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前導
02:39 擁有財富的意義是什麼?
03:53 擁有財富最棒的事:掌控時間、擁有自由
05:10 複利效應
06:43 長尾效應
09:11 我們的觀點
10:52 提問
11:11 結尾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你有在投資理財嗎?很多人知道理財很重要,所以會把存下來的錢拿來投資,不過,卻似乎常常聽到,有不少人會因為投資失利而破產。究竟,我們該怎麼「理財」,才能讓自己保有財富,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呢?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這本《致富心態》這本書吧!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最近幾年,好像越來越容易聽到投資理財的相關資訊。很多人覺得,只要自己夠努力去研究、夠認真地去學習和分析,那就應該有機會能獲利。不過,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本書《致富心態》,作者「摩根.豪瑟」就提出了不一樣的見解。
他是一位創投公司的合夥人,之前曾經在《華爾街日報》寫專欄。他在觀察和分析過許多的案例之後,發現就算學了很多的理財和投資的知識和技術,也不保證你就一定能賺錢。他認為,「理財的狀況好不好」,運氣成分的影響可能還比較大,所以比起擁有厲害的投資技術,擁有正確的理財觀念,其實更重要。
這本書算是他針對許多大眾會有的理財觀念,提出的一系列觀察。那這本書的架構很單純,總共只用二十個小章節,來談作者心中認為的幾個跟「致富」有關的重要心態。那今天,我要跟大家介紹幾個我覺得書裡面講得不錯的觀念。
-
【 擁有財富的意義是什麼?】
第一個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作者談到「 擁有財富 」,對我們來說到底是意義是什麼?很多人可能會想說,「擁有財富」不就是能擁有很多昂貴的手錶、包包、高檔車等等,不用擔心沒錢,看到想要的東西,就豪邁地給他買下去這樣。不過,作者認為,這種「面對財富的想法」,很可能會帶來一些問題。他這邊的舉例滿好玩的。作者說他曾經當過泊車小弟,每次上班最開心的事,就是有機會可以開到一些最酷炫、最新的車款。因為那段經驗,讓他意識到,很多人會想要藉由購買跑車或是名車,來釋放強烈的訊息,告訴大家:「我買得起昂貴的名車」,藉此展現自己的財富,或者是想藉此體會被別人羨慕的感覺。不過,真實會發生的事情是,大家也不會真的因為那台車或那個物品,而覺得你很酷,那些看到名車而聚集的羨慕眼光,大多數的時候,也只是因為大家也很渴望擁有那台車而已。也就是說,當你買了一台 1,000 萬的名車之後,你期待的事情根本不會發生。你期待大家很羨慕你,但其實大家的目光都是集中在車子上,跟你一點關係也沒有。可是,你帳戶裡面的錢就確確實實少了 1,000 萬。
【 擁有財富最棒的事:掌控時間、擁有自由 】
這邊作者他想告訴大家的,不是說擁有名車不好,而是希望讀者可以重新想想「擁有的財富」還能為自己帶來哪些好處。在其中一個章節,作者就提出了他的想法。他認為,金錢可以給你最好的紅利,就是能讓你「獲得自己時間的掌控權」。想像一下,如果你擁有一筆財富,那麼你就不用擔心被裁員之後,生活過不下去,又或者是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就可以隨時離開,不用擔心換工作的過程中會餓肚子。作者還舉例,如果你有更多的財富,你就可以選擇一個薪水較低,但是通勤時間比較短、或是工時比較彈性的工作,讓你有辦法應付生活中的緊急狀況,而不用擔心自己會不會被裁員,或是負債。還有,如果你擁有夠多的財富之後,你還可以選擇在「你想要」的時間退休,而不是一直工作到「必須」退休的時候才退休。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掌控」自己生命中的各種事情,而不會常常覺得「不得已」或是「被迫」要做某件事,那麼你就能夠過得快樂、過得幸福。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可以在自己想要的時間,跟自己想要的人,一起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那不是非常棒嗎?所以,作者認為:能夠自由的掌控時間,才真的是金錢能給的、最棒的事。
-
【複利效應】
接下來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書裡面提到滿多次的一個概念,就是「複利效應」。而其中有一段,我也有在其他的投顧雜誌當中看到。這邊作者舉的例子,是著名的投資人巴菲特的故事。作者認為關於巴菲特的致富之道,很多坊間的書都寫得很好,但只有幾本書注意到了一個簡單的事實,那就是:巴菲特的財富不單單是因為他是頂尖的投資人,更因為他「從小」就已經是投資好手。書中提到的是,在寫書的當下,90歲的巴菲特,他擁有的淨資產高達 845 億美元,在 50 歲以前,他的淨資產大概是 3 億美元,而在 60 多歲的時候,淨資產才增加到大約 30 億美元,剩下的大約 815 億美元,都是 60 幾歲到 90 歲之間累積出來的。作者認為,巴菲特成功的真正關鍵,不只是他精明的投資,更重要的是他有「持續地投資」。「時間」才是讓巴菲特能夠擁有驚人資產的真正秘訣。只要持續的時間夠長,我們也可以透過「複利效應」,累積到相當驚人的資產。
想像一下,如果他 30 多歲才開始投資,60 多歲就退休、不再投資,那他就不會賺那麼多,不太可能享譽全球。作者也在書裡面強調,我們的大腦,其實對加法比較有感,對乘法乘出來的結果,比較難以想像。所以他也利用一些簡單的計算,來告訴大家「複利效應」有多麼的強大。而就是因為複利效應這種很反直覺的特性,所以我們常常會忽略他的潛力,而選擇其他可能效果沒那麼好的作法,來達到我們的目標。
-
【長尾效應】
第三個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作者給大家的提醒,那就是:失敗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一點都不可恥。作者說,他認為不管是我們人生中做的事情,又或者是投資,可能大部分的時間都會失敗,但是只要有少數一兩件事情成功,展現出高超的獲利,就可以讓你賺錢,而且能夠一直錢滾錢。只要有幾個這種成功案例,就能產生長尾效應,讓報酬變得很可觀。他在這裡舉了一個藝術收藏家的故事,來談論耐心和分散風險的重要性。書中提到,有一位藝術家在很早期就收藏眾多大師的作品,並在最後獲得了大量的利潤。而關鍵的秘訣並不是他眼光有多麽好、或是運氣多好,而是因為他把所有的畫都買下來了,然後又等待了足夠久的時間。最後,即使裡面那些 99% 的作品沒有增值多少,甚至是完全賣不掉,但只要其中有 1% 賺很多,那就能讓這整件事成為一個精明的投資。而這部分基本上就是很多創投在做的事:找到 100 家不錯的投資,而裡面只要有一家黑馬變成 101 倍,整體就會是賺錢的了。
這邊作者又舉了 Netflix 的例子。他在書裡面提到 Netflix 的執行長曾經說,他們目前製作節目的命中率實在太高了,所以他決定停掉好幾部賣座的影集,不要再做續集。他要求內容團隊必須要有更高的「取消率」,也就是停掉更多節目製作,才能嘗試更多瘋狂的節目或影集企劃,唯有這樣做,才有可能創造下一個能帶來長尾獲利的節目。可是為什麼 Netflix 要砍掉賣座的影集呢?那些作品不是流量保證嗎?
我們這邊用比較主觀的方式來解讀,很可能是作者認為,就連 Netflix 這樣做什麼中什麼的大企業,也很懂得「長尾效應」才能持續帶來好的收益。雖然 Netflix 的這個決定很反直覺,但作者推斷他們可能也認知到,目前的成功「有可能是偶然的」,所以他們做了很違反直覺的事情——也就是把資源集中起來,去嘗試製作出更多有可能被重複觀看的經典作品。對我們外人來說,他們可能因此看起來出現一些失敗的投資,但這樣的嘗試如果成功的話,確實就能產生所謂的長尾效應。
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成功案例,都是透過不斷的測試和失敗之後,才能萬中選一得到少數幾個成功、賣座的作品。所以說,不管做什麼事,會遇到失敗都是很正常的事。不要因為怕失敗,而不願意去努力,因為只有努力嘗試之後,才有機會能得到好的成果。
【我們的觀點】
讀完整本書之後,我覺得這本書不只是在談「財富」,也可以說作者是在談某種「人生觀」。比如說在「財富自由」那個幾個章節,他提醒大家,能夠自由的掌控時間,就是金錢能給我們的最高紅利。透過擁有的財富,換回自己時間的掌控權,才能獲得幸福感。而像是「複利效應」的例子也是,這個概念不只是可以用在投資上,套用在生命中很多事情也是一樣。要長期投入、專注地做一件事情,讓它能夠持續累積,才會帶來一定的成效。但我的觀察是:「有耐心」的人真的比較少,大多數的人只想找到一個能快速有回饋的事物來做。如果不能長期耕耘某個領域,那這樣通常很難累積出一個夠大、夠好的成果。我覺得這本書很棒的地方,就是可以把這些觀念,用了很多有趣的案例來介紹,來幫助大家的理解。而也因為作者舉的例子大多都具有「反直覺」的特性,所以邏輯上的轉折比較多,再加上是本翻譯書,可能就稍微不是那麼好理解一點。
但即使是這樣,我認為這本書還是很值得一看,除了前面提到的幾個主題。其他還有像是作者也有提醒,要小心分辨某些事情的「風險」我們能不能承受,如果風險高到沒辦法承受,那麼報酬再多也不適合去做;還有記得要預留犯錯的空間。而當遇到失敗的時候,盡力找出原諒和同情之道,接受一切並不是都如我們所預期的那樣,放下並接受這些之後,才能擁有更好的機會,聚焦在自己實際可以掌控的事物上。
那最後,如果你是對理財和自我成長的主題有興趣的人,推薦你可以把這本書找來讀一讀。只要學到任何一個別人走過好長一段時間,才能學到的經驗跟體悟,那就非常值得了!
-
好的,話說回來,今天聊的「理財」,是我們頻道上比較少提到的主題。所以今天想要來問問大家,你平常有在理財嗎?
A. 我有分配每個月投注一部分的薪水,拿去進行投資;
B. 我會把每個月用剩下的錢都存起來;
C. 不算有在理財,每個月的薪水幾乎都花光光;
D. 其他,留言告訴我們吧!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怎樣才是比較適合的理財心態」!此外也可以點這邊,看看「灰犀牛與黑天鵝」的討論;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
-
【 本集參考資料 】
→ 致富心態:關於財富、貪婪與幸福的20堂理財課。作者: Morgan Hous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