知道怎麼停止腦中不斷浮現的負面想法。這時,如果另一半傳達出「即使辛苦,我也願意和你一起努力讓關係變更好」的訊息,或許對患者來說,就是最大的支持和動力
【我們的觀點】
在進入觀點以前,我們要先謝謝大家把影片看到這邊。我也要特別感謝志祺七七所有的會員,因為有了大家的支持和贊助,我們才能持續運作這個頻道,跟大家一起研究各式各樣的問題!如果你願意支持我們走得更遠,歡迎點頻道主頁的「加入」按鈕,成為我們的會員,或者也可以用「超級感謝」,小額支持我們。好的,那話說回來,我們今天介紹「關係強迫症」,並不是想要把有類似行為的人,都貼上「病態」的標籤
反而是希望讓更多人注意到,那些在關係中不斷討愛、索求,看似無理取鬧的行為,有可能是因為成長過程沒有被好好對待、或是曾經歷過創傷的結果
有這樣的結果,往往都不是當事人所願意的;而我們看到或感受到的行為,很可能是「他需要專業協助」的徵兆。另外也必須強調,有類似行為模式的人,並不一定全都是關係強迫症,確切的狀況跟診斷,還是需要由專業人士來判斷
我們認為,親密關係之所以難得、珍貴,正是因為它包含著很多的不確定性,但我們願意把這種自己最脆弱的一面,跟另一個人分享。所以我們會害怕失去,會怕自己不被愛,都是很正常的。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是關係強迫症,或身邊就有這樣的伴侶,請記得多多體諒自己、體諒他喔!
-
好的,最後來問問大家,你曾遇過好像有「關係強迫症」的人嗎?
A. 有,我覺得我自己好像就有類似狀況
B. 有,我自己有遇過類似行為的伴侶
C. 有聽過,但自己沒遇過
D. 完全沒有,今天第一次聽到!
E. 其他,留言告訴我們吧!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關係強迫症」!
此外也可以點這邊,看看「強迫症影片為什麼那麼療癒」以及「看到痘痘就想擠是一種病嗎」;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
-
【 本集參考資料 】
→關係強迫症的症狀、致病原因、治療:https://bit.ly/3BNOTCd
→關係強迫症介紹、心理機制:Doron, G., Derby, D. S., & Szepsenwol, O. (2014). Relationship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ROC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s, 3(2), 169-180.
→關係強迫症患者的不良適應信念:Melli, G., Bulli, F., Doron, G., & Carraresi, C. (2018). Maladaptive beliefs in relationship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ROCD):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in a clinical sample. Journal of 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s, 18, 47-53.
→強迫症的基因遺傳基礎:Pauls, D. L., Abramovitch, A., Rauch, S. L., & Geller, D. A. (2014).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n integrative genetic and neurobiological perspective.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5(6), 410-424.
→強迫症相關的環境因素:Cath, D. C., Van Grootheest, D. S., Willemsen, G., Van Oppen, P., & Boomsma, D. I. (2008).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obsessive-compulsive behavior: evidence from discordant and concordant monozygotic twins. Behavior Genetics, 38(2), 108-120.
→不安全依附類型和強迫症之間的關聯:Doron, G., Moulding, R., Kyrios, M., Nedeljkovic, M., & Mikulincer, M. (2009). Adult attachment insecurities are related to obsessive compulsive phenomena.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8(8), 1022-1049.
→與關係強迫症相關的發展危險因子:Trak, E., & Inozu, M. (2019). Developmental and self-related vulnerability factors in relationship-centered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symptom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Journal of 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s, 21, 121-128.
→依附理論介紹:https://bit.ly/3BNHHpM
→關係強迫症的徵兆與治療:https://bit.ly/3dMklc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