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末含有資訊勘誤/補充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今天圖文不符要用7分鐘的時間,來和大家一起聊聊「自殺者遺族」的話題!
-
上個禮拜我們針對「憂鬱症」做了兩集影片,不知道大家有沒有 follow 到?在影片當中,我們稍微談到了「憂鬱症」跟「自殺」的關係,也特別討論了「憂鬱症」跟「躁鬱症」的差別。還沒看過的觀眾待會可以趕快去看一下,是個很值得了解的議題!
而在這一集呢,我們想要藉這個機會再來延伸聊聊跟自殺有關的話題。嗯,這些議題都有點嚴肅,但我們也覺得相當重要,所以想要花一些時間來和大家一起思考這些課題!
-
【關於自殺議題】
自殺一直是個嚴肅、值得被關注的議題,而且新聞不時就會出現某某某自殺的事件。根據報導,美國這 17 年來自殺率就飆高了 25 %,光是 2016 年自殺人數就將近四萬五千人。台灣的自殺率其實也偏高,根據一篇去年的報導,即使政府在 2005 年成立自殺防治中心,每年大概還是有三到四千人因為自殺而死亡。而事實上,每當社會或生活週遭發生某人自殺的事件時,大多數人往往都把焦點集中在「那個人為什麼會自殺」這個問題上,並且想要透過找出真正的原因,來避免社會上再度發生類似的悲劇。
但是,其實當自殺事件發生時,需要關注的不僅僅只是這些問題,其實還有一些人也會因為這個事件而需要獲得幫助,那就是「自殺者遺族」。
【「自殺者遺族」是什麼?】
自殺者遺族(Survivors of suicide)指的就是「因為自殺事件而遭遇痛苦的人」,通常他們是自殺者的親朋好友,但也有可能是老師、學生或同事。這個詞是美國自殺防治中心創辦人、開創現代「自殺學」(Suicidology)的心理學家史奈曼(Edwin S. Shneidman)在 1970 年代提出來的,他想藉由這個詞突顯出,那些留下來的人也需要獲得幫助,甚至在某個意義上,他們也是自殺事件的「受害者」,因為他們可能開始遭遇一連串非常痛苦的經歷,充滿龐大的壓力跟負面情緒。
然而,社會大眾往往忽略了自殺者遺族的痛苦跟需求,讓他們變得孤立無援。在這一集,我們就要來聊聊他們的心情跟經歷,以及面臨到什麼樣的困境。
首先我們可以來看看,自殺者遺族可能會有什麼樣的心情。
-
【自殺者遺族的案例】
在網路上我們看到一位個案管理師的分享,她說她的姊姊在住家十二樓的地方跳樓自殺,當時姊姊才 22 歲。從那時候開始,這位留下來的妹妹就過著非常痛苦的日子,一直被悲傷、遺憾、後悔、痛苦的情緒困擾,前前後後大概花了十年的時間,才開始有勇氣面對這段傷痛。她還提到,在姊姊剛離開的那一陣子,只要她閉上眼睛就好像能看見姊姊墜樓的樣子。她會不斷的想像姊姊那時候有多痛,也會不斷的問自己,是不是當時只要多跟姊姊說上幾句話,結局就會不一樣?她一直帶著自己就是「殺人兇手」的心情過日子,不允許自己過得快樂,把自殘當作是一種贖罪的方式。
甚至週遭的親友也會帶給她壓力,因為她是當時唯一和姊姊住在一起的人,大家都認為她應該要知道姊姊為什麼自殺。但事實是,她真的不知道,否則她就會想盡辦法去阻止。也因為這樣,她覺得親友一定都把姊姊的死怪罪到她頭上,這讓她的罪惡感更加巨大。
另一個故事的主角是一名 50 幾歲的婦人,她的兒子在 27 歲時因為憂鬱症跟工作壓力而自殺。在往後的三年,這位媽媽始終感到非常自責,覺得自己沒有照顧好兒子,因此無法原諒自己。
每天下班後她都會一邊看著兒子的照片一邊哭,哭累了就到兒子的房間睡覺,就好像兒子還是陪伴著自己一樣。
-
【自殺者遺族的心情】
從這些案例中可以發現,自殺者遺族的心情往往相當複雜,除了對自殺者的死亡感到悲傷之外,更多的是關於自責的罪惡感。有人便指出,他們通常會有困惑、自我懷疑、強烈的憤怒、罪惡感、失落跟悲傷等情緒。例如一直猜想是不是自己害親友自殺,或是怪罪自殺者沒有重視他們的感受、怎麼可以就這樣一個人離去,他們也可能因為心理上太過悲傷而影響到生理,產生失眠、沒辦法專注、做惡夢等問題。
也有人指出,因為自殺者遺族經歷到的是「非預期性的失落」,所以有著更複雜的情緒。如果自己對身邊的人的死亡已經有所預期,就可能提早調適好心情,例如親友因為疾病而過世,在這種狀況下經歷到的是「預期性的失落」。但如果自己面對的是親友忽然發生的死亡,會因為事發太過突然而難以接受這個事實,進而造成「非預期性的失落」。
更重要的是,自殺者遺族往往需要「獨自」承擔這些巨大的痛苦,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可能有三個。
-
【為什麼「自殺者遺族」往往獨自承擔痛苦?】
第一個是,身邊的人會擔心討論這種事會不會讓自殺者遺族的罪惡感更重,或是讓他們的心情更差。因為不論是聊到自殺原因、或是對自殺行為的看法,都可能讓他們開始思考自己會不會就是自殺者一走了之的原因,或是讓他們再次想起這段痛苦的經歷。所以為了避免發生這種狀況,大家就可能選擇避而不談。第二個是整體社會氛圍對自殺有著非常負面的看法,這不是要說自殺這件事可以多正面,而是在說大家普遍覺得自殺這件事不適合被拿出來談,最好是大家默默的讓時間帶走一切傷痛。另外,也有人覺得自殺是讓家族丟臉的事,所以秉持著「家醜不外揚」的想法,最好還是不要開口討論。
第三個原因是自殺者遺族可能親眼目睹親友的自殺過程,這會讓他們產生嚴重的心理創傷,因為自殺畫面會揮之不去。因為這份經驗是一種主觀感受,所以其他人沒辦法真的「體會」這個感覺,所以自殺者遺族只能獨自一個人承擔這種痛苦。
【結語】
從這邊可以看出,自殺者遺族可能背負了很多負面感受跟壓力,而這也是史奈曼用 Survivor、「倖存者」這個詞來指稱他們的原因,形容他們好像歷劫歸來的人,雖然繼續過著新的生活,但內心卻烙下了重大傷痛的痕跡。好的,因為時間的關係,這一集差不多講到這邊,經過剛剛的說明,我們大致瞭解了自殺者遺族面臨到的處境,而我們會在下一集的影片中繼續聊聊,當自己週遭親友就是自殺者遺族時,我們可以怎麼面對他們?而他們又可以如何試著幫助自己呢?就讓我們稍微沈澱一下,明天 7 點準時在這跟大家碰面~
-
最後,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想要分享,都可以在底下留言給我們。
如果你覺得這支影片很重要,歡迎留言並分享出去,給更多人知道!
我們將在每週七天,每天七點,用七分鐘的時間,跟大家聊聊各種有趣的生活議題!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下次再見囉!掰比!
-
【補充資訊】
特別感謝「社團法人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的努力,持續關推廣社會對自殺者遺族的認識與關懷,陪伴走過失落與療癒。我們在這兩集的影片中,參考了協會理事呂芯秦老師所著《生死傷痕:你我還沒說再見》這本書的內容。
姊姊自殺的傷痛、母親離世的打擊,讓呂老師從家屬與多年加護病房護理師的角度,記錄下整段療癒過程所面臨的壓力與傷痛,希望透過揭露整段過程,讓更多台灣人理解,我們可以怎樣看待生命的逝去、如何面對處置,並轉化為療癒的力量,讓留下來的人能夠好好走下去。
如果你需要了解更多內容,以下是我們推薦的資源:
?FB專頁:生死傷痕:你我還沒說再見
https://www.facebook.com/Scar201811/
?FB專頁:社團法人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
可透過捐款方式索取 呂芯秦, 李佩怡, 方俊凱著《生死傷痕:你我還沒說再見》喔!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
影片中提到的六個療癒過程,都能在連結中找到更多資料。
誠摯希望能夠真正幫助到大家:)
每個人多付出一點關心,一起讓社會變得更溫暖!
-
【 本集參考資料 】
→ 引用書目:《我是自殺者遺族》,作者:呂欣芹、方俊凱 出版年:2008 出版地:台北 出版社:文經社
→ 參考與推薦書目:《難以承受的告別-自殺者親友哀傷旅程》作者:克里斯多福&亨利.賽登 譯者:楊淑智 出版年:2001 出版地:台北 出版社:心靈工坊
→ 《解剖自殺心靈》作者:愛德溫.史奈曼(Edwin S. Shneidman) 譯者:李淑珺 出版年:2006 出版地:台北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 圖文不符懶人包:面對生命的驟逝,除了悲慟,我們還能做些什麼?https://bit.ly/2w4liCL
→ 名廚、設計師相繼輕生 全美自殺率17年飆升25%:https://bit.ly/2Me7nET
→ 當愛已遠離 自殺者遺族守護人關懷指引手冊:https://bit.ly/2vGEHdx
→ 美自殺現象日益嚴重 當局視為公衛問題:https://bit.ly/2vFkGUC
→ 倖存者的餘聲——自殺者遺族的漫長旅途:https://bit.ly/2P1tdtj
→ 多麽希望她仍然活著~自殺者遺族的哀傷旅程:https://bit.ly/2w3dzVj
→ 自殺者遺族:被留下來的人,該如何活下去?https://bit.ly/2OzHOu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