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21.04.05

台灣曾經是世界級的電影大國?台語電影為什麼會突然消失?一起來看《毋甘願的電影史》!《七七說書》EP009|志祺七七

各節重點:
00:00 開頭
01:41 當時的電影都在演什麼?
04:16 當時的台語片有多紅?
06:28 起起伏伏的台語片人生
07:56 過去學界的說法是?
09:23 台語片消失的真正原因!?
10:23 我們的觀點
11:38 問題
11:58 結尾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台灣的電影史中,有一段被現代人遺忘的時期。曾經,我們也有個好萊塢,在被遺忘的那些年,我們能年產上百部電影,劇情片規模世界前三,演員也紅遍台港、東南亞。這麼風光的過去,為什麼會在一年內銷聲匿跡、消失在世人記憶呢?今天,就讓我們透過這本《毋甘願的電影史》,來拼上那塊失落的拼圖吧!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這幾年「韓流興起」,無論你喜不喜歡韓國的流行文化,你一定都聽過 BTS 、TWICE 等團名,甚至是走在路上、打開 YouTube 都能聽到或看到許多的 K-pop 歌曲。但你能想像這樣的狀況,突然在一年內轉變嗎?例如原本每天都能登上 YouTube 熱門影片的 K-pop MV,突然都一部都不剩,新出的歌曲也沒剩幾首。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個舉例太荒唐了,怎麼可能!但這樣的情形,確實就曾發生在我們的台語電影上。

在 1969 年時,台灣還有出產上百部的台語電影;到了 1970 年,就突然跌到 20 部以下,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毋甘願的電影史》這本書的作者蘇致亨,從碩士時期就開始研究這個問題,並找到新的解釋,也因此榮獲多項傑出論文獎。為了能讓這段歷史,被更多人看到,蘇致亨又花了四年,將他的論文改寫成貼近一般人的著作,也補充多位臺語影人的訪談故事。

今天就讓我們透過這本書,一起回到那個台語片曾經超風光的年代吧!


-

【當時的電影都在演什麼?】


這本書的第一章,就從 1956 年上映的第一部「正宗台語片」開頭,帶出臺語片的第一波高峰。當年的電影票一張兩塊錢,對當時的人們來說,不能說很便宜,但也還算是負擔得起。我們可以想像,在那個還沒有電視的時代,去電影院看電影,幾乎可說是最潮的一種娛樂。

那話說回來,1956年的第一部台語片,叫做《薛平貴與王寶釧》,是一部「歌仔戲電影」。當時的台灣人看到台語居然能出現在電影上,都非常感動,因此上映的第二天,就創下了單日 1 萬 2 千多位觀眾的票房紀錄,而同期的洋片《泰山肉搏獅王國》一天只有賣出300張票。從《薛平貴與王寶釧》之後,台語電影很快的就在全台的街頭巷尾熱起來了。而且當時臺語片什麼都有,有小說劇情、有本土歷史故事,有歌仔戲,形式題材包羅萬象。

除了現在也很常見的現代豪門生活、愛情故事之外,當時也還有尺度前衛超乎想像的《危險的青春》,或是超獵奇、號稱「天然景、禽獸裝,台語童話故事片」的《大俠梅花鹿》。更厲害的是,當時日本或美國正流行什麼,臺語影壇也能在一個月內就改編推出,於是我們有過臺語版的泰山、〇〇七與盲劍客。報紙每天也都會有臺語片專欄,民間還在 1957 年,率先舉辦臺語片的「金馬獎」,比官方金馬還早了好幾年。

另外,當時的知名導演何基明,也曾經花重本,拍攝台灣自己的歷史故事,像是《青山碧血》就紀錄了 1930 年發生的霧社事件,堪稱是60年前的《賽德克・巴萊》,不僅直接在霧社周圍實地拍攝,過程中也有當地耆老直接提供意見,所有服裝、獵刀、織布和臨時演員,全部都能就地參考,就是希望能讓每個細節都如實呈現。這在當時可是耗費了 60 萬鉅資以及近一萬呎的底片才拍攝完成的鉅作,上映後不僅受到大眾歡迎,也有許多人寫信給導演說,你電影真的拍得很寫實,當時還有影評稱讚說這部電影是近年來「唯一能發揚民族精神的電影」。

雖然從現在的眼光看起來,「發揚民族精神」好像不是特別好的稱讚,但在國語政策實施的年代,台語片能得到這樣的評價,可以說是非常有面子。就算是現在回頭去看,也不難發現,當時臺語電影的題材真的很多元,民眾參與度也很高,整個產業可說是活力滿滿,而這樣的熱度也讓當時的電影演員們,變成享譽全台,甚至前進香港、東南亞的大明星!



【當時的台語片有多紅?】


如果現在要大家回想 1950、60 年代,有什麼大明星,大家說得出來的可能會是好萊塢的瑪麗蓮夢露、奧黛麗赫本,或是馬龍白蘭度。但如果是要說出當時台灣的大明星,大家腦中可能連一個名字都沒有。

只不過,如果我們真的回到那個時代,卻可能會發現,當時的台語片明星真的紅翻天,不管他們去到哪裡宣傳,當地一定是擠得水泄不通,還會有一堆學生爭先排隊要簽名,或許你的阿公阿嬤,還曾經是其中一員。而且當時不只是學生追星,就連國防部長也追星。像是女明星白蘭就因為有著美豔的外型,以及「蕙質蘭心」的特質,深受大眾喜愛,因此受邀前往馬祖勞軍,而當時的國防部長俞大維也非常喜歡她,甚至因此把馬祖的「二〇四高地」改名為「白蘭高地」。

另外,我們現在熟悉「白蘭」洗衣精,也是「利台化工」的老闆,請白蘭來代言,並買斷她的藝名來命名洗衣粉的結果。再來,著名的電影女星小艷秋,所出演的《桃花過渡》甚至外銷東南亞,讓她聲名遠播,並邀請她到香港拍片。

同時,台灣大同影業的老闆也為了把她留下來拍電影,在其他人片酬都大概是三千塊的時候,就開出兩萬元的高薪給她,只不過電影拍好之後,小艷秋連成品都還沒看到,就又被抓上飛機,飛往香港拍片了。這時台語片的外銷,可說是遍及整個東南亞的「福佬文化圈」,也曾前進日本。我們或許可以說,這個從 1950 年代中期揭開序幕的臺語片,是臺灣電影邁向產業界的真正起點。

舉例來說,當時台灣著名的台語片導演林摶秋,就在現在新北市鶯歌區附近,蓋了當時亞洲第三大的民間製片廠「玉峯」,而且在各家片場的投入之下,台灣每年電影的產量也達到了上百部,等於每週有超過三部國產台語片在等著上映,當時的台灣,甚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全球第三大劇情片出產國。只不過這樣的盛況,卻在接下來的十多年裡面臨過兩次「急速」的衰退,最終甚至消失,這是為什麼呢?


-

【起起伏伏的台語片人生】


要看台語片怎麼衰弱之前,或許得先來看看台語片是怎麼在台灣興起的。如果我們仔細地對照一下第一部台語片出來的時間點,會發現當時其實是政治非常高壓的年代,同時還強力在執行國語政策。但為什麼台語片卻是在這個時候興起呢?這其實是一個陰錯陽差的結果。

當時的中華民國、跟中華人民共和國,都非常努力地在向國際證明說「我才是正統中國」,想盡辦法要擴張自己的文化影響力,這時電影就成為很重要的媒介,而當時還屬於英國統治的香港,就成為雙方都極力爭取的地方。像是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為了讓香港人願意多拍「中華民國好棒棒」的電影,決定立法通過《底片押稅進口辦法》,開放讓這些「海外自由派」的底片及攝影器材,進出口台灣可以免稅。

過去在台灣,政府把電影底片視為「奢侈品」,不僅進口底片要課很重的稅,就連要買底片,都還需要政府核准,不是有錢就一定買得到。換句話說,也不是有錢就什麼人都能拍電影。但在政府為了拉攏香港,而開放免稅進、出口的時候,很多想拍電影的人,就找到「漏洞」了!他們紛紛跟香港合作,或是跟他們借牌,開始大量的進口底片,造就了台語片的盛世。

不過就像剛剛說的,這個盛世持續的時間,不只很短,甚至還可說是急速雪崩。對於這個現象,過去常見的解釋,大概可以分為兩類。


-

【過去學界的說法是?】


第一種是「市場決定論」,通常是強調說,在國語片起飛,日片重新進口、電視陸續開播之後,台語影壇接連面連強大的競爭對手,品質卻沒有因此提升,甚至因為製片的短視近利,水準越來越差,甚至開始有黃色鏡頭參雜其中,自然遭到觀眾淘汰。

第二種則是「政治決定論」,多半是認為說,因為國民黨政府推行國語運動,嚴格實施檢查制度,再加上白色恐怖的政治環境,才使台語片的時代戞然而止。而民間的解釋,也有許多綜合兩者的「多因並陳論」,認為台語片會衰亡,其實是剛剛那兩個原因同時發生的結果。只不過,對於本書的作者來說,這些論點都無法解釋一個最核心的問題,也就是為什麼台語片的年產量會是在 1970 年這一年急速衰退呢?

作者認為以「市場決定論」來說,應該不可能是 1969 年的一百多部都拍得特別差,才讓隔年就突然只剩下 20 幾部;那如果從「政治決定論」來看,似乎也沒有證據能證明,當時的政府有在 1970 年特別加強壓制臺語片的力道。

再加上,當時無論是臺語流行歌、臺語歌仔戲、布袋戲和電視劇,這些臺語文化在 1970 年代左右,都還保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因此作者認為以往的說法,可能不夠精準。所以他透過研讀大量史料,以及對當時的電影人進行訪談,抽絲剝繭地找出更有可信度的解答。


-

【台語片消失的真正原因!?】


作者認為要完整解釋台語片的興起與衰落,除了要注意政府推行的國語政策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關鍵,那就是當時的「物質技術」。
當時,正是電影正要從「黑白」轉向「彩色」的重要時期,彩色電影逐漸成為市場新寵;而剛剛我們也有提到,一開始台語片之所以能興起,其實跟他們「有辦法拿到底片」這件事很有關聯,所以只要這條路被政府封起來,那整個產業就會出現危機。

另外,根據統計,當時的台灣的台語電影,總共有上千部,但只有不到百分之一,是彩色的。而在這本書中,作者就以非常生動的方式,一步一步帶出當時的政府,是怎樣對民眾打造出「台語=黑白=低俗」而「國語=彩色=精緻」的文化形象,讓台語電影慢慢地消失在大銀幕。只不過我們剛剛這樣的敘述,其實是非常、非常簡略的,大家如果想要了解詳細的狀況跟推論過程的話,記得一定要去看書噢!



【我們的觀點】


我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情緒真的是像在洗三溫暖一樣起伏,一開始看到台語片的盛況,一邊驚訝怎麼會有這麼有趣的時代,一邊也很疑惑,自己以前為什麼完全不知道有這樣的一段時期。當時台語電影的能量和創造力,讓我們享譽國際,但看到它後續一點一點的被吞噬、被取代時,我們的心中也湧上一絲絲無奈,還有書名所說的那種「毋甘願」。當時台語電影《丁蘭二十四孝》的導演 連燕石,就曾經在跟作者的訪談中說道:「如果沒有電影修復,自己在兒孫面前,就只是個平凡的老人而已......」

這句話雖然感傷,但我們同時也能看到,很多台語電影研究者,以及國家電影中心努力的成果。這些修復與研究,讓我們可以從電影娛樂的角度,去具體感受自己阿公、阿嬤那一輩台灣人,在戰後的生活場景。而這本書,雖然是從學術論文來改寫的,但作者的筆法,讓它的內容非常好讀,而且依然具備高度學術價值。

真的很慶幸,在 60 多年後的現在,我們還有機會重新去認識那個時代,真的很推薦對於這段時期有興趣的大家,可以去看看這本《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台灣有個好萊塢》!

-

最後,想問問大家,現在的你最想回去看看哪部台語電影呢?
A、讓小艷秋走向國際的《桃花過渡》
B、天然景禽獸裝的台灣童話片《大俠梅花鹿》
C、60 年前的「賽德克・巴萊」《青山碧血》
D、尺度前衛超乎想像的《危險的青春》
E、其他,請留言告訴我們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台灣,曾經有個好萊塢!」此外也可以點這邊,看看「100 年前的台灣藝術家,如何熱血開創新時代」或是「「阿嬤們」為什麼會成為「慰安婦」」;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

【 本集參考資料 】

→臺語童星的逆襲!為何臺語片在我們的集體記憶完全消失?──專訪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https://bit.ly/3dq44p8
→傷心有話的台語電影史:張亦絢讀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https://bit.ly/2PMGASQ
→【台語片60週年】關於台語片13:台語片女神系列之三-白虹:https://bit.ly/3ugDAx6
→「辛奇.很新.奇」全臺巡迴影展總預告:https://bit.ly/3wv6efU
→【2015看見台灣經典電影】《大俠梅花鹿》數位修復預告 “The Fantasy of Deer Warrior” digitally remastered Trailer:https://bit.ly/3uk7659
→從動物森友會到家庭倫理劇:從台語片《泰山寶藏》談泰山電影在台接收與演變:https://bit.ly/3dkNaYI
→【電影小百科】台灣也有拍泰山電影!?而且比迪士尼早30年!|《泰山寶藏》數位修復版:https://bit.ly/3ugqsYC
→《危險的青春》2014數位修復預告片 “Dangerous Youth” digitally remastered Trailer:https://bit.ly/3fAq6YM

【 本集素材CC授權相關資訊 】

→《台北之夜》壽星戲院上映盛況/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者: 郭南宏/來源:https://bit.ly/3fwC1a8
→薛平貴與王寶釧/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導演:何基明/編劇::陳守敬/來源:https://bit.ly/31DRGMu
→《大俠梅花鹿》印刷海報/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來源:https://bit.ly/3sNOaLM
→《大俠梅花鹿》劇照/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來源:https://bit.ly/31GwDsM
→《青山碧血》劇照/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者:何基明/來源:https://bit.ly/3wmvqFi
→青山碧血/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導演:何基明/編劇:洪聰敏/來源:https://bit.ly/2Pv5oPx
→《青山碧血》劇照/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者:何基明/來源:https://bit.ly/39yAbSe
→《青山碧血》工作照/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者:何基明/來源:https://bit.ly/31ERvkb
→露天戲院 Outdoor Theater/典藏者:Lafayette College Libraries/編者:Paul D. Barclay/貢獻者::Ikegami Naoko, Li Guo/來源:https://bit.ly/39zaCAH
→桃花過渡/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導演編劇:郭柏霖/來源:https://bit.ly/3mbST7g
→小艷秋(明星照)/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來源:https://bit.ly/3cF2y3c
→林摶秋/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來源:https://bit.ly/2Pkn3JP
→玉峯影業及湖山製片廠舊照/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來源:https://bit.ly/3wnetKC
→《台北之夜》戲院上映盛況/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者:郭南宏/來源:https://bit.ly/31ERBZ5
→中影攝影師與攝影機/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者:華慧英/來源:https://bit.ly/3rGmMOd
→中製廠於碼頭搬運器材(1948)/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者:中國電影製片廠/來源:https://bit.ly/3ufaxK9
→連燕石/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來源:https://bit.ly/3sKkHSO
→第一屆台語片影展(1957)/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來源:https://bit.ly/3fB0zyW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越醜我越愛?台灣B級景點的魅力為何無法擋?《台味七七》EP016|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