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7 【進入正題前,先來看看客家人究竟是怎樣族(票)群(倉)?】
01:17 【明明有四百多萬客家人,但我們生活中很少聽到客家話啊?】
01:41 【政府推行國語政策,加劇客家話傳承的斷層】
03:33 【不想再隱形,客家人發起還我客家話運動!】
04:43 【雖然客家運動式微,但客家選票好像在選舉時很重要?】
06:32 提問TIME
06:43 掰比~別忘了訂閱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hiho~胎嘎厚, 捱係志祺!今天就讓圖文不符用7分鐘的時間,
來和大家聊聊「為什麼客家話只在選舉出現」吧!"
-
講到客家話,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過這種感覺?
在選舉的時候啊,有些候選人拜票的時候就會烙一句「捱係客家人」,然後端出客家政策大餅;就算不是客家人,還可以說自己是「客家女婿」「客家媳婦」,感覺客家鄉親好像是左右選情的關鍵;可是,選舉結束後,客家話好像又消失在生活中了,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呢?
接下來的內容,我們會針對客家話為何消失在生活中來聊聊,如果你也對母語保存有興趣的話,歡迎跟著我們往下看~
-
【進入正題前,先來看看客家人究竟是怎樣族(票)群(倉)?】
客家人主要來自中國東部沿海和丘陵地帶,在十九世紀晚期陸續移居到台灣和東南亞各國。那按照《客家基本法》中對客家人的定義,「具有客家血緣或客家淵源,且自我認同為客家人者」,都可以算是客家人,也因此跟著這個定義所得到的數據,目前全國的客家人約有453.7萬人。哇,那這不就代表客家票有四百多萬票了嗎?難怪選舉時候選人很顧客家票啊!
【明明有四百多萬客家人,但我們生活中很少聽到客家話啊?】
老實說我在新竹唸高中的時候就有這個疑問了,當時也認識一些客家同學,但他們彼此之間從來都不說客家話,實在很神秘!後來我們查了資料以後發現,這種很少用客家話的現象,大約從十九世紀就出現了。當時的台灣有來自中國沿海各省移民,大家都想要好的土地還有方便灌溉的水源,三不五時會吵架,引發所謂的「閩客械鬥」、「漳泉械鬥」。這波資源搶奪戰中,身為少數的客家人也就養成更強的自我保護意識,有些客家庄甚至握有輕裝武力,對內也相當團結。但因為械鬥造成的負面情緒,來自其他地區的移民,特別會覺得客家人「排外」又「難相處」。在這種社會氛圍下,當時的客家人大多只跟客家人結婚,要是選擇跟閩南人結婚,多半也會避免讓對方家人知道自己是客家人,免得日後更容易有摩擦,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也就不太講客家話。
而客家人除了在公開場合少說客家話,還發展出「多聲道」來走江湖路。比方說在山區種東西,要會用原住民各族的語言溝通;在平地立馬要切換成閩南話來跟閩南人搏感情。時間一久,客家話反而變成客家人待在家裡才會說的語言,一出門就好像戴上面具,讓客家色彩隱形起來,避免外界用有色眼光看待他們。
而這種「隱藏」的現象,碰上政府的單一語言政策,又更明顯了。
-
【政府推行國語政策,加劇客家話傳承的斷層】
除了剛剛提到的歷史因素,真正讓客家話產生傳承斷層的,其實是1956年政府全面推行的「說國語運動」。像是閩南話、客家話這類當時政府定義的「方言」、以及原住民各族語言,都在限制之列。而這樣的政策造成的影響也相當直接。即便在1987年「說國語運動」就已經結束,但研究顯示,以夫妻都是客家人所組成的家庭來看,父母親在家跟小孩講客家話的比例大約目前只有4.9%,可說是相當的少。本來就已經是台灣少數群體的客家人,在上述的歷史跟語言政策影響之下,加速了客家語言文化的凋零,也讓客家人的身影逐漸消失在台灣社會中。看著自己的語言不段凋零,也引起客家人的警覺,終於在1988年舉行了首次大型集會遊行,向政府提出「還我客家話」的訴求。
-
【不想再隱形,客家人發起還我客家話運動!】
1988年12月28日,由林光宏和邱榮舉等人發起的「還我客家話運動」,聚集上萬名客家人,從國父紀念館出發,以「和平、奮鬥、救客家」為口號,開啟了這場劃時代的族群運動。而遊行的目標主要有三個:1.開放客語廣播、電視節目。2.實行雙語教育、建立平等語言政策。3.修改廣電法20條對方言的限制條款。
而這個運動也確實達成一些成果。像是1990客家公務事務協會成立、緊接著2000年之後客委會也跟著成立,同時金曲獎也開始設置客語相關的獎項,這些都對客家文化起了活化的作用。可惜的是,參與「還我客家話運動」的成員當中,有些人其實更希望從中獲得「政治利益」。在缺乏統一主軸的情況下,「還我客家話」運動結束後,原先聚集的能量自然就被分散,也很少再出現客家人自主性發起的客家運動。
而綜觀來看,「還我客家話運動」仍然具有指標性意義,順便補充一下,今年正好是三十週年紀念,剛剛畫面上出現的事件時間軸,其實是我們為這個運動所設計的策展網頁,也歡迎有興趣了解的觀眾,點擊下方資訊欄連結逛逛看哦~
【雖然客家運動式微,但客家選票好像在選舉時很重要?】
單以台北來說,就有五分之一的客家人口,而桃園市更是全台灣客家人最多的縣市,更不用說新竹市和苗栗縣原先就是客家大本營。因此,就以台北加上桃、竹、苗這些縣市來看,客家選票勢必是要爭取的。同時也有人認為,客家人在台灣屬於少數,更需要自我保護,在投票的時候習慣上會更靠攏官方,這也造成在國民黨主政時期,這些客家鄉鎮長期被視為國民黨的鐵票倉。不過「客家鄉鎮等於國民黨鐵票倉」的現象,只持續到2014年。2014年的九合一大選,桃園和新竹地方首長通通都「藍天變綠地」,從此之後各黨候選人對於客家選票更不敢輕忽大意。尤其選舉期間候選人必定馬不停蹄拜會各大客家宗親會,博得宗親大老支持。畢竟大老們喊凍蒜,也容易帶動宗親們投下去。綜觀來看,客家選票確實在選舉時有一定的影響力。
而就我的觀察,政府和候選人端出的客家文化政見,目前看來主要還是以短期的文化活動居多,即便能帶起觀光收益促進客家聚落發展,卻仍然趕不上客家話凋零的速度。前客委會主委葉菊蘭也曾經比喻,如果閩南話是掛病號中,那客家話就是在急診室了。而已經在急診室的語言,只靠文化活動是很難救得起來的。
況且,一旦語言出現傳承斷層,其實也代表著以語言為基礎所發展的族群文化,會以更快的速度流失。而台灣長期以文化多元性作為重要特色,我想族群語言的流失也是必須要正視的議題。或許在短期的文化觀光之外,也可以多嘗試在客家聚落,直接結合基礎教育來保存客家語言文化,縮小文化傳承的斷層,避免讓客家政策總是在選舉時,才被拿出來操作。
-
最後也來問問大家,你覺得母語保存是否是重要的呢?
A:重要啊,母語代表自己的族群,不能忘本啊!
B:不重要,語言的保存還是看實用性吧
C:其他
歡迎留言跟我們聊聊你的看法~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客家話為什麼只在選舉才出現」!
此外可以點這邊,看政府最近推出的「雙語政策」到底在幹嘛;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掰比!
-
【 本集參考資料 】
→ 臺北地區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https://bit.ly/2V7z9DU
→ 客+100系列報導 醫療篇:早期少通婚 客家人易患基因性疾病:https://bit.ly/2CBeRvo
→ 《台灣語言政策大事紀(1895~2007)》:https://bit.ly/2xhAjlW
→ 台灣政治轉型下的客家運動及其對地方社會的影:https://bit.ly/2TgjzUR
→ 客家運動 20 年後的反思與展望:https://bit.ly/2SiXIfk
→ 固守竹苗攻桃園 國民黨組客家聯盟:https://bit.ly/2CEbunp
【 延伸閱讀 】
→ 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https://bit.ly/2LEcW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