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19.08.16

IG 竟然是新一代霸凌平台?官方限制「霸凌」訊息,竟遭控違反言論自由?| 志祺七七

各節重點:
00:50 網路霸凌是什麼?
02:04 為什麼人們要使用社群平台?
03:03 社群平台可能是網路霸凌溫床?
04:06 社群平台如何處理網路霸凌?
04:57 反霸凌功能背後,可能有問題存在?
05:47 我們的觀點
06:44 提問
06:55 掰比~別忘了訂閱!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今天就讓圖文不符用7分鐘的時間,從「IG新功能」來和大家聊聊「網路霸凌」吧!

-

你知道嗎?原本用來分享生活、串連用戶的社群平台,其實無形之中,可能助長了網路霸凌!

英國反霸凌組織「拋棄標籤」2017年曾發表網路霸凌調查,對象包含一萬名年齡介於12-20歲的青少年。其中報告裡面指出,有42%曾經在Instagram上被霸凌,類似的情況在臉書有37%,而YouTube最少,大概只有10%的人被霸凌。這個數字究竟準不準確,或許見仁見智,在討論這些之前,我們可能需要先釐清,究竟網路霸凌是什麼、該怎麼界定?如果我在網路批評某個人「噁心」,那算是霸凌嗎?


-

【網路霸凌是什麼?】

根據美國國家犯罪預防委員會的定義,網路霸凌是指「使用網路、手機或其他儀器將會傷害他人的文字或影像上傳網路」。而這樣的霸凌類型,大致能分為文字、圖像、個人訊息共三個層面。

其中,常見的霸凌行為大致有四種:
第一,重複不斷地,對其他網友使用言語暴力。
第二,模仿特定人士的外表及行為特徵,並且加以羞辱。
第三,公開受害人的個人資料,比如:真實姓名,容貌、電話住址等等,又叫做「起底」、「爆料」
第四,把受害人容貌移花接木到他人相片中,或在這些相片旁加上誹謗性文字,又叫做「P圖」。

有部分學者認為,網路霸凌因為可以跳脫時空限制,讓霸凌者不用跟被霸凌者面對面,幾乎隨時隨地都可以霸凌,因此它所造成的傷害,可能比傳統的霸凌更嚴重。像去年在美國新澤西州的柯普蘭中學,就曾發生12歲的女學生,疑似被同學稱為loser,也長期在社群平台中遭受霸凌,最終選擇自殺結束生命。

講到這,我們似乎該問問,為什麼社群平台容易產生網路霸凌呢?

【為什麼人們要使用社群平台?】

在了解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使用者心理」。有研究指出,大多數人之所以使用社群平台,通常跟「自我決定理論」裡面的其中兩種心理需求有關。

首先是,自主感需求。
所謂的自主感,指的是一個人對自身行為的掌控程度的認知。如果我們做一件事情的動機,是出於自己的自由意志,而不是被命令或脅迫,那在做的時候,就會比較有熱情和動力。而使用者在社群平台上,用文字或圖片紀錄生活的心理,就跟「自主感需求」有些關聯。

第二個是,關聯感需求。
它指的是一個人在情感上,能跟他人產生聯結的程度。當一個人和外在環境的連結感越強烈,他就能獲得更多支持的溫暖與力量,進而克服更多的問難。那社群平台上像是留言、按讚或分享,都能讓使用者感受到自己的和外界的「關聯感」。

而根據自我決定理論,當使用者所在的環境,能滿足越多自主感、關聯感的需求,那就越能夠激發他們繼續使用社群平台的動機。


-

【社群平台可能是網路霸凌溫床?】

我們進一步觀察,發現社群平台主要有三大特性,分別是「匿名性」、「易於擴散」以及「強調外貌」。

由於網路使用的門檻低,視覺刺激又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因此網路鄉民對於自己看不慣的人事物,要聚眾出征,就變得比現實生活中還要容易。如果再加上群眾效應、匿名的機制,群體霸凌的力道,也會變得更加強烈。對於霸凌者而言,這樣的霸凌行為,可能會讓他們獲得一種認同與歸屬感;但對於被霸凌者來說,原本是來尋求快樂的地方,結果卻變成痛苦壓力的來源,那傷害可能更大。就連Instagram高層也坦承,當初他們為了吸引更多使用者和關注,所做的各種功能,確實可能成為霸凌的新途徑。

而英國反霸凌組織「拋棄標籤」的執行長哈克特也表示,許多有些霸凌者會認為,網路上的互動畢竟是「虛擬」的,對現實生活也不會產生什麼影響,基於這樣的認知,霸凌者在網路上敢做出平常在現實生活中不敢做的事、不敢說的話。

那麼,作為管理者的社群平台,該怎麼處理這種情況呢?


-

【社群平台如何處理網路霸凌?】

為了建立霸凌審查機制,通常社群平台會先找來人類審查員,將上千萬張影像,分類為「含霸凌元素」和「不含霸凌元素」兩種,接著再把這些影像輸入「分類器」當中,讓電腦根據範例,開始學習判斷、執行分類的任務。當電腦標記出新的一批「含霸凌元素」以及「不含霸凌元素」的影像,會由人類審核員再次確認是否正確,同時工程師也會同步校正電腦的精準度。以這套霸凌審核系統來說,目前的技術已經可以分析文字、影片和照片。

但值得注意的是,電腦其實也錯過了許多霸凌行為,有時候它們認為含有霸凌元素的貼文,可能也未必正確。相較於辨識裸露的內容,要分辨霸凌的行為,確實是困難很多。此外,也有人認為,像這樣的審核機制,可能也會帶來其他隱憂。


-

【反霸凌功能背後,可能有問題存在?】

網路霸凌行為之所以很難認定,就是因為它常會需要從對話情境或文化脈絡來看。例如大家最愛講的「呱吉吃大便」,乍看之下大家好像都在霸凌呱吉,但這其實就只是粉絲之間的一種默契梗而已,並沒有真的在欺負他的意思。那像這樣的狀況,社群平台的偵測功能可能就會誤判,甚至造成限縮言論自由的疑慮。

針對這點,Instagram目前是採取比較折衷的做法,當電腦判定用戶的發文可能有「霸凌」嫌疑的時候,系統就會先跳出提示一個,比如說「這樣的內容可能不太禮貌哦!」,請用戶考慮過後再發布,以「溫馨提示」取代「直接刪除發文」,避免影響言論自由。那未來,也預計會再發布一個功能,它能允許用戶隱藏特定使用者的評論,但被隱藏的使用者,並不會知道自己被屏蔽。

【我們的觀點】

從剛剛的討論可以看到,以目前的技術,其實要透過系統來阻止霸凌,恐怕還是有點困難。那我覺得,霸凌這種行為,追根究柢,還是人主動去做出來的,所以如果要防制霸凌,大概還是要把焦點拉回到使用者身上。

或許,我們很難從源頭去禁止別人不要網路霸凌,但面對顯然霸凌的行為,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姑息,因為如果沒有人跳出來指出錯誤,那其實就是在助長這樣的風氣。像我們經營YouTube一年多了,有時候在一些敏感議題上,常常會收到很多人身攻擊的惡意留言,這種時候,我就會超級感謝,那些願意跳出來制止霸凌的觀眾,幫討論導回核心,真的是超級優秀的~

但偶爾我也會發現,大家在反霸凌的時候,有些人不小心也會做出類似霸凌的行為、留下一些不雅的言論,那我們也要在這邊提醒大家,其實,適時的運用檢舉功能,也是有機會防止惡意留言擴大成為網路霸凌~

-

好的,那最後也來問問大家,是否也曾遇過網路霸凌呢?
A:可惡我有,氣氣氣氣!
B:幸好沒有,但看過有人被霸凌覺得很母湯
C:其他,留言跟我們分享

那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也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社群平台可能變成霸凌溫床」!
此外可以點這邊,看更多七七晚間新聞;也別忘了按下LOGO,訂閱我們的頻道!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掰比!



-

【 本集參考資料 】
→ 反霸凌抗焦慮 IG新推出兩項功能:http://bit.ly/2z4qNTI
→ 網路霸凌調查 Instagram排第一:http://bit.ly/2TB8FKM
→ 用鍵盤摧毀一條人命:「網路霸凌」現象與防制策略建構:http://bit.ly/2N8pbAw
→ 讀書治療在大學通識課程上的應用—自我決定理論觀點:http://bit.ly/31GiWrN
→ 網路霸凌調查 Instagram排第一:http://bit.ly/2TB8FKM
→ 網路霸凌 言論自由變凶器:http://bit.ly/2KAYin8
→ 青年族群使用Instagram之心理需求與持續使用意圖研究:http://bit.ly/2HaoMtJ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獵巫抵制大噴發、印度一國兩制大崩壞?《新聞回顧》EP 027 ft. 飲料店、金馬獎、人民幣、富士康、小林村、莫斯科、克什米爾、邱顯智、洪慈庸、呱吉、視網膜| 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