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22.11.30

亞州大學全台第四、台成清交排名暴跌!世界大學排名到底是怎麼算的?《 學生頂嘴專用 ㊙️ 》EP 023|志祺七七

各節重點:
00:00 開頭
02:09 那些排名的標準是什麼?
03:30 這些排名可信嗎?
04:31 評分方式的爭議
06:12 這些排名,其實能帶來很多優點?
07:08 擺脫不掉的排名遊戲
08:09 排名帶來的亂象
09:32 山不轉,路轉?
10:23 我們的觀點
12:05 提問
12:27 結尾

(註)本文末含有資訊勘誤/補充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前陣子,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HE)」公布了2023世界大學排名,台大一口氣退了74名,差點連全球200都守不住。而亞洲大學,這次也擠進全台第4名,超越清大、交大、成大等等傳統名校!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世界大學排名」吧!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每年只要公布跟大學相關的排名,都會引起媒體和民眾的熱烈討論,而學校或政府單位,也常常把這些排名,當成重要的績效指標。 

比如教育部,曾經規劃「5年500億」來補助頂尖大學,希望讓台灣有一所世界百大。而許多學校為了提升名次,也拼命砸錢,甚至成立專門的單位,來研究怎麼提升自己的排名。 

大學排名真的有那麼重要嗎?這個話題一直以來都充滿爭議。有一派人認為,這些排名是國際公認的,台灣既然要跟世界接軌,當然要以這套規則為準;另一派人則是覺得,這些排名沒辦法代表實際的大學品質,只能大概參考,不用太認真。 

那我們就很好奇,這些排名他的標準是什麼?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各大學這麼努力搶排名,背後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這種超級追求名次的現象,真的沒問題嗎?那在開始討論這些問題之前,按照慣例,我們先來一段工商服務時間!


-

【那些排名的標準是什麼?】

目前台灣,比較常會引用的兩個排名系統,一個是QS世界大學排名,另一個則是剛剛我們提到的THE,也就是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 

這兩種排名,都是由商業機構舉辦,目的是要提供一個選擇學校的指南,讓學生和家長,可以快速了解大學的品質和實力。 當然,這兩個機構對於「高品質大學」的標準不太一樣。比如QS排名,就非常重視學校的名氣。

在他們的評分裡面,這間學校在學術界的聲望,就佔了40%;而企業界對大學的評價,也佔10%。 

這邊計算的方式,是機構會發問卷給學者和企業家,讓他們選出自己心目中的好大學,然後再按照不同地區跟學科領域,去加權計分。而QS的其他指標,也包含 20%的「論文引用率」,代表學校的研究實力;20%的「師生比」,反映教學品質

10%的「國際學生和教師比率」,則可以顯示學校的國際化程度。至於THE,他的指標就比較複雜一點,但大致上有6成的分數,都跟研究有關。包含論文引用數、研究經費、學術聲望等;3成跟教學品質有關,比如老師的薪水、學生人數、博士學位數量。剩下的1成,則是看國際化程度、企業捐贈等等。

【這些排名可信嗎?】

雖然QS跟THE的比重和指標都不太一樣,但大致上,還是都會從教學、研究、國際化等等的角度,去衡量一所大學的實力,畢竟這也是大部分學生,在選校的時候最關心的事情。 

那從這個角度看起來,這些排名好像還滿合理的吧?但有些人認為,這些看看就好了,因為它的參考價值有限,而且還有滿多爭議! 

首先,剛剛有說到,做這些排名的機構,其實都不是公益組織,而是屬於商業團體。所以本質上,他們很可能就是要來賺錢的。這些組織本身都有推出所謂的「顧問服務」,只要付幾萬美元,他們就會派專人來指導學校,可以怎麼「技術性的」交出比較好看的數據

甚至還會推薦,對某些學校比較有利的學者或雇主,去參加評比。有學者做過調查,只要是付錢購買顧問服務、甚至是機構廣告的學校,名次確實都會上升。那除了利益關係的疑慮之外,也有人指出,這些機構調查、評分的方式,也有不少的問題!


-

【評分方式的爭議】

第一個最常見的批評是認為,用問卷調查太粗糙。QS有一半的分數必須仰賴問卷,THE也有35%,但是問卷回收的比率,通常都很低。 

像QS只回收了1%左右的問卷,調查對象大多還是英語系國家,亞州國家只佔了五分之一,其中有一半都是來自於印度。換句話說,填問卷的人,通常都不太了解東亞大學的情況,只是大概聽過幾個名字,就鬧了不少烏龍。 

之前有學者以為,成功大學跟長庚大學是同一所學校;有一年,清大的排名超過台大,也是因為有人把新竹清大,跟北京的清華大學搞混了。那另一方面,也有人批評,這些排名忽略了「語言」跟「學科」的差異。

目前衡量研究實力的方法,主要是看「論文引用率」還有「論文數量」,但這樣就容易造成「重理工,輕人文」的現象。 理工類的論文產量比較大,研究的內容也不分國界,容易獲得引用。

相比之下,人文科學的論文,需要比較多時間打磨,而且很多研究內容本身,都會受到地區、文化、語言的限制,要量產或被大量引用,都不容易。再加上,目前機構所採用的資料庫,都是以英文論文和期刊為主,所以如果是非英語系國家,就會很吃虧。 

所以我們就會看到,雖然政大是台灣頂尖的大學,但因為主要是文組,所以排名常常輸給其他理組學校而這次THE全球排名前10的學校,全部都被英國和美國大學給包辦。
 
好的,說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會問,既然這個排名有這麼多爭議,那為什麼台灣都要追著他跑?這主要是因為,對政府、學生和學校來說,它確實都有帶來一些好處!

【這些排名,其實能帶來很多優點?】

大學排名最大的優點,就是為台灣學術界,提供了跟國際接軌的「方向」跟「動力」。對政府來說,跟國際接軌的好處,就是我們能被國際看到,或是被別人認可我們的實力。而這個排名系統,就提供了這樣一個重要的機會。 

在2000年的時候,台灣的論文,只有一千多篇,是有是有進行國際合作的,比例不到15%但最近幾年,國際合作論文的佔比,已經到了34.19%,數量也有一萬多篇。

更頻繁的交流,帶來的不只是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會增加國際學生來台的意願。在過去13年來,台灣的國際學生成長了10倍,在增加學校收入的同時,招生的多元性,也讓學生可以接受不同文化的刺激。換句話說,這些排名系統,可以說是讓台灣的學術圈,變得越來越國際化的重要功臣!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在我們跟國際接軌的同時,它也產生了一些不好的影響。


-

【 擺脫不掉的排名遊戲】

目前,因為全台灣的研究經費並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所有學校共同競爭。所以國家更願意投注資源,在那些更有「研究實力」的學校上。像是5年500億的計畫,光是台、清、交、成這4所大學,就拿了400億。 

那什麼叫做「有研究實力的大學」呢?重視論文數量跟引用率的大學排名,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當你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越多、影響力越大,國家就願意給你更多的經費。而這些經費,可以拿去聘請國外的學者,或是做更多的研究,讓排名上升

當排名上升,國際學者和學生,就更願意來台灣,大家就能產出更多國際論文、拿到更多經費,進入一個正向循環。但相反來看,如果學校的論文跟學術影響力不夠,政府給經費就會下降,讓他們很難投入新的研究。然後排名下降,又拿到更少經費,陷入惡性循環。 

因此,要學校忽略排名的成績,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而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大家為了追求排名,就會出現很多奇妙的現象。

【排名帶來的亂象】

有的學校為了衝分數,會花一百多萬,買機構販賣的計算軟體,或是乾脆作弊。在聘請老師的時候,也會更關注這個老師對學校排名的影響,而不是注重他的教學能力,或研究領域。

所以有些學校,都會找國外的知名學者掛名當老師,但實際上人根本就沒有來。而對學者們來說,他也會很重視自己的論文,能不能發表在國際期刊上、或是被引用多少。

畢竟這些數據,都會影響到自己的升等跟績效獎金。於是,現在論文的生產方式,也開始受到影響。 有學者指出,過去一個研究創意,最多就寫出一兩篇文章;現在為了增加論文數量,同個創意會拆成好幾篇,給不同的人負責。 

比如,由教授指導博士、博士指導碩士、碩士指導大學生,然後大家產出的論文,再互相掛名引用,衝數量的同時,引用數也能灌起來,把整個學術變得像工廠流水線一樣。 

不過,有不少學者認為,這邊最嚴重的問題,還是研究方向的改變。因為大學排名看的,是國際期刊的論文數據;而國際期刊又是以英文為主,所以學者的研究方向,自然就會向英美國家的主流趨勢靠攏。 

例如:比起研究台灣的「優生保健法」,大家可能更願意去研究美國的墮胎法案。而這種現象,可能就會讓學術圈,跟本土的需求嚴重脫鉤,大家投入了資源,最後卻無法回饋到這個社會。


-

【山不轉,路轉?】

雖然大學排名帶來了不少弊端,但很遺憾的,我們幾乎沒辦法不玩這個排名遊戲。因為台灣需要國際影響力,而且它帶來的影響也已經形成,短期之內很難改變。 

所以目前政府的策略,是想辦法淡化排名的地位,然後再幫助各個大學,找到合適的發展方向。 現在的政策,已經從「邁向頂尖大學」,變成了「高教深耕計畫」,比起過去執著在成為國際認可的頂尖大學,現在更重視大學的教學能力、社會貢獻跟在地化,希望學校可以跟地區有所連結。而教育部也在各個大學,成立校務研究中心,想幫助學校找到自己的特色,希望大學可以有更多元的發展方向。 

比如,成功大學就打算以教師的研究領域,去制定新的發展策略;清華大學則是著重在加強社區營造,跟附近的地區建立新的關係。

【我們的觀點】

在進入觀點以前,我們要特別感謝志祺七七所有的會員,因為有了大家的支持和贊助,我們才能持續運作這個頻道,讓重要的議題被更多人看見,真的是非常謝謝大家!如果你願意支持我們走得更遠,歡迎點頻道主頁的「加入」按鈕,成為我們的會員,或者也可以用「超級感謝」,小額支持我們。

好的,那話說回來,當我們看到這個大學排名系統,對台灣高教生態造成很多負面影響的時候,第一直覺就是想說,不行!這個應該要改變吧!所以接著我們就會問,欸!那後來政府的「高教深耕計畫」,有效嗎? 

目前它已經持續了五年,但很多的研究經費,其實還是以國際期刊當做績效指標;而台灣學術圈,也還是很需要跟國際交流的需求,所以排名系統的地位依然很高。 

那我們覺得,這個狀況呢,感覺就有點像米其林星星指南。它會用同一種標準,去衡量全世界的食物,所以很多人會說,啊它不準啦!我家巷口還比較讚等等等。 但幾乎沒有一家餐廳,可以完全忽略米其林的影響力,當自己被米其林認證的時候,多半也會很驕傲的大力宣傳。

就算不屑米其林,大多數的餐廳,還是必須要在「我認為的美食」跟「米其林的標準」當中,取得一個平衡。那以大學排名的這個議題來說,我們覺得道理也是差不多的。

所謂的「平衡」呢,代表這個議題的可能性很多。並不只是大學排名好棒棒,或是大學排名好壞壞,這兩種完全相反的解讀方向而已 

所以這支影片呢,我們就是希望可以透過這一連串的討論,先讓更多人一起注意到問題,或是稍微了解現況。當越來越多人一起來思考「什麼是好大學」、「大學應該扮演什麼功能」的時候。或許我們就有機會,可以慢慢的在自我需求、以及國際標準當中,找到一個平衡點了吧!

-

好的,那今天的提問想要來問問大家,如果讓你做一份台灣的大學排名,你覺得最重要的指標會是什麼呢? 

A.學術成果,大學本來就是要去研究對社會有幫助的東西 
B.教學品質,去學校就是要學習,所以老師會教最重要 
C.企業評價,什麼都是假的,能找到好工作才是真的 
D.其他,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想法吧!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大學排名是怎麼算出來的」! 此外也可以點這邊,看看「私立大學倒閉」以及「米其林指南」的相關影片;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

-

【 本集參考資料 】

→王保進、翁嘉嶸,〈影響三大世界大學排名系統關鍵指標之研究〉:https://bit.ly/3EOC0tg
→透過校務研究分析提升國際競爭優勢:https://bit.ly/3UiIMx0
→黃政傑,〈大學別再爭排名〉:https://bit.ly/3GTWdAs
→大學國際化︱人大退出國際排名引議 台灣「學術殖民」喟嘆與反思-香港01:https://bit.ly/3GXoy8Z
→500億教育經費 四名校分掉400億-自由時報:https://bit.ly/3UdIwPX
→黃慕萱,〈揭開泰晤士報排名的黑盒子〉:https://bit.ly/3GX3gZ2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績效指標、衡量標準及目標值:https://bit.ly/3UooUbM
→衝大學世界排名,是毒還是藥-天下雜誌:https://bit.ly/3EHVT4U
→泰晤士大學排名:台大較去年退步74名、亞洲大學超越清交成-遠見雜誌:https://bit.ly/3Uk52GA

【 延伸閱讀 】

→大學排名是門好生意!揭密全球三大機構如何操作榜單-天下雜誌:https://bit.ly/3ijcK6F
→范麗雪,〈檢視競爭性經費對大學發展的影響〉:https://bit.ly/3AUuJqo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中國撐不住了?!官方宣布放寬防疫,但各地卻執行得亂七八糟?|《 左邊鄰居觀察日記 》EP 076|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