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22.01.25

家暴為什麼會發生?居然有政府設置「加害者服務」專線?《 相親相愛ㄉ方法 》EP 011|志祺七七

各節重點:
00:00 開頭
02:14 到底什麼是「家暴」?
03:16 家暴的標準模型:暴力循環理論
03:59 親密關係暴力的黑數
05:12 情感割捨不下
06:17 經濟問題很現實
07:20 來自施暴者的各種威脅與勒索
08:04 缺乏外界支持
09:09 所以施暴者們,到底在想什麼?
10:30 我們的觀點
11:38 問題
11:55 結尾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為什麼都已經被打得鼻青臉腫、頭破血流,很多家暴事件的受害者,卻還是不願意站出來求助,甚至想要息事寧人?是因為愛到卡慘死,還是有其他原因?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親密關係的家暴」吧!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去年底,立委高嘉瑜被男友家暴的事件,接連登上新聞版面。在那段期間,很多人都會問,為什麼她被打那麼嚴重,卻還要隱忍,直到媒體刊登報導,才出來說要提告?而且被打之後,甚至還全程參與對方母親的喪禮,她到底在想什麼?

事實上,這種受暴者沒有第一時間站出來的狀況,可能並不少見!根據長期關注這個議題的「勵馨基金會」統計,只有相當少數的人,會在第一次家暴就離開關係,平均需要4-7年的受暴時間,受害者才會勇敢地向外界求助。

我們幾乎可以說,家暴受害者選擇隱忍,反而才是常態。但這個「常態」,到底是怎麼來的?今天的志祺七七,我們不會聚焦在高嘉瑜事件的個案來討論,而是會把範圍拉大一點點,來看看「受害者們」到底有什麼困難?做為外人,我們有沒有機會一起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


-

【到底什麼是「家暴」?】

在高嘉瑜事件中,有些人會問,欸!家暴的意思,不就是「家庭」暴力嗎?如果一對情侶還沒結婚、還沒正式組成家庭,那他們之間發生暴力衝突,應該不能算是家暴吧?

關於這點,我們可以從《家庭暴力防治法》來看。在法律中,所謂家暴的定義,是「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精神或經濟上之騷擾、控制、脅迫,或其他不法侵害之行為。」

換句話說,不只是動手動腳的肢體暴力,就連精神、經濟上受到侵害,都能算是家暴的範疇。重點來了,2015年,家暴法也通過修正,把「親密伴侶」也納入保障的範圍當中,就算不是家庭的成員,就算沒有同居,也可以適用

當然,父母對孩子的家暴、晚輩對長輩的家暴、伴侶之間的家暴,狀況可能都差很多,討論起來也會比較複雜。所以今天的影片,我們會把焦點放在「成年人的親密關係」所出現的家暴,一步一步抽絲剝繭,來看看為什麼受暴者多半會選擇隱忍。

【家暴的標準模型:暴力循環理論】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連諾·沃克(Lenore E. Walker)」,研究了很多婚姻暴力的案件之後,提出了「暴力循環理論(The Cycle Theory of Violence)」在這個理論中,她認為家庭暴力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緊張期、爆炸期和蜜月期 。

「緊張期」是指,雙方因為生活遇到一些壓力,這些壓力不斷累積,會讓關係越來越緊張;當其中一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或行為,就會進入第二階段,也就是發生暴力的「爆炸期」

爆炸期結束後,因為施暴者的壓力獲得紓解,他會開始感到愧疚,所以可能會跟對方懺悔、道歉、和好,出現短暫的蜜月期。但原本的生活壓力,其實並沒有真的解決,所以壓力又會持續累積,再度回到緊張期,不斷循環。


-
【親密關係暴力的黑數】
前陣子,衛福部也針對「親密關係暴力」的議題,發表一份調查報告。裡面有估計:「在過去一年中,18到74 歲的臺灣婦女,每13個人,大概就有1個,曾經遭受到親密關係暴力」。

我們粗估,2020年,臺灣 18到74歲 的女性總人口,差不多是900多萬,乘以13分之一,可能有70萬左右的人,都能遇過親密關係的暴力;但在2020年,實際有通報的親密關係暴力案件,只有大概不到6.8萬件,而且這6.8萬件,也包含了少數「男性受暴者」。

換句話說,我們能掌握到、有機會協助的案件,可能只有一成左右,其他幾乎都是被漏掉的「黑數」

有些人認為,受害者應該勇敢站出來,不然真的會沒辦法。畢竟,這些暴力發生的地點,通常會在私密空間裡,如果受害者沒有積極地求援,外界可能根本不知道有問題,更不用說要主動伸出援手。

也有人會問,欸!你都知道這個人這麼可怕了,不向外求援、也不自己離開,到底是在想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從「為什麼受害者不離開」,轉成「是什麼原因,讓受害者離不開?」那在這個部分,我們整理出4個主要的原因。

【情感割捨不下】

第一個原因,有點像是某些人會說的「愛到卡慘死」,又或是比較中性一點的「割捨不下這段感情」。就像剛剛暴力循環理論有提到,在家暴後的蜜月期,受害者看到伴侶懺悔認錯,基於往日情份,通常都會願意試著再給對方機會。對某些受害者來說,要承認自己深愛的人,其實沒那麼好,可能也是一種折磨。因為這代表自己看錯人了、做了錯誤的決定。
在這種情況下,受害者可能會告訴自己:「他可能也是有苦衷才會這樣,但他不打我的時候,對我還是很好」,希望透過自己的包容去感動、改變對方,也讓兩人回到以前的快樂時光。但就像沃克所提到,如果造成暴力或緊張的因素沒有排除,只靠包容不一定能解決問題,甚至常常會循環再發生。而且要是這段親密關係中,還有小孩的話,情況又會更複雜。

「被打了,我應該帶小孩一起離開嗎?」「把小孩留下來的話,孩子會安全嗎…?」「我能取得孩子的監護權嗎?」「如果我變成單親家庭,小孩會不會被歧視?成長過程會不會有陰影」


-
【經濟問題很現實】
第二個原因是「經濟問題」,特別是在已經結婚的家庭關係當中,這個問題可能特別關鍵。

因為已經結婚的兩人,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問題,常常會互相牽絆。如果家中只有其中一個人有領薪水,但他剛好又是施暴者,那這時候受害者要是選擇離開,第一個要面臨的問題就是:所以我之後要住哪裡?生活開銷怎麼辦?

或許有人說,好手好腳可以…去工作吧?再怎樣都比被打好啊!

但很多時候,就算人有漂亮的學歷,只要他長期離開就業市場、沒什麼經歷,那他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可能還比不過更年輕的職場新鮮人。像《俗女養成記》裡的洪育萱,即使有台大學歷,找工作卻四處碰壁,好不容易得到行政助理的工作,卻因為長期跟社會脫節,遭到許多挫折。

所以對很多受暴者來說,在確定自己有穩定的經濟來源之前,要離開施暴者,可能就會變得更加困難。而這種因為「經濟不對等」所造成的「權力不對等」問題,也常常是施暴者會用來威脅受暴者的手段之一。

【來自施暴者的各種威脅與勒索】
看到受害者想要跑,施暴者也不是省油的燈。為了避免對方脫離關係,他們常常會對受害者進行各種威脅與勒索。

「啊你幹嘛去找工作,我賺的不夠你花嗎?」、「你家事都做不好,怎麼可能找得到工作?」

「你為什麼要跟別人說這麼多,我們兩個的問題,就讓我們兩個自己解決」、「我禁止你做這些事情,都是因為我愛你啊!」

施暴者除了會用言語貶低、情緒勒索受害者之外,也可能會用各種方法,去阻止他向外求援。有的甚至會用親密影像來要脅,讓受害者被孤立、感覺不安全。

而且對受害者來說,有時候受暴事實很難舉證、又沒有目擊證人,如果說出來不一定有人會相信;要是出面反抗,可能會激怒伴侶,讓自己的安全或聲譽,受到更多更激烈的威脅。


-
【缺乏外界支持】
最後一個原因,可以說是跟前三個一脈相承、息息相關,那就是受害者「缺乏外界的支持」。這邊的狀況,可能是他不知道怎麼尋求支持,也可能是已經試圖求助了,但卻無法獲得有效的支援。

有時候受害者好不容易鼓起勇氣,但外人或親友一兩句無心的話,也可能會讓受害者產生自我懷疑,甚至擔心自己是不是太小題大作。這種情況,對於男性受暴者來說,可能更加關鍵。因為我們說到親密關係的家暴,一般都很直覺會聯想到楚楚可憐的女性受害者,但事實上,並不是只有女生會受害!

根據研究,女性受到肢體暴力、性暴力居多;而男性則比較容易受到言語或精神上的暴力。這樣的家暴類型,可能更難被看到傷口,受害者也不一定可以明確意識到,自己正在被家暴。而且,就算他向外求助,受到的質疑或訕笑,不一定會比較少。在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之下,有些男性受害者可能也會覺得,自己被家暴很丟臉、很難堪,自己也會很排斥對外求助。


-

【所以施暴者們,到底在想什麼?】

剛剛說到的這些問題,不只臺灣,其實全世界都有遇到,尤其這幾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很多國家家暴案例,幾乎都全面攀升。為了防治家暴問題,哥倫比亞的社會工作者,在首都波哥大進行了一個,為期一年多的社會實驗。他們選擇對「施暴者」伸出援手。

對,你沒聽錯,是協助「施暴者」!但這邊的協助,不是幫他們打人,而是設立一支「家暴男」熱線,讓任何正在遭遇情緒危機的男性,可以在行為失控之前,透過免費的電話,得到諮商與援助,以免他失控崩潰,動手攻擊。也許有人會說,拜託!會失控到打妻小的人,怎麼可能有理智,會先打電話跟陌生人求助呢?

但出乎意料地,這個專線直接被打爆!而且實驗證實,經過電話諮詢輔導之後,家暴的狀況或伴侶之間的關係,都可以得到明顯的改善。這個計畫的主持人認為,相對於給受害者的資源,很少有人會關注到「加害者」可能也會需要協助。

根據他們的實驗結果,有高達7成5的來電者,都知道自己處於失控邊緣,但卻不知道怎麼辦;而且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向外求助,因為朋友的幫忙沒有用,大家平常都在聊政治、聊運動。至於情緒的問題?嗯,真男人就該解決自己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之下,有的個案甚至會在一週之內,打5次電話給他們,只因為他太過孤單、無助。

【我們的觀點】

在進入觀點以前,我們要先特別感謝志祺七七所有的會員,因為有大家的支持與贊助,我們才能夠持續製作這樣重要的議題。如果你願意支持我們走得更遠,歡迎點擊資訊欄的這個連結,加入我們的會員,或者也可以用「超級感謝」,小額支持我們。

那話說回來,在這次的研究當中,我們深深的體悟到,不管是受害者還是加害者,他們的樣貌或困境,其實是相當多元的。大部分離不開或難以啟齒的原因,都會一起發生、會彼此牽連。在哥倫比亞的實驗中,我們看到「家暴議題」另一個比較少被關注到的面向,那就是加害者,很可能也會需要被關心。

當然,這個實驗也有收到一些質疑的聲音,這個部分比較細節,有興趣的觀眾,可以在我們參考資料當中,找到連結來參考。但總而言之,我們認為,不管受害者或施暴者,外界的支持或傾訴管道,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事實上,其實我們的衛福部,也有一支「男性關懷專線」,可惜知道的人,好像比較少。不過我們覺得,友善的社會氛圍,可能也不是靠一支專線、或少數人的努力,就能達到,所以這個部分,就讓所有正在看這支影片的我們,一起加油吧!

-

最後想來問問大家,如果你聽到鄰居有爭吵、疑似毆打的家暴事件,你會怎麼做?

A. 直接報警了,讓警察來協助
B. 找理由按門鈴,至少先打斷當下的緊急情況
C. 伴侶難免會吵架,我會多觀察,先讓他們自己處理
D. 其他,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受暴者的困境」!
此外也可以點這邊,看看「要怎麼幫助心理卡關的朋友」以及「同居問題」的影片;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

-
【 本集參考資料 】

→在你動手打老婆之前?哥倫比亞「家暴男熱線」的社會實驗:https://bit.ly/3Ix9Wuw
→發生家暴你可以尋求什麼協助?:https://bit.ly/3KEkOJ1
→高嘉瑜12/2臉書貼文:https://bit.ly/33GUFZz
→LIVE - 高嘉瑜親自說明家暴遭毆事件記者會:https://bit.ly/3rKblHv
→哪些人屬於家庭暴力防治法所保護的範圍?:https://bit.ly/3r0mfJK
→家暴法修正案三讀通過 增列防止恐怖情人條款:https://bit.ly/35bOehe
→家庭暴力事件通報案件統計(含通報人員別、案件類型及兩造關係):https://bit.ly/32tkM5l
→109年度「臺灣婦女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統計調查計畫」:https://bit.ly/32veSkd
→行政院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https://bit.ly/3qYM25m
→暴力循環模式:https://bit.ly/3rNdkLd
→家庭暴力循環論是什麼意思?它是如何循環的?:https://bit.ly/3G3ZybT
→為什麼不離開:家暴受暴者的困境:https://bit.ly/3tTBSVv
→【家暴迷云】潛入受暴者的內心顧慮,才發現「你為什麼不選擇離開?」這回應有多粗暴!:https://bit.ly/32veT7L
→【家暴迷云】我們都看不見:隱藏在暴力與兇猛情緒的背後,施暴者其實有一顆早已破碎的心:https://bit.ly/3FX6gAr
→留佩萱/別問家暴受害者「為什麼不離開?」:https://bit.ly/3nXkwTF
→受暴女性為何無法脫逃?從社工的專業視角看起:https://bit.ly/3rI74US
→Leslie Morgan Steiner | TEDxRainier: 為什麼家暴受害者不離開:https://bit.ly/3qZbQOP
→平均被打4到7年才求救 家暴受害者為什麼不敢說出來?:https://bit.ly/3qVYO4y
→【勵馨的日常共筆】有錢,就沒有家暴危機嗎?談高社經地位家暴被害人的困境:https://bit.ly/3KKookH
→【寧夏璐66號茶坊】1222 S5EP.15 在恐怖情人壟罩的家暴陰影之下……:https://bit.ly/3AysA2j

【 延伸閱讀 】

→衛生福利部 「男性關懷專線」-專人守候,話解渡過!:https://bit.ly/3KByGUe
→都是莽夫的錯?加害vs.被害標籤對立下,被遮蓋的「家暴相對人:https://bit.ly/3qVOqK4
→留佩萱《童年會傷人》 
→陳姝蓉/國際不打小孩日:真的好生氣的父母,可以怎麼辦?:https://bit.ly/345NuJW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翻牆出國、跨區追劇、遠端工作全靠它!VPN是什麼神奇的玩意?《生難字彙大辭海》EP 049|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