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21.11.13

從小照顧弟妹、扛下家計,你是「親職化兒童」嗎?早熟懂事有什麼問題?《七七心理學》|志祺七七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2:29 什麼是「親職化兒童」?
03:34 親職化兒童的兩種類型
04:46 親職化兒童的創傷:覺得自己的需求不重要
05:38 親職化兒童的創傷:難以離開原生家庭
06:33 家長第1招:大人的問題,由大人來解決
07:12 家長第2招:不要讓某個孩子扛下過多期待
08:00 家長第3招:關心小孩的需求
08:54 如果我已經是親職化兒童,那要怎麼辦?
09:29 正視自己的需求,跟自己對話
10:34 我們的觀點
12:03 提問
12:20 結尾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你有認識從小就會幫忙父母照顧弟妹、甚至扛下家計的朋友嗎?在這樣的辛苦背後,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卻比較少被注意到。有研究指出,這些早熟的孩子,未來可能會是憂鬱症、焦慮症的高危險群!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什麼是「親職化兒童」吧!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在過去的新聞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大家稱讚早熟的小孩很懂事。比如單親的長子或長女,非常體貼懂事,不只會幫忙照顧弟弟妹妹、打工賺錢貼補家用,甚至自己的學業表現,還非常優秀而政府,也會設立「孝悌楷模獎」來表揚這樣的孩子,希望能透過這樣的方式,給予支持和肯定,促進社會的正向風氣。

很多人都會認為,經歷過這段考驗的孩子,因為提前累積很多人生經驗、學到重要能力,所以如果順利撐過去,長大之後可能會過得比較好。

不過,有心理學家提醒,這些從小就表現得成熟、懂事的「親職化兒童」,長大後卻有很高的機率,會在人際關係上遭遇困難,自己的身心健康,甚至也會容易出狀況。所以今天的《 七七心理學 》系列,我們想要帶大家一起來了解,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心理學家說的「親職化兒童」,究竟是什麼?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他們呢?


-

【什麼是「親職化兒童」?】

「親職化」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意思是說,因為家長沒辦法發揮身為「家長」的功能,所以他的小孩就幫忙擔任「家長」,去照顧其他家庭成員。而這樣的小孩,就稱為「親職化兒童」。

值得注意的是,親職化兒童所照顧的「其他家庭成員」,指的不一定都是他的兄弟姊妹,也有可能是照顧自己的父母。會出現親職化兒童的家庭,通常會有以下三種特徵:第一,爸爸或媽媽的其中一方失去功能,可能是生病、過世,也可能遭遇失業或經濟的危機;

第二,父母的婚姻出狀況,可能離婚、分居,或者是常常吵架;第三,單純只是因為父母的個性因素,不太會照顧家人,導致某個小孩需要跳出來幫忙照顧大家。至於,家裡最容易扛下這種角色的小孩,通常都會是長子或長女,或獨生子女;以性別來說,女孩又比男孩更容易成為「親職化兒童」。不過,因為「親職化兒童」要幫忙負擔的任務,可能不太一樣,所以討論「親職化兒童」的時候,主要會分成兩種類型。一個是「工具型」,一個是「情緒型」。

【親職化兒童的兩種類型】

「工具型」的意思是說,這些小孩幫忙扛下來的責任,比較屬於「工具」類型。例如:

負責做大部分的家事,像洗衣服、煮飯、打掃環境等等;他們要管教、保護、照顧其他家庭成員,通常是家中年紀比較小的弟弟妹妹,有時候也要照顧生病的爸媽或長輩;有的甚至還要負起經濟上的責任,幫忙工作賺錢、貼補家用、規劃管理財務。而「情緒型」的親職化兒童,是他們要幫忙照顧家人的情緒、回應家人的情緒需求,成為家人的心靈支柱。

一般來說,我們小時候如果在學校遇到什麼事情、跟同學吵架、被別人欺負,都會回家尋求爸爸媽媽的支持或建議;在家裡跟其他兄弟姊妹發生衝突的時候,常常也要靠爸爸媽媽出面當和事佬但「情緒型」的親職化兒童,則是反過來,他取代爸爸媽媽的角色,要幫忙安撫家人的情緒、甚至主動想辦法去幫忙解決;如果爸爸媽媽吵架,他也會幫忙處理問題。那話說回來,雖然我們這邊把它分成兩種類型,但很多時候,一個親職化兒童,很可能會同時兼顧這兩種類型的特徵。而這樣的小孩長大之後,很可能會成為心理疾病的高危險群。


-

【親職化兒童的創傷:覺得自己的需求不重要】

根據研究,對親職化兒童來說,那些童年時期辛苦的經歷或回憶,不但未必會因為長大而逐漸擺脫,反而還有可能持續困擾著他,成為未來的不定時炸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長期都必須要去承擔,超出自己當下能力的各種責任。但他畢竟還是一個小孩,還是會有很多「被照顧」的需求。

為了扛下責任、為了表現出超齡、成熟的樣子,他們就必須長期壓抑自己的需求,從小就完全不能耍脾氣、不能依賴別人、甚至不能玩樂,久而久之,他們可能就會慢慢覺得:「跟別人相比,自己的需求並不重要」他們因為要照顧家人,所以常常自我要求很高。但他們畢竟不是大人,在沒有獲得適度引導、包容的情況下,事情不一定都能順利完成。這時候,他可能會越來越沒自信,覺得自己永遠都做不好。


-

【親職化兒童的創傷:難以離開原生家庭】

就像剛剛說的,親職化兒童最關鍵的後遺症之一,就是讓他們「習慣以別人的需求為主」。但其實不只是他自己,就連他們的家人,可能也會太習慣這樣的相處模式。

這就會導致「親職化兒童」在成年之後,必須繼續照顧家人,很難離開自己的原生家庭,去展開自己的新生活。就算到了其他人際關係,也總是在照顧別人,不懂得如何拒絕、也不習慣表達自己的需求,成為很容易被情緒勒索的對象。

這群孩子,長期處在自我壓抑的高壓狀態,除了身體容易生病,他們更是憂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的高危險群!但令人擔心的是,其實「親職化兒童」,可能並不少見!根據估計,全台灣無法妥善照顧子女的「高風險家庭」,可能大約有2萬多戶。這表示「親職化兒童」的問題,其實非常需要大家一起來關注。所以接下來,我們要進一步來看看,大家可以怎麼盡可能避免家中出現「親職化兒童」。


-

【家長第1招:大人的問題,由大人來解決】

首先我們從家長的角度出發,整理出三大方向。第一個方向是,大人的問題,就讓大人自己來解決。像剛剛我們有提到,親職化兒童的家庭,可能是碰到了經濟上的困難,或是夫妻之間有衝突,導致某些任務或功能,需要由小孩來扛下。

這樣的狀況,當然不一定是爸媽願意造成的,因為很多時候,家人遇到困難,小孩也可能會想要幫忙處理。但這時候,大家不知不覺就會出現所謂的「親職化」現象。為了避免這樣,如果爸媽遇到所謂「大人的問題」,如果可以的話,建議盡量還是留在彼此之間來解決,或是尋求其他專業人員的幫忙。


-

【家長第2招:不要讓某個孩子扛下過多期待】

剛剛有說到,親職化的問題,來自於小孩扛下太多責任,導致他忽視自己的需求,甚至越來越沒自信。所以這邊的第二點,就是要「避免其中一個小孩,扛下太多的責任或期待」。

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可能常常會覺得「長兄如父,長姊如母」,要求最大的小孩當榜樣,但這樣的期待,對小孩不一定公平。因為他可能才大沒幾歲,甚至不懂你要的「榜樣是什麼」?為什麼他要犧牲自己當榜樣。而且剛剛說到,女孩更容易成為親職化兒童,也是因為傳統常常會覺得,女生就是要更賢慧。這些想法,可能都會無意間造成「親職化兒童」

所以,爸爸媽媽在分配家務工作的時候,或許可以試著給每個小孩,比重類似的任務或期待。而這邊,我們也可以順著帶出第三點,那就是「多多關心小孩的需求」。


-

【家長第3招:關心小孩的需求】

剛剛我們有說過,親職化的現象,常常都是在不知不覺間造成的。有不少家庭,就算家長沒有失能,還是可能多少會「曾經」出現過類似親職化的狀況。但這邊,心理學研究也發現,爸爸媽媽的反應,真的非常關鍵。如果小孩在承擔家務的過程中,可以從父母獲得正面的回應,就有機會減少親職化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所以,如果爸媽要分派任務給孩子來分攤時,可以多關心小孩的感受。例如:你有沒有覺得不公平?或是提供他們需要的協助,讓小孩感覺到自己是被重視、被支持的,而不是因為你自己做不到,就把重擔隨便丟給他來處理。另外,如果爸爸媽媽其實也很感謝小孩的懂事或貼心,那也務必要試著把這份感謝和愛,傳達給他們。讓孩子知道自己對這個家其實很有貢獻,並因此對自己感到驕傲、有自信,同時還能拉近親子之間的關係。


-

【如果我已經是親職化兒童,那要怎麼辦?】

如果你是小孩,甚至感覺自己已經有類似「親職化」的現象,這邊,我們也幫你整理出兩大方向:第一個是「回到小孩的位置」,第二個是「練習正視自己的需求」。

首先是「回到小孩的位置」。身為孩子的你,可以告訴自己,有些事情做不好,並不是你的責任。因為不管你再怎麼努力,都不可能真的成為家人的爸媽。而且,很多問題並不是你所造成的。例如父母之間的感情問題,終究還是要靠他們兩人自己解決,這時候如果你想要透過自己來處理,可能就會承擔過多壓力和無力感。


-

【正視自己的需求,跟自己對話】

在親職化的家庭中,很多孩子可能必須被迫扛下原本不屬於他的責任。對他們來說,要正視自己的需求,最大的障礙可能是來自於心裡強烈的責任感,會批判自己只照顧自己,真的太自私了。但實際上,每個人本來就一定多少會有自己的需求,自己的需求和家人的需求之間,也未必完全都是只能二選一。有時候我們先把自己照顧好,也才會更有能力去照顧別人。最重要的是,你並不是天生就有「義務」,要扛下這樣的責任。

所以,如果你覺得「幫忙照顧弟弟妹妹,是我應該盡的責任,但我又做得很爛」,或許你可以試著稍微轉個彎,把「我應該」換成「我選擇」;把「我好爛」換成「我盡力了」

於是,剛剛那句會就會變成:「幫忙照顧弟弟妹妹,是我的選擇,而且我已經盡力了」。這樣的調整,看起來很微小,但其實已經能幫你減輕很多壓力!因為它不只是肯定了自己的付出,同時暗示了這並不是你應該扛下的責任,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你是有選擇權的。光是這樣的微調,就能讓很多負面的情緒,帶來很不一樣的改變。

【我們的觀點】

在進入觀點以前,我們要先謝謝大家把影片看到這邊。如果你還沒有訂閱「志祺七七」,請記得按下訂閱,開啟小鈴鐺,才能在每天晚上收到我們的影片通知。那在這裡,我也要特別感謝志祺七七所有的會員,因為有了大家的支持和贊助,我們才能持續運作這個頻道,讓重要的議題被更多人看見,真的是非常謝謝大家!如果你願意支持我們走得更遠,歡迎點擊這個「加入」,或是從資訊欄的這個連結,加入我們的會員。

好的,那話說回來,今天我們多次強調,「親職化兒童」在我們的社會中,其實很常見,而且,雖然我們剛剛也提到很多避免的方法,但要完全避開甚至解決問題,也不是很容易。因為很多家庭的變故,其實是突然發生的,例如家長突然在工作中發生意外,或是原本家境就很困苦,那就算家長知道這些建議,也未必就能做到。因為他並不是不去做、或不願意解決,而是他根本就分身乏術

因此這個時候,最後一關恐怕還是社會的支持了。換句話說,在這次的討論中,我們又再次體會到,一個完善的社會支持,究竟有多麼重要!這邊所謂的社會支持,並不只是「社福團體」或「政府機構」而已,也包含大眾的觀感或輿論氛圍。

像某些造成「親職化」的背景因素,是因為社會文化長期以來的價值觀。我們覺得哥哥姊姊要當榜樣,不乖乖配合的就說他不懂事,卻忽略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或壓力。所以,練習去重視每一個孩子的感受或需求,或許是我們可以現在就開始去做的改變吧!

-

好的,最後想來問問大家,你有認識過「親職化兒童」嗎?

A. 有,這完全就是我自己 QQ
B. 有,我的兄弟姊妹或朋友,就是這樣長大的
C. 有...有點不好意思,我的孩子就是親職化兒童
D. 沒有,突然發現自己的童年好像滿幸福的
E. 其他,留言跟我們分享吧!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什麼是親職化兒童」,
此外,也可以點這邊,看看「爸媽總是說 我是為你好」以及「明明看不慣爸媽的行為,自己卻越來越像」的相關影片!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
-

【 本集參考資料 】

→論文:親職化兒少的因應對其「超齡」負荷之影響:https://bit.ly/2Y0koZO
→論文:青少年時期經歷親職化者經驗之探究-以單親家庭為例:https://bit.ly/3uhqOje
→論文:大學生知覺父母衝突之程度、情緒安全感受與親職化的相關研究:https://bit.ly/3CLJGK7
→論文:成年初顯期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自我分化程度與親職化情形之關聯性研究:https://bit.ly/3zL2MhA
→論文:高中職學生親職化、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https://bit.ly/3o5FSiK
→論文:大學生親職化現象、個體化程度與身心健康指標之相關研究:https://bit.ly/3iatji6
→輔導與諮商學報:親職化蘊涵著正向力量?弱勢家庭子女親職化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https://bit.ly/3oiD3uy
→書籍:心理界限:尊重自己的意願,3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https://bit.ly/3kKA1x8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鼓勵賭博?機率黑箱?遊戲裡的轉蛋機制可以靠「轉蛋法」更好?|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