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20.06.28

害怕被拋棄、傷害自己挽留對方、事後卻後悔?一起認識不邊緣的「邊緣型人格」!《 七七心理學 》EP 023|志祺七七

各節重點:
00:00 開頭
01:52 「邊緣型人格」不是邊緣人?
02:49 「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的症狀是?
04:33 判定的標準
06:26 病因研究
07:26 治療方法?
08:29 跟他們互動的原則
10:16 我們的觀點
11:19 提問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過或聽過身邊朋友遇過這樣的狀況?

某天認識了一位新朋友之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開始交往了;只不過對方一下子很黏你,一下子又覺得你很不好,把你貶的一文不值。當你提分手的時候,他卻又威脅說「如果分手就要自殺」,而且這樣的狀況還一直反覆出現。

這種狀況,很有可能就是所謂的「邊緣型人格障礙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這個主題吧!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我們今天要聊的這個「邊緣型人格障礙症」,其實跟「邊緣人」是不一樣的東西。會想選這個主題,是因為上個月在會員的議題許願池當中,有一個會員留言說,他自己是有這個疾病的人,他希望我們可以介紹這種心理疾病,讓更多人知道。

那被這種疾病困擾的人呢,除了我們前面講到的「對人的態度反覆變化」,還有「用自我傷害來威脅對方」的行為之外,他說這類型的人,常常會不自覺的去放大解釋很多事情,特別是往不好的方向去聯想。

以他自己來說,他只要被身邊的人看了一眼,就會擔心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聽到清喉嚨的聲音,也會有一樣的擔憂,讓自己感到無比挫折。他還說,他甚至曾經因為喉嚨有個小腫塊去看醫生,可是因為診所沒有超音波設備而請他轉診,但他卻在聽到這句話當下,無法控制地覺得:「我到底做錯了什麼?你要把我推去別的地方?」

而我們開始查資料之後,發現跟他有類似困擾的人並不罕見,因此我們就決定要來介紹「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的患者和親友,他們的日常生活會面臨哪些困難。


-

【「邊緣型人格」不是邊緣人?】

大家聽到這個名稱,第一瞬間可能會有點疑惑,既然不是「邊緣人」,那為什麼名稱會叫作「邊緣型人格障礙症」?

其實早在 19 世紀就有這種疾病的紀錄了,但這個疾病的特徵,跟很多的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有點類似,看起來很像是由各種不同的疾病疊加出來的,所以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在以前常常被歸類到其他的疾病當中。

比如說患者的狀況,常常看起來跟憂鬱症有點像,會感覺到很強烈憂鬱情緒;而他們一下子很活潑外向,卻又可以一瞬間變得非常憤怒的狀況,這也讓人常常讓人懷疑是不是思覺失調。

一直到 1980 年代之後,醫學界才比較確定這個疾病的症狀和判定標準,也因為患者的狀態很像是介於許多疾病之間,命名的時候才因此用了「邊緣型人格」這個詞來稱呼。

【「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的症狀是?】

這個「邊緣型人格障礙症(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BPD」,又稱作「邊緣型人格疾患」或是「B型人格障礙」。好發期大約是青少年後期到成年初期,大概就是 10 幾歲到 20 幾歲這段時間。

其實,他們跟我們大多數的人一樣,都很期待能跟別人產生連結,而成為朋友或伴侶。但他們大多對自己很沒自信,自我價值感很低,也因此會認為自己不可能會被好好照顧。這樣對自己抱持著「否定」的態度,讓他們很容易放大解讀別人的話,即使只是很輕微的、委婉的拒絕詞彙,都會以為是在拋棄、否定他們的人格或是價值。

此外,他們對人對事的思考模式常常是非黑即白,不是把對方看得很完美、當成「全世界最好的人」,就是覺得對方「真的是爛到不能再爛」。而他們的情緒也不太穩定,很容易一遇到狀況,突然就變得非常生氣、發飆起來,讓人不知道該怎麼相處。

這些特質也常常讓他們很難信任別人,但如果好不容易進入了一段關係,他們也會因為沒有安全感,害怕自己會被拋棄,而選擇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來獲得對方的注意和照顧。例如:自殘、試圖自殺、酗酒、吸毒、不安全性行為、飆車、暴飲暴食、瘋狂購物等等。甚至用這些行為來威脅對方說:「如果你不照著我說的做,我就要傷害自己」。

雖然這些傷害自己的行為,可以讓他們在那個當下短暫的忘掉可能被拋棄的痛苦,但到了事後,常常又會很後悔自己衝動地做了那些事,反而讓他們更加覺得「自己好爛」,進入一個越來越痛苦的輪迴。


-

【判定的標準】

剛剛講到一連串 BPD 的症狀,並不是每個患者都會出現全部的特徵。而我們在最前面預告講到的情境,雖然說這有可能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症」,但實際上究竟是不是,還是要以醫生的判定為準喔!

一般來說,醫師常用的標準有 2 種:一個是「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DSM-5),另一個則是 WHO 的「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第十版」(ICD-10),但這兩種標準都不是所有特徵都相符,才算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症」。


以美國的 DSM-5 的標準來說,這個疾病症狀的判定標準有 9 項。

包括:被拋棄的時候會有很激烈的反應、非黑即白的極端思考模式、自信心很低、情緒低落的時候會自我傷害,也有可能會藉此威脅對方、難以控制的憤怒情緒、常常出現憂鬱和焦慮的情緒、常常覺得很空虛、壓力大的時候會很失神或妄想。

這 9 項只要滿足其中 5 項,就會被判定患有 BPD。而我們也有查到,有心理師認為,如果符合了其中 3 項的話,雖然還沒到患病的程度,但可以說是具有「邊緣型人格」。


另外,在 WHO 的 ICD-10 文件當中,則把這個狀態稱為「情緒不穩定人格」,文件中還更仔細地分成「衝動型」還有「邊緣型」兩種。

首先,在畫面上的 5 項判定標準,至少要符合其中 3 項,而且必須包含第 2 項:「經常跟人發生衝突,尤其是當他的衝動行為被阻止或批評的時候更容易有衝突」,就是屬於「衝動型」。

而「邊緣型」的又更嚴格,除了要至少符合 3 項「衝動型」的判定標準之外,還要符合至少 2 項「邊緣型」的標準才算是。

不過,也由於這種疾病的患者,也常常會有憂鬱症或焦慮症,所以對醫師來說,要確認有沒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病因研究】

目前,這個疾病的病因還沒有完全確定,但普遍認為是由好幾種可能的因素互相影響產生的,包括:大腦功能異常、基因遺傳,還有成長背景等。

有研究發現,有些患者大腦運作和一般人有一些差異,比如說主掌情緒的杏仁核比別人更活躍,這個現象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的狀況類似,只要遇到特定情境就會引起他們強烈的情緒。

另一方面,研究也發現,如果家族中有人出現病史,那其他人罹患的機率會更高。不過,也有不少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雙胞胎,只有其中一個人罹患這個疾病,所以基因遺傳也會影響,但可能不算是決定性因素。

此外,也有研究發現,患者當中有比較高比例的人,在成長過程中,曾經經歷重大創傷事件,例如:家暴、性暴力,又或者是在童年時被家人忽視,或是面臨分離的焦慮等。


-

【治療方法?】

目前還沒有可以完全根治這個疾病的方法,但有一些「藥物」可以幫助患者舒緩情緒和焦躁不安的反應。

除了吃藥之外,「心理治療」幾乎是治療這類疾病最主要的方式,例如:辯證行為治療、認知行為療法等。這些主要是幫助他們練習了解自己現在的狀態,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來減輕自己的焦慮、憤怒或不安的情緒,進一步減少傷害自己的行為。他們也可以透過這些練習,來跳脫非黑即白的絕對思維。

對於諮商師來說,這些人的狀況滿棘手的。一方面這個疾病會讓他們很習慣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把情境解讀成總是別人出了問題,不會想到自己有可能生病,因此比較沒有病識感,更難說服他們去就醫或吃藥等等。

另一方面,即使開始接受心理治療,但他們也因為不容易信任別人,又對批評和拒絕的語氣和詞彙很敏感,所以要能獲得他們的信任,讓他們打開心房其實很不容易,對諮商師來說是不小的挑戰。


-

【跟他們互動的原則】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群人很難相處,而漸漸疏遠他們,但其實是有一些原則可以幫助雙方在互動的時候,比較順利。

在《邊緣人格》這本書裡面,作者建議大家,跟「邊緣型人格障礙症」患者互動可以把握 OCB 原則:

第一個:Open 坦承、公開的跟對方互動,不要讓對方覺得你在隱瞞什麼東西;第二個:Continue 持續關心他們,因為他們其實很需要身邊的人的關心和陪伴,因此在能力範圍內表達自己的關心。

第三個:Boundary 堅守界線,這個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原則,了解自己可以做的什麼程度,互動和關心不要比這條界線更親密。因為當我們開始對他們表達關心之後,他們很容易會產生好感,但同時對我們的期待和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只要我們付出的關心達不到他們的期待,他們就又會回到前面講的那種「憤怒」的狀態。

這3個原則,是無論朋友、家人還是伴侶跟他們互動時,都可以多加注意的事情,這樣會比較較容易建立信任感,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誤會,這樣雙方也才有更多機會一起克服這個病症。

但這樣重新建立信任的過程,可能需要一點時間,所以也要提醒大家,如果你是陪伴者的話,也要記得注意自己的狀況喔! 比如說,跟他們互動的時候,掌握好自己的「情緒承受度」也非常重要,在他們發脾氣、大吼大叫的情況下,陪伴者也能讓自己保持冷靜。

不過,這個能力是需要時間慢慢練習的,所以大家不要太過度苛責自己做不到,應該要給彼此再多一點時間。可以的話,也給自己設定一個停損點,才不會讓自己在陪伴的過程中,完全喘不過氣。

【我們的觀點】

邊緣型人格的人的特質,很常是成長過程中,從小到大都在焦慮,長期下來才發展出這樣的特質,來保護自己避免受傷,目的也只是為了要讓自己能好好的活下去而已。社會大眾常常只注意到他們「傷害自己」、「威脅對方」,以及情緒不穩定等等的印象,但這樣可能會讓患者擔心會被貼標籤,而拒絕別人的協助和就醫。

我覺得,邊緣型人格障礙症和思覺失調,在病因和發病期的部分相似性真的很高,同樣都是多重因素在影響,也同樣是在青少年發展期開始有比較高的風險。這讓我想到,在青春期的時候,其實更是需要大家更有耐心和細心的關注,有時候師長很容易會以為是「青春期的叛逆」,就不小心輕忽了一些可能是症狀的特徵。

所以我覺得,能夠在這個系列中,跟大家一起好好認識這個疾病,真的滿重要的,要是大家都認識的話,可以及早發現他們的狀況,可能更有機會協助他們在未來的人生避開這樣的痛苦。

-

那今天想要問問大家,當你感覺到不安的時候,你都會怎麼做呢?
A. 找一個信任的人講!
B. 把自己的心情用文字寫下來!
C. 找事情做,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D. 其他,留言告訴我們吧!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邊緣型人格障礙症是什麼」!
此外也可以點這邊,看看「失覺失調」以及「焦慮症」的介紹;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掰比!



-
【 本集參考資料 】

→ 邊緣性人格障礙|維基百科:https://bit.ly/2Mk5MuQ
→ 情緒反覆難相處~認識邊緣型人格疾患:https://bit.ly/2ZXGTNU
→ 邊緣型人格疾患發展理論之探討:https://bit.ly/3chAK1f
→ 求求你不要丟掉我:邊緣性人格親密又缺乏界線的人際模式:https://bit.ly/2XSlm6B
→ 邊緣型人格障礙症:回顧與前瞻-文榮光、李俊毅:https://bit.ly/2TV33w3
→ 邊緣性人格障礙:我們該如何面對? - 獨立評論@天下:https://bit.ly/3gBn8S5
→ 你是「邊緣型人格」嗎?10件事測出你總是害怕被拋棄、分手生不如死的真正原因 - 風傳媒:https://bit.ly/3dnED6k
→ 愛你想你恨你 邊緣型人格 一部曲:認識:https://bit.ly/2ZVEOlf
→ 愛你想你恨你 邊緣型人格 二部曲:成因:https://bit.ly/3che0i0
→ 愛你想你恨你 邊緣型人格 三部曲:https://bit.ly/3dkUoLm
→ 愛你想你恨你 邊緣型人格 四部曲:誤解與協助:https://bit.ly/302iJSp


【 延伸閱讀 】

→ 過來人告訴你:五個分辨「恐怖情人」的徵兆和分手方法 - 關鍵評論網:https://bit.ly/3dnmV2R
→ 我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https://nyti.ms/3doH3Bt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什麼是腐女?為什麼腐女會喜歡看兩個男生談戀愛?|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