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19.07.08

郭董說:「今天畢業,明天失業!」為什麼大學畢業不見得能順利銜接職場?| 志祺七七

各節重點:
00:48 為什麼會出現「今天畢業,明天失業」?
04:05 學用落差就是學生實戰技能不足,導致畢業就失業?
05:20 那麼大學生自己,可以做些什麼銜接職場?
05:54 我們的觀點
06:48 ⚡️圖文不符上課囉⚡️宣傳
07:13 提問TIME
07:27 掰比~別忘了訂閱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今天就讓圖文不符用7.5分鐘的時間,來和大家聊聊「我們真的會今天畢業,明天失業」嗎?

-

應該有一些觀眾剛好是沒有要進修的大學應屆畢業生吧。大家有找到工作嗎?

前陣子郭董在大學畢業典禮致詞提到「今天畢業,明天失業」,我是覺得這個 punch line 不錯啦,有雙押。根據主計總處調查,初次謀職的人平均得花6個月左右才能擺脫失業,而初次謀職者當中也包含了大學生應屆畢業生。這樣看來,「今天畢業,明天失業」的情形,應該某種程度上是存在的。

而關於這個情形,我們也查了一下資料,整理出三個可能原因來討論,為什麼會有「畢業就失業」的狀況。


-

【為什麼會出現「今天畢業,明天失業」?】

首先第一個可能原因,是「大學畢業生數量高於產業需求」。
根據勞動部所屬的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資料顯示,去年七月統計,「大學職缺數量」大約有一萬個,但「大學求職者」卻有兩萬多人。這代表,台灣大學畢業生數量,明顯「高於」產業所需;報導也指出,目前工業和服務業是台灣缺工產業的大宗,但通常這兩些產業的學歷要求是高中職以下,專科及大學以上的職缺大約只占所有職缺的35.6%。綜合以上,因為大學生比大學職缺高出不少,就可能導致有些人在大學畢業後面臨失業的情形。

那為什麼會有這種供需失衡的情形呢?有個說法是,原因可能來自於很多人詬病的「高等教育普及化」。
90年代台灣開始廣設大學,技職體系逐漸減少。教育部統計也指出,大學就學率從1990年的兩成左右,到現在已經超過七成;但是,工業、服務業這些缺工的產業當中,高中職學歷的職缺需求,卻是仍然「高於」大學學歷職缺需求;那,因為「高中職」的職缺,通常起薪會比「大學學歷」的職缺低,因此大學畢業生多半比較不願意去媒合高中職學歷的職缺。這就產生了就業市場「供需不均」的現象,可能因此造成部分大學生「畢業即失業」。

再來第二個可能原因,是「勞力市場的結構變遷」。
經濟學者Freeman的「積極勞力市場假說」中,認為勞力市場的結構變化,對於新加入的勞動者的影響,會大於「資深勞動者」。白話來解釋,就是「已經在職場中的人,比較容易應付職場的變化」。比如說,資深勞動者通常會先一步知道市場內的變動,像是「裁員」的消息。那知道資訊後,他們就能提前轉換工作,去減少因為勞力市場變動所產生的衝擊。但是剛畢業的新鮮人,在資訊和經驗都不足的情況下,也許會狂投履歷給正在裁員的公司,那就更可能導致心力白費,讓求職的難度變更高。


第三個可能原因是:「遷徙成本」。工作大多有「區域性」,比方說軟體工程師可能集中在科學園區、媒體類的職缺大多集中在台北。為了找到合適的工作機會,我們就可能需要遷徙到其他縣市,這個變化,就是所謂的「遷徙成本」。「遷徙成本」包含很多東西。比方說你家住台中,對於電視產業有興趣,於是選擇來到台北找工作。那原本你在台中累積的人脈、房子等等,來到台北後都得歸零重來。這類叫做「區域資本」。

那你可能因為對台北不熟悉,會需要花時間打聽職缺消息、租房資訊;有時還可能蒐集到錯誤資訊,發現電視產業起薪沒你想像的高,只好又回到故鄉台中。這種因為資訊錯誤產生的類型,叫做「資訊成本」。接著,如果你搬到台北後,水土不服,需要花時間來適應,那這就叫做「心理成本」。以上這些都是遷徙成本的組成。總之,當我們發現合適的工作剛好在外地,但「遷徙成本」太高時,可能就得再花更多時間尋找遷徙成本低的工作,那這也讓待業時間變得更長。


不過,關於「畢業就失業」,我有注意到一件事,那就是「學用落差」的現象。蠻多媒體甚至是政府自己,會把大學生失業和「學用落差」的現象連結在一起。有些人甚至會說「會有學用落差,是因為學生在大學期間,沒有學到職場所需的東西,導致無法銜接」,真的是這樣嗎?

【學用落差就是學生實戰技能不足,導致畢業就失業?】

學用落差,參考教育部技職司的定義,指的是學生在學校所學到的知能,不能與產業工作需要的知能接軌。但這一點,如果你用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感受。假如以校方的層面來看,我們會想到「教育目標」的問題。「大學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創造能在特定的就業市場工作的人才嗎?或是為了培養學生在特定領域的高階知識,以及思考訓練?這兩個目標,就有點類似技職學校與普通高中的分野。不同的教育目標,就會導致不同的作法。因此,或許校方會覺得,他的責任是培養學生,而是企業要自己去解決就業的問題。

那另一方面,企業則覺得,他就是給薪水請人做事情,而大學出來的人都做不到他想要的。如果又沒有人力資本的概念,或是訓練資源不足,就更容易覺得,大學應該要進行改進,讓大學畢業後的人才,可以在職場上更有競爭力。而最近的產學合作,則是有一個折衷的感覺。企業表達他想要的需求,或自己進去學校兼課,而學校也釋放一些空間,共同合作出更符合自己企業的人才。

那,儘管企業跟學校都在改善這個問題,若單純就學生自己來說,有沒有辦法在大學期間累積戰力、接軌職場,避免「畢業即失業」的困境呢?


-

【那麼大學生自己,可以做些什麼銜接職場?】

要能順利接軌職場,實戰經驗的確是蠻重要的。不管是「企業實習」,或是「工讀」,都能學到職場基本技能,甚至因為表現良好,企業希望能聘用你,那就等於提前找到工作。如果有企業跟校方合開的「產學合作課程」,也能提早接觸到業界,降低想像的落差。

不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出路跟選擇,要找到適合的工作,也不是非得去工讀或實習不可。利用各種接觸的機會,養成自己的人脈,或是在專業領域中,持續累積自己的實力與名氣等等,也都是很有效的做法。

【我們的觀點】

我自己會覺得,做好一份工作,除了技能之外,做事的方法也很重要。就算你讀的系所沒有產業所需的技能,但在大學期間學到的「研究與做事方法」,卻是能在不同產業通用的。因為最近產業變化很大,或許只要認真學習,並活用大學課程,就有機會能派上用場。像是近幾年社群平台,就不只需要行銷、資訊工程領域的人才,也有些公司會聘請人文社會學科的博士來分析「使用者行為」。就是因為「研究方法」、「田野調查」這兩個人文學科,與使用者行為之間有密切關聯。

另一方面,比較宏觀一點來看的話,我覺得企業和政府也可以把就業相關資訊,像是租屋補助、產業平均薪資、地區物價和生活機能等等,完整提供出來,幫助畢業生評估自己適合的產業在哪裡,以及在哪裡找工作會比較有利,這樣也能稍微降低新鮮人找工作的遷徙成本吧。

-

那最後,也跟大家宣傳一下。最近我們的新品牌「圖文不符上課囉」,在七月一號已經正式上線啦!
為了各位新鮮人,我們也舉辦了「國際畢業即失業日」,讓大家一起討論失業問題,彼此不孤單!
不管是「求職恐慌」,或是「履歷撰寫」、「面試準備」,或是大家「求職時候的怒吼」,我們都會在粉專裡面跟大家討論喔!趕快點進下方資訊欄的粉絲頁連結,來看看這些精采的內容吧!

-

好啦,那最後也來問問大家,你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會擔心失業問題嗎?
A:不會,反正我有研究所可以唸了。
B:會,家裡不給零用錢了我要趕快賺錢
C:我比較擔心感情問題,怕畢業就分手。
D:其他,留言跟我們分享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畢業可能真的會失業」!
此外可以點這邊,看更多七七晚間新聞;也別忘了按下LOGO,訂閱我們的頻道!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掰比!



-

【 本集參考資料 】
http://bit.ly/2G0yCOe
→ 求職需耐心 主計總處:新鮮人約半年謀職:https://reurl.cc/OKlNy
→ 11月失業率3.7% 大學畢業沒工作比例最高:https://reurl.cc/aKoK9
→ 台灣「缺工」逾23萬,賴清德:上市櫃、外商公司起薪30K太低了:https://reurl.cc/d4E4y
→ 學者談青年就業困境:大學普及滅技職 資訊業過度集中市場供需不均:http://bit.ly/2LK1AWf
→ 產義人力供需資訊網:觀光:https://reurl.cc/qWxeN
→ 勞動部:就業市場情勢分析 7 月月報:https://reurl.cc/7zgxb
→ 漂亮學歷誰沒有?職場決勝關鍵:提升實戰力:https://reurl.cc/d4EZg
→ 高等教育報酬的世代差異_勞動市場結構轉型的影響:https://reurl.cc/XKdn7
→ 好工作不見了嗎?從工作機會變遷談青年就業困境:https://reurl.cc/R3pZr
→ 台灣失業問題是從何時開始的?埋首分析50年歷史,學者揪出「解決就業困境」的關鍵是…:https://reurl.cc/aKoWZ
→ 台灣勞工的地表遷徙:為什麼台北平常人這麼多,過年就唱空城?:https://reurl.cc/6n16O
→ 【學用落差與產學合作系列2】各界在學用落差上的責任:https://reurl.cc/eKerx
→ 曾被老師說念社會系「沒有用」,現在我靠社會學專業,在矽谷上班:https://reurl.cc/9mjlx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中國熱」不再?到中國留學還是個新趨勢嗎?《 左邊鄰居觀察日記 》EP012| 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