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19.12.21

家有三台冰箱四台電視五台烤箱?家人有「囤積症」該怎麼辦!《 七七心理學 》EP 020| 志祺七七

各節重點:
01:32 囤積症的定義
02:42 出現囤積症的原因
04:08 如何與囤積症患者溝通?
05:48 如何協助囤積症患者收拾?
06:42 我們的觀點
08:09 提問
08:26 掰比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那麼,今天就讓我們和大家一起來聊聊「囤積症」吧!

-

幾個月前我們在直播投稿區,收到一個暱稱叫做「家有三台冰箱四台電視五台烤箱」的觀眾寫的故事。

他說這個暱稱,就是他們家的真實狀況,明明有 6.70 坪的家裡,被媽媽堆滿東西到只剩下一張床的空間,去過他們家的朋友都形容他們家簡直就像是資源回收廠。這位觀眾的媽媽已經這樣堆積東西 2.30 年了,不論家人怎麼勸說都沒有用,要出手幫忙整理也不行;每次偷偷丟掉一些東西,最後都會被媽媽發現又撿回來。他說媽媽的經典語錄是「全部都丟掉之後再花錢買,當作錢很多很好賺嗎?」而生氣的時候,她甚至還曾經說過「你們什麼都要丟掉乾脆連我都丟算了!」

雖然家裡的人都覺得,媽媽應該是生病了,但是媽媽卻打死也不承認、更別說是要去看醫生。家人們拿她沒辦法,也只能就這樣繼續生活下去。很多人可能會誤會這樣的人,就只是單純的懶惰、骯髒、或者不重視家人們的感受,但事實上,這種過度堆積又不願意丟棄東西的行為,真的可能是一種病,叫做「囤積症」。


-

【囤積症的定義】

2013 年,第五版本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正式把「囤積症」列為一種獨立的精神病症,它的定義包含:

一、患者會大量收購或無法拋棄許多東西,而這些東西對別人來說都是價值不高或沒用的物件。例如塑膠袋、壞掉的傢俱、原子筆等等。

二、患者可能會不願意把跟別人借的東西還回去,嚴重的話還可能出現偷竊行為。

三、患者的居住空間因為這些大量堆積的東西而失去原本的功能,並且干擾到正常的生活運作;例如把房間浴室都堆滿了東西,變得沒有地方可以好好洗澡睡覺。

至於囤積帶來的影響,除了會壓迫到生活空間之外,也會導致環境衛生不佳、或者容易被絆倒受傷、甚至引起大型火災。另一方面,囤積症患者與家人也很容易產生摩擦、吵架、關係破裂而分居或離婚;患者的小孩也可能會在極端的狀況下,認為父母愛那些東西比愛自己還多,而在心裡留下創傷。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會讓一個人得到囤積症呢?

【出現囤積症的原因】

有一部份的囤積症患者,是因為沒辦法處理「分離」的狀況,所以連帶著也失去了整理東西的能力。例如在離婚、或者重要的親人去世之後,居住的空間就開始變得越來越髒亂、越來越失控;一開始只是保留著對方的物品不願意丟棄,後來就進階成沒辦法去整理、丟棄其他所有得到的東西。對他們來說,每執行一次「丟掉」的動作,就像是再「失去」一次那個已經不在的人,而且還得強迫自己去面對清掉東西之後的空虛感,非常地難受。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人無法丟棄東西的原因,是不願意跟「過去的自己」告別,他們可能因為各種原因無法面對過去的自己、或者因為以前過得比較好,所以必須要保留很多東西來證明自己「曾經成功過」。想到要把東西丟掉、或者別人說要把東西丟掉,就像是「自己被否定」一樣,所以才會出現強烈的排斥心態。

另外還有一些人之所以囤積,是因為總是擔心「東西不夠用」、或者「要用的時候找不到」。許多年輕時候生活比較困苦的長輩,就很容易對物質有很高的不安全感,害怕有一天又回到以前那種匱乏的日子。對他們來說,囤積反而是一種勤儉的美德、或者生活的智慧。

如果我們可以理解囤積通常都跟心裡的不安全感有關,我們就能接著來聊聊「如何跟囤積症患者相處、甚至改善他們的狀況」。


-

【如何與囤積症患者溝通?】

因為對囤積症患者來說,這些物品就像是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如果用指責、嫌棄的句子想要把囤積症患者「罵醒」,或者用威脅、強硬的態度想要強迫他們丟掉東西,甚至是自己偷偷把他們的東西丟掉⋯⋯,這些作法通常都只會得到反效果,加深他們對人的不安全感、感覺自己得不到外界的支持、自我價值低落,然後反而更需要一堆東西來保持安全感還有維持自尊心。

比較好的方法,是跟囤積症患者站在同一邊。例如《 囤積解密 》這本書的作者 Pillys 就建議,如果是要改善父母的囤積問題,就要從修復親子關係開始。不要因為囤積造成生活的不便而貶低對方,而是盡量去了解他們囤積東西的原因、還有那些東西的重要性;在理解的過程中,讓囤積症患者漸漸把安全感的來源,從物品轉移到家人身上;在他們感覺到自己真的有被支持、有受到重視之後,就有可能降低囤積的需求。

另外,如果囤積的症狀持續了很久、家裡堆積東西的狀況也很嚴重,那麼一開始也可以先退而求其次,不要求一次把全部東西都清乾淨,而是先跟患者溝通、設下一個「不會危及到安全的底線」就好。例如假想發生火災的時候要怎麼逃生,來清出一條沒有被雜物干擾的動線;或者是以地震當作開頭,把堆得太高的東西拿下來,以免到時候有可能被砸傷⋯⋯。

如果家人開始意識到囤積真的會帶來一些危險、而且也願意改變的話,這時候要做的,就是協助他們一起著手改善家裡的環境。


-

【如何協助囤積症患者收拾?】

在協助的過程中,有一些原則很重要。

例如一定要讓囤積症患者參與其中,不要幫他們做決定;因為「收拾」是囤積症患者自己要練習解決的問題。但是,在不代勞的狀況下,我們也不能只出一張嘴;因為患者在面對這個難題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感覺到家人在旁邊陪伴與支持。還有,要把大量囤積的東西收拾好,絕對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做完的事,所以每次收拾都設定一個工時上限,會有助於降低大家力不從心的感覺、也比較能獲得階段性的成就感。

另外,如果家人願意的話,可以鼓勵他們搭配心理諮商來治療囤積症;因為有時候,有一些事情可能很難跟家人開口表達,或者自己也理不出一個頭緒,如果患者們能透過專業醫師的引導,從心理層面去面對囤積背後的原因,就可能更有效、更根本的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的觀點】

在寫這一集的時候,我們其實也一邊檢視了一下自己、以及身邊的家人,有沒有類似的行為或者心理狀態;還有,如果今天要面對清理難題的人是我、或者是我要去協助某個家人收拾東西,這件事的執行難度到底高不高呢?

不得不說,這樣一想就覺得,即使是家人,要引導他們講出自己過去的經歷、談論一些讓他們感覺受傷或脆弱的事情,進而觸碰到囤積的癥結點、然後再想辦法解決,真的是很難耶!像是一開始來投稿的觀眾,他有說他跟媽媽的感情其實非常好,但就算是這樣,只要他一提到任何跟清理有關的事,媽媽還是會一秒翻臉。那就更別說很多人的家庭關係,可能更疏離更陌生,要解決囤積問題就更困難了。

不過,雖然這樣似乎蠻無力的,但我們覺得,這位觀眾還是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因為,想要改善家人囤積行為的這件事,其實就跟我們常常在講的「溝通」蠻像的,當家人的想法跟我們差很多的時候,要一次就說服對方本來就很難、甚至可以說是幾乎不可能;這時候,如果希望以後還能有對話的空間,那麼先在其他不敏感的話題上面,維持好家人之間的感情、保持自己對家人的重要性,就會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如果家人的行為很難改變,至少我們可以先盡量成為他們的安全感來源;這樣一來,當有一天他們出現改變的想法的時候,才會因為有我們的支持,而比較願意進一步付諸行動喔!

-

那麼,今天的提問就要來問問大家,你身邊有沒有愛囤積東西的家人呢?
如果有,你願意試試看今天我們提到的改善方法嗎?
A. 願意!最近就找時間試試看!
B. 願意,但總覺得困難重重。
C. 不願意,我已經不想再管這件事了。
D. 其他,在底下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想法吧!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囤積症」是什麼!
此外,也可以點擊這,看看我們十月直播主題「與爸媽溝通的困境」,以及更多的《 七七心理學 》系列!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掰比!



-

【 本集參考資料 】
→ 維基|囤積病:http://bit.ly/2sGp0Va
→ 風傳媒|東西捨不得丟,房子堆得凌亂不堪,可能已經得了一種名為「囤積症」的精神疾病!:http://bit.ly/2M86Qm8
→ 50+|父母有囤積症好不了? Phyllis:不勉強老人的「節源開流」法:http://bit.ly/2PYiUY4
→ 愛・長照|伊佳奇:婆婆囤物塞爆家 該怎麼辦?:http://bit.ly/36QO4HC
→ 《囤積解密:用愛減量,告別雜亂人生》:http://bit.ly/2M9NLQo
→ 哇賽心理學|囤積症是強迫行為嗎?:http://bit.ly/2tqvrvJ
→ 《歐普拉秀》雪倫.朵夫曼
→ 紐約時報中文網|告別囤積癖,簡潔你的生活:https://nyti.ms/2r8oz5z
→ 維基|Collyer brothers:http://bit.ly/393ptS2
→ phyllis productions|消滅囤積,清理教練Go!:http://bit.ly/2PFaeXT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政見發表會沒講的都在這!「經濟勞工政策」總整理!《 Tinder到你的總統 》 EP001 ft. 宋楚瑜、韓國瑜、蔡英文| 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