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21.09.18

3+11 到底是什麼?機師入境檢疫規定,哪裡有問題?|志祺七七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2:19 機師的規定到底長怎樣?
03:50 放寬規定的 3+11
05:14 為什麼要改回 3+11?
06:20 航空公司的配套措施
07:40 現行規定真的防得住嗎?
09:06 我們的觀點:隱藏在成功背後的防疫難題
10:20 我們的觀點:難題有解嗎?
12:12 提問
12:33 結尾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前陣子九月初的時候,再度爆出有確診機師,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間,違規跟朋友聚餐的事件。而且,他感染的還是傳染力更強的 Delta 病毒。這也讓很多人再度開始問:機師的「入境檢疫」的規定,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機師的入境檢疫規定」吧!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長期以來,台灣防疫的核心手段,就是「把病毒阻擋在外」,有好長一段時間,這個方法都非常成功。但自從五月疫情爆發之後,民眾對於政府的信心開始動搖,包括疫苗政策和機師的防疫規定等等,都有相當激烈的討論。而前陣子,九月初 3 位確診的長榮機師當中,有一位被發現在「加強自主健康管理」期間,違反規定跟幾位朋友一起聚餐。

雖然長榮航空火速開除這名機師,但民眾還是非常氣憤。很多人質疑,之前就是因為機組人員不用隔離14天,才導致華航諾富特事件,最後造成全國三級警戒兩個多月的狀況。

那為什麼現在指揮中心,還是不把規定訂得嚴格一點?一下子3+11、一下子又有5+9、7+7的規定,這些規定到底有什麼差別?真的會有用嗎?


-

【機師的規定到底長怎樣?】


首先,我們要先來看一下,機師入境檢疫規定,到底是怎麼規定的。事實上,從去年年初各國疫情爆發以來,機師入境的檢疫規定,已經改過很多次。最剛開始的規定,是在去年 3 月的時候公佈的。當時就已經規定,機組人員可以不用像一般旅客那樣,入境後要居家檢疫14天。

一開始有區分貨機和客機的機組員,後來國際疫情趨緩之後,就調整成機師全部都是 3 天居家檢疫和 11 天自主健康管理, 也就是所謂的3+11,而空服員則是5+9。而且在居家檢疫期間,不能派飛出國。

而在 2020 年底爆發紐籍機師違規的事件之後,指揮中心決定要加強機組員的檢疫措施,所以從今年元旦開始,所有的機組人員,不再區分機師或空服員,全部都改為 7+7。而且在前面 7 天的居家檢疫結束後,還增加了「必須要 PCR 陰性」,才能轉為「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但同時,指揮中心放寬航空公司,在前面的居家檢疫期間,可以繼續幫機組員排班,繼續派飛。而派飛回來,隔離時間就要重新計算。

後來,由於疫情趨緩,指揮中心決定,從 3 月 12 日開始,放寬為 5+9。同樣在 5 天居家檢疫結束時,要 PCR 陰性才會進到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而且居家檢疫期間可以派飛。不過,在 4 月的時候,指揮中心再一次調整規定,將檢疫規定放寬為「3+11」。



【 放寬規定的 3+11 】


會放寬規定最主要的因素,是因為機師工會在 3 月的時候,曾經提出訴求,認為當時 7+7 和 5+9 的規定,特別是在「居家檢疫」期間可以派飛的部分,會讓機組人員的隔離時間太長,導致很多人的身心狀況不佳,擔心會影響到飛航安全。

有機師表示,很多人一個月隔離的時間超過 20 天,甚至有人從去年 3 月到現在,完全自由、不用隔離的時間,只有 10 天左右,生活幾乎只剩下「隔離」和「正在前往隔離旅館的路上」,換句話說,「三級警戒」的生活,已經維持了一年多。

根據機師工會的調查,長期關在房間裡面、減少社交和親密關係,讓大約 7 成的機師精神壓力變大、失眠變得更嚴重;有 9 成的機師覺得,自己的生活變得很不正常,因此希望規定可以再放寬。

4 月 1 日,立委范雲召集了指揮中心和機師工會,一起開會討論這個問題。後來,指揮中心就決定,從 4 月 13 日開始,機組員入境檢 5+9 的規定,改回 3+11。

隨後,在 4 月下旬,華航諾富特的疫情爆發。因此,很多人認為,剛放寬規定就出現疫情,那一定跟 3+11 的政策有關。不過,指揮中心並沒有正面回應這樣的質疑,也一直沒有調整機師的檢疫規定。很多人都在問,如果機師跟一般旅客一樣,都用「14天的居家檢疫」,那應該會更安全吧?指揮中心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堅持 3+11 呢?


-

【為什麼要改回 3+11?】


根據指揮中心的說法,這個規定的原因,就是要讓空運能繼續運作。尤其,航空業還肩負「運送重要物資」的重任,不能讓它斷掉。因為在疫情爆發後,全世界的海運都塞爆了,想要跨國運送貨物,就只能轉成「空運」。因此,有很多高價值貨物,還有需要儘速補充庫存的產品,包括:零售、電商、高科技產品、防護衣、甚至是疫苗等等的醫療物資,都非常需要倚靠空運。

如果每次機師派飛出去,回來都要居家檢疫 14 天,那麼以派飛來回一趟3-4天來算,再加上居家檢疫14天,就用掉18天了。這樣每位機師一個月只能飛 1-2 趟,一下子就會有人員短缺的問題。

在這個情況下,航空公司勢必得減少航班。這樣的結果就會導致說,很多的貨物、原物料和產品,就會運不進來、也送不出去,不只衝擊台灣的經濟發展,也影響大眾的日常生活。除此之外,也有些人指出,今年重新實施 3+11 的政策之前,指揮中心其實也有要求,航空公司必須做到其他「配套措施」。


-

【航空公司的配套措施】


這個配套措施指的是,航空公司必須要先落實更嚴格的管理,包括「機上全程防護」和「外站零接觸管理」等措施,指揮中心才同意放寬檢疫規定。

這裡的「機上全程防護」,指的是在航行的過程中,駕駛艙裡面只能有一個人拿下口罩,喝水或吃東西;如果是載客的客機的話,也不能接觸到乘客。至於「外站零接觸管理」,指的是在抵達目的地、機艙門打開後,地勤會帶機組人員,去移民官那裡辦理入境手續,然就就直接搭專車到飯店隔離。抵達飯店之後,辦好入住手續,就直接上樓進房間隔離。

為了要嚴格實施零接觸,他們拿到的,是「一次性」的房卡,也就是說刷進去之後,卡片就失效。如果走出房門,就算有帶卡片也回不了房間;而走廊上也都是監視器,如果擅自離開,很快就會被通報違規。也就是說,理論上,機組人員在「外站」的時間,都不能離開房間,下一次走出房門就是要飛回台灣的時候。

此外,機組人員也禁止跟任何當地人有接觸,就算是當地親友也不行。如果要吃飯的話,就是叫飯店的 room service,服務人員會把食物放在門口,機組人員等人離開了,才開門拿食物。不過,很多民眾對於指揮中心這樣的回應或做法,並不買單。



-

【現行規定真的防得住嗎?】


對很多人來說,無論是「3+11、5+9、7+7」這些規定都有一個很大的疑慮是,這個「居家檢疫期」,都比「潛伏期」還要短多。一般來說,COVID-19 的潛伏期大概是 5-6 天,也有不少人是在 6-14 天之間才確診,因此從防疫的角度來看,「3天、5天」的居家檢疫,可能都太短了。

尤其,大家都知道 COVID-19 非常難纏,常常出現變種,或是陰性轉陽性的案例。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很多人認為,政府明明可以採用最保險的做法,但卻沒有。而且,自主健康管理期間,機組員已經可以出門,這等於是把風險暴露在社區當中,而且指揮中心或航空公司,也無法及時掌握是否有人違規。那在管制不夠嚴密的狀況下,如果有人違規,那政府和航空公司,也應該要有責任。

以結果論來說,3+11之後,疫情就是爆發了,但事後當大家想知道,是誰做出這個決策的,指揮中心卻拿不出會議紀錄。甚至很多人認為,最近剛剛公佈的行政院專案調查報告,不只內容避重就輕,還在質詢前一天先提供給媒體,當天早上才給立委。這就讓很多民眾認為政府黑箱,是故意要護航自家立委和指揮中心、對航空業放水。

而且,雖然政府當初認為,五月會爆發跟 3+11 沒有直接相關,但 6 月、7月 和 9月,他們也三度把機師入境檢疫的規定,修得更嚴格。所以有的人就質疑,這恐怕就是他們覺得自己站不住腳的證明。



【我們的觀點:隱藏在成功背後的防疫難題】


在進入觀點以前,我們要先謝謝大家把影片看到這邊。如果你還沒有訂閱「志祺七七」,請記得按下訂閱,開啟小鈴鐺,才能在每天晚上收到我們的影片通知。

那在這裡,我也要特別感謝志祺七七所有的會員,因為有了會員的贊助,我們才能持續運作這個頻道,不斷討論非常重要的議題,非常感謝大家!如果你願意支持我們走得更遠,歡迎點擊這個「加入」,或從資訊欄的這個連結,加入我們的會員;當然,你也可以透過「超級感謝」,直接斗內我們!

好的,那話說回來,經過將近 2年的奮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防疫這件事,通常會分成兩個主要的階段或方向。在初期,最好的方法,就是全力圍堵。例如堅強的邊境管制,把病毒隔離在外;如果發現個案,那就立即做好隔離,避免疫情擴散。

不過,一旦疫情出現破口,無法再靠圍堵的時候,就得進入第二個階段,那就是讓大眾漸漸「與病毒共存」。而要做到這個的前提,就是要有疫苗這個重要的物資。

在幾個月以前,台灣都是國際防疫的模範生,外國媒體談到台灣,都會稱讚官方反應快速、有超強的管制措施;而民眾的配合和信任,更是防疫成功,不可或缺的關鍵。不過,從事後來看,這個成功的背後,其實一直都有著「權衡」的難題。


-

【我們的觀點:難題有解嗎?】


如果我們把機師都隔離到14天,那這對飛安、空運和經濟來說,都會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我們把檢疫放寬,雖然可以緩解這樣的困境,但如果有機師不遵守規定,成為防疫破口,那經濟一樣還是會受到打擊。

這個權衡就像是走在一條鋼索上,太偏向任何一邊,都會產生不小的傷害。大部分的國家,尤其是擁有很多疫苗的,最近都已經逐漸放寬邊境管制,開始為跟病毒共存做準備。

不過,對台灣來說,要跟病毒共存,就需要有夠高的疫苗覆蓋率,但我們能掌握的疫苗數量,一直都還沒到那樣的程度。因此邊境管制,還是我們非常倚賴的防疫手段。
48
那在看過很多國家的狀況之後,我們其實覺得,要一直堅持最高強度的管制,真的不太可能。一方面,高強度的管制措施,勢必會減少航運運量,國家經濟可以撐到何時,沒人有把握;另一方面,機組人員的身心狀況,也可能會越來越接近崩潰邊緣。而且,就算再怎麼嚴密的規定,很有可能都還是會有漏網之魚。

所以,適度的放寬某些規定,其實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要是大家都悶壞了,或許反倒會出現更多違反防疫規定的行為。

不過,這些政策要獲得支持的前提,都是需要有足夠公開透明的資訊。當政府沒有公開透明的資訊,你真的不能要求民眾要無條件相信、支持你。但話說回來,在大家的努力之下,我們已經初步掌控疫情,最近這一波的 Delta 威脅,目前看起來也還有機會壓下來;而在疫苗施打率逐漸衝上來的今天,我們也越來越有機會,可以開始跟病毒共存。

當然,「共存」聽起來就像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長期抗戰。在這裡,我們還是覺得,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打疫苗⋯⋯等等等,只要越多人把這些我們可以自己控制的事情做好,那我們就越有機會,回到像以前一樣的日常生活。

-

好的,今天想要問大家,關於機師的入境檢疫規定,你覺得「現在」應該怎麼做比較好呢?

A. 我還是覺得應該比照一般民眾,完整隔離14天
B. 我覺得可以適度放寬,但前提是剛剛說的配套措施,都要落實,不然重罰
C. 我沒有特別的意見,覺得把自己份內的習慣養好最重要
D. 其他,留言告訴我們吧!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機師入境檢疫規定合理嗎?」
此外也可以點這邊,看看「為什麼買不到疫苗」以及「國外疫情訪談」系列影片;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



【 本集參考資料 】

→陳時中:2染疫機師病毒定序都是Delta 序列不同:https://bit.ly/2XBextU
→基因定序出爐 另兩名機師也是Delta:https://bit.ly/3zp91HA
→沒去桃園為何有細胞簡訊 莊人祥:雙北新竹高雄都可能收到:https://bit.ly/3AmE9ZG
→長榮航空證實開除案16120機師 違反3規定「決不寬貸」:https://bit.ly/3An1o5U
→機組員防疫QA (QA for Crew Epidemic Prevention Practices): https://bit.ly/3CiEblG
→武漢肺炎》一圖搞懂3+11 陳時中圖卡說明:只是回到去年制度並增採檢1次:https://bit.ly/3khyo9U
→空勤組員「3+11」是怎麼回事?該怎麼看? - 焦點事件:https://bit.ly/3zf6O1q
→COVID-19/機組員隔離新制反而關更久?指揮中心回應:尊重航空公司管理 - Heho健康 (4/15):https://bit.ly/2XzZCjD
→國籍航空機組員檢疫措施調整 未打疫苗者「7+7」新制7/1上路 - 中央社 (6/14): https://bit.ly/3lFnJ8J
→機組員防疫新制提前上路 完整接種者長程返台也要隔離檢疫 - 中央社 (9/3):https://bit.ly/3zvULNv
→CDC 的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的規定:https://bit.ly/3hJcPgY
→3+11爭議 - Wiki :https://bit.ly/3lCJW73
→華航群聚感染事件 - Wiki:https://bit.ly/39npQrH
→機師趴趴走?工會曝光外站:有人為防疫沒見到父母最後一面:https://bit.ly/3khhgBk
→曹雲臉書:https://bit.ly/3EsYJKa
→執勤+頻繁檢疫 7成機師嚴重失眠:https://bit.ly/3Emzx8a
→機師長期頻繁檢疫身心受影響 陳時中鬆口:天數會降:https://bit.ly/3tO4KMA
→談論相關3+11當初設計的緣由:https://bit.ly/3hFASxa
→【投書】一位機長的告白:我的「三級警戒」生活已經15個月 - 報導者 (2021.06):https://bit.ly/3hEITCD
→747貨機機長劉昭宜:連孩子都不能擁抱的日子(2021.02):https://bit.ly/3Am0CWN
→機組員不再只關3天!紐機師「害釀本土破口」衛福部祭2嚴防規定 - ETtoday新聞雲:https://bit.ly/3kjybTK
→航空貨運供給吃緊 4月承載率達71% 產業面臨巨大壓力 - 鉅亨網:https://bit.ly/3Ao8yGO 
→市場復甦帶動空運需求暴增,但運載量不足情況持續存在 - DHL:https://bit.ly/3nKS8Fi
→【疫境求生】長榮拆客機座椅當「金雞母」 載貨飛美每趟賺1500萬 - 蘋果新聞網 (2020.06):https://bit.ly/2XvBiyM
→海運漲完換空運 華航兩岸運價9/2大調35% - 中時新聞網:https://bit.ly/3tPxm8k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人類史上最精密的設備!全世界半導體產業都靠它?|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