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19.05.16

恐同 ≠ 反同?十分鐘重新認識「同性戀恐懼症」!《 七七心理學 》EP 013| 志祺七七

各節重點: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今天就讓圖文不符用七分鐘又七乘以七秒的時間,和大家一起來聊聊「同性戀恐懼症」吧!

-

明天五月十七號,是國際不再恐同日!

在去年的這個時候,婚姻平權大平台向同志族群募集了「一萬次刺傷我的話」,邀請他們分享「生命中遭遇過的偏見或歧視」:有人分享,他在幫母親守靈的時候,被親戚說:「你媽會死都是你害的,因為你這個死樣子。」、有人在家裡試探立場的時候,被爸爸說:「如果你是同性戀的話,我就把你轟出去,再也不承認你是我兒子。」

這些讓人傷痕累累的批評,反映出社會大眾對 LGBT 族群的不理解;而國際不再恐同日的宗旨,就是希望能藉由這個日子,讓更多人知道:不論一個人的性別認同或者性傾向是什麼,都是正常而且沒有威脅性的;希望透過更多了解,來減少大眾的恐懼與歧視,讓所有人都不要再因此而受傷。

為了響應這個節日,我們在今天,除了想要呼籲這個宗旨之外,也想從一些不同的角度,來談談所謂的「同性戀恐懼症」。

【 同性戀恐懼症是怎麼來的? 】

1970 年代,心理學家喬治・溫伯格觀察到,他周遭的朋友會拒絕跟同性戀者一起聚會吃飯,而拒絕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害怕同性戀者,有些人甚至到了恐懼的地步,所以他就發明了「同性戀恐懼症」,或者簡稱「恐同症」,來形容他們的狀態。

不過事實上,一直到目前為止,恐同症都沒有一個非常確切的定義與範圍,也沒有被歸類成一種需要被治療的精神疾病。通常「OO恐懼症」指的是一個人因為害怕某種事物,所以在面對他們的時候出現焦慮的情緒;不過恐同症這個詞涵蓋的範圍似乎又比這個更大一些,很多時候,「不論任何原因而對同志族群出現排斥的心態與行為」,也都會被算在恐同的範圍裡面,跟「反同」劃上等號。

根據研究,一個人之所以「恐同」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內在、也可能是受到外在的社會文化或者宗教信仰的影響。文化與宗教的這個部分,主要和一個人從小被教育的觀念、以及生活的環境有關,這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也是比較常被拿來討論的一環;所以今天我們要把時間拿來談談:什麼是內在因素呢?

首先,其中一種說法是「對未知的恐懼」。有個現象叫做「恐新症」,也就是有些人會很直覺的排斥一個「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恐新症在演化上的功能,是讓生物保持安全,例如不會因為一時好奇,就吃到有毒植物然後死掉這類的。而恐懼,在某種程度上是會「傳染」的;因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所以當看見別人害怕某個東西的時候,自己也會從別人的經驗上學習,接收到「那個東西很危險」的訊息。

放在恐同的議題上,有些異性戀者因為陌生,所以在聽到「同性戀」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觸發一些負面聯想:例如「他是不是變態?」、「他會不會對我有意思?」、「我是不是要離他遠一點?」、「我會不會被傳染?」。這些想法聽起來可能很荒謬,但對他們而言卻是很真實的焦慮。

另外還有一種聽起來很戲劇性的說法是,人之所以「恐同」,是為了要壓抑自己心中對「同性」的性覺醒。有學者就在實驗中發現,恐同的男性在觀看男男性交畫面的時候,雖然出現了明顯的勃起反應,但他們本身卻完全沒有發現,也極度的否認這件事。而這可能證明了:恐同的人,會利用強烈排斥同性戀的行為,來一併排斥自己潛在的同性性傾向。

而之所以會這麼強烈排斥的原因是什麼呢?這或許又可以繞回前面的恐懼、以及文化宗教對一個人的影響了。雖然恐懼或討厭不能作為傷害別人的理由,但我認為他們的心理反應是可以被解釋與被理解的;在進入最後一個段落之前,我們想請大家先想一想:你在面對一個恐同的人的時候,是把這當作一種需要被紓解的情緒,還是一種智商高低的標準?


-

【 其實,恐同 ≠ 反同 】

在查資料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一群人在最近婚姻平權議題熱絡的社會氣氛之下,常常備感壓力;他們是「雖然恐同但卻不反同的人」。

有一名網友在 Dcard 上發了一篇求助文,她說:只要看到同性戀情侶牽手、擁抱、接吻的畫面,自己就會想要移開目光、甚至覺得「噁心」。但是,她卻從來都沒有因為這樣而謾罵過同志族群,甚至也支持婚姻平權運動。可是身邊的朋友在知道她「恐同」之後,就開始攻擊她、洗腦她,好像她恐同就是犯罪;在大家分享同志親密照片的時候,她雖然不舒服,但也不能表現出有意見的樣子,不然就會被當成異類。

她想問:「自己應該不需要為了恐同道歉吧?」為什麼這個社會好像容納不下不同的聲音了呢?你們覺得呢?

有許多恐同的人在面對同志的時候,可能只是坐在一起,或者說幾句話,心裡也會不由自主地浮現出一些不自在的負面反應;但是即使在這樣的情緒下,還是有很多人因為價值觀或者理性上的論述,而認同、支持同志族群追求自己的權益。

可是,當他們因為自己恐同的狀況而受到攻擊、甚至被強迫糾正的時候,這種「明明支持卻要被罵」的狀況就會讓他們加倍的焦慮,久而久之反而會對同志議題變得越來越冷漠、不願意再站出來發聲。我知道「看到同志牽手覺得噁心」是一句讓人聽起來不太舒服的話,但是這句話的背後,並不代表有人做錯了什麼。就像有些人有「恐男症」,但我們不會說恐男有錯;身為男性,我也不會認為別人恐男是我有問題。

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剝奪別人的感受,但也不需要為這樣的負面情緒負責。

【 我們的觀點 】

其實,當然有很多人都是藉著恐同的名義在反同,但不得不說,看到 Dcard 的那篇文章,確實讓我覺得有必要把他們的也心聲告訴大家。批評、貶低、污名化對手,在溝通上並不會加分,反而只會幫倒忙;所以說,我們希望同志如何被了解,或許也就應該反過來用一樣的心態去了解恐同者。

同時退一步來說,我們需要的並不是讓所有人都喜歡同志,而是需要大家不論喜不喜歡,都不要做出歧視與仇恨行為;在這樣的狀況下,或許恐同但不反同的這些人,正是雙方溝通的橋樑。今天我們很簡單的說明了幾種「人之所以會恐同」的原因,但其實說到底,我覺得不論是恐懼或者討厭,「不了解」還是最大的問題。

在去年的公投結束之後,反同與挺同的比例雖然是二比一,但我心裡其實不認為那六百萬人,都是堅決的反對同婚或者厭惡同志的人,我更相信他們是單純覺得同志族群很陌生、也從來沒有想過為什麼同志需要爭取一些權益的人;如果我們能把恐同當作一種需要被同理的情緒、而不是強硬的立場,有耐心的溝通、溫和的講解,不要強迫也不要指責,或許才是讓恐懼消失更有效的辦法。

希望我們都能用自己也覺得舒服的方式,去對待和自己不一樣的人。

-

最後,回到不再恐同日的主旨,今天的問題想要來問問大家,你有遇過恐同的人嗎?你知道他們心裡的想法是什麼嗎?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經歷吧!另外,如果你是曾經因為自己的性別認同與性傾向而受到傷害的人,我們也歡迎你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故事與心裡的感受喔!

然後再跟大家推薦一個網頁遊戲:「出櫃那件小事」。這是一個模擬和家人出櫃的遊戲,不同的選擇會把你帶到不同的結局。究竟出櫃是不是一件小事呢?我們把連結放在這,大家可以自己去玩玩看喔!

?#出櫃那件小事:https://comingout.simpleinfo.cc/ ?️‍?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如何了解同性戀恐懼症」,
此外也可以點擊這個地方,看看「汶萊對同性戀的刑罰」,以及更多的《 七七心理學 》系列,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掰比!



-

【 本集參考資料 】
→ 同性戀恐懼(中文維基):https://bit.ly/2JnMCVI
→ 圖文不符【 5/17,不再恐同!】:https://bit.ly/2LLS7iK
→ 「恐同症」的起因與解方 :https://bit.ly/2Ebx576
→ 同性戀恐懼症維基(英) :https://bit.ly/2vZMHWK
→ 恐同從何而來又該從何而去?https://bit.ly/2HrybMH
→ 我不需要為恐同道歉吧? - Dcard 心情板:https://bit.ly/2Eg3iu6

【 延伸閱讀 】
→ 石牆暴動 :https://bit.ly/2W7Ni7q
→ 巴西新總統博索納羅「以身為恐同者為傲」LGBT族群面臨的歧視、生命威脅更加惡化:https://bit.ly/2VCX5Db
→ 同性戀除罪50週年:恐同攻擊受害者談痛苦經歷:https://bbc.in/2YuEXbr
→ 國際不再恐同日:台灣近六成同志學生曾遭性霸凌,有自殺危險者高達31%:https://bit.ly/2EcbgnP
→ 「恐同」不等於「性/別歧視」?──性別平權運動,是時候該為「恐同」正名:https://bit.ly/2Wasv2Y
→ 觀點投書:恐同、恐性的共同心理—同性戀、性解放為何讓我們莫名不舒服?:https://bit.ly/2Q3nF26
→ 恐懼同性戀根源 這3個原因造成的:https://bit.ly/2YwkOli
→ 陳信聰「我總向所有人坦承,我其實是很恐同的」:https://bit.ly/2JIcfQb
→ Zhengwei Chen「我的內心深處很不能接受「同性戀」。但是,我堅決挺同。」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板橋高中的男生竟然「成裙結隊」去上課?男生穿裙子真的合適嗎?!| 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