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20.07.15

民進黨抨擊馬英九消費券,如今卻自打嘴巴跟著發錢?為什麼三倍券不直接發現金就好? 《 政策翻譯蒟蒻 》 EP 023|志祺七七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1:12 為什麼是「振興」的三倍券?
02:30 疫情怎麼造成「經濟不景氣」?
04:00 覺得「發錢沒用」的觀點
05:27 覺得「發錢有用」的觀點
06:33 現金、消費券、三倍券,哪裡不一樣?
08:17 批評三倍券的聲音
09:38 我們的觀點
10:56 提問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前陣子,各方人馬為了振興券的議題,吵得不可開交。有人說:「只要有念過書的,就會知道振興券完全沒用」。也有人質疑:「蔡英文當年批評馬英九的消費券,現在自己也在發錢,臉不痛嗎?」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振興經濟三倍券」吧!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歡迎回到《政策翻譯蒟蒻》!

那就像剛剛說的,自從這個振興經濟的「三倍券」政策公布之後,社會上引起非常熱烈的討論。有些人注意到的,可能是政治立場的問題;有些人在乎的,是能不能達到效益的問題。當不同方向的問題被混在一起的時候,大家的討論要取得共識,其實是有點困難的。所以今天,我們將會把這些不同面向的問題,分別拆解來看。

首先我們會帶大家了解,「振興」這兩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接下來,透過經濟學的概念,分析三倍券到底有沒有效?它跟當年的消費券,有哪些一樣、跟不一樣的地方?這次的政策,可能又會有什麼問題?

話不多說,我們馬上開始吧!


-

【為什麼是「振興」的三倍券?】

從二三月以來,嚴重的疫情,不只讓很多人無法出門工作,生計受到影響,大家為了保護自己,也會減少外出和群聚。連帶的,也造成了暫時性的「經濟不景氣」。為了解決這種「不景氣」的問題,政府接連祭出了兩大類型的措施,第一個是「紓困」,第二個是「振興」。這裡我們要先釐清一下,其實這兩個呢,它是不太一樣的兩個概念。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把經濟市場,想像成是一個很大的魚缸。要是這個魚缸有裂縫,那裡面的水就會流出來,魚可能也會死掉。這時候如果要救那些魚,我們第一件事,就是要先把裂縫補起來;第二個,就是重新把水灌進去,讓魚缸的水位回到原本的水準。

「紓困」的政策,就像是在補裂縫,目標是要解決立即性的衝擊,比如收入銳減、沒錢吃飯等等;而「振興」政策的目標,就是要想辦法讓停滯很久的市場,再度活絡過來。一個比較快,一個比較慢。一個是為了救急,另一個是為了讓生活回復到原本的水平。當然,我們今天談論的重點,就是後面的「振興」這部分。

所以接下來,我們要用很簡單的經濟學概念,帶大家來了解,究竟疫情是怎麼讓我們的經濟變得「不景氣」。

【疫情怎麼造成「經濟不景氣」?】

我們每個人的財務裡面,通常都可以很粗略的分成「收入」跟「支出」兩個部分。如果收入大於支出,我們就有錢可以用來「儲蓄」;反過來,如果收入少於支出,那就是「透支」。

而不管是收入還是支出,都還可以再細分成「常態」以及「暫時」這兩類。例如,你每個月領固定的薪水,這叫「常態收入」;發票或樂透中獎、得到業務獎金,這種叫做「暫時收入」。你每個月固定要付出的房租、交通、吃飯等等,是「常態支出」;朋友結婚要給紅包、跟同學開趴吃大餐,這些比較屬於「不一定需要」的,就是「暫時支出」。

一般來說,當我們的常態收入、也就是薪水降低的時候,都會想辦法節省支出。比如說,搬去比較便宜的地方住、或是少吃一點大餐。但如果疫情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人們的「常態收入」瞬間遭遇衝擊,快到我們來不及減少食衣住行等等「常態支出」,大家為了避免透支,就會傾向把錢存起來,並減少「不必要的暫時支出」,以備之後的不時之需。

不過,要是每個人都這樣做,那可能就會導致整個經濟變成一灘死水,讓很多產業無法過活,形成一種經濟不景氣的惡性循環。所以這種時候,政府通常就會開始想辦法,讓民眾把錢掏出來,刺激經濟的發展。於是,我們就會看到政府開始出現「發錢」的這種政策。但有些人認為,這種方法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

【覺得「發錢沒用」的觀點】

認為發錢沒用的觀點,其實有滿多種的。

有一種角度是認為,羊毛出在羊身上,政府發錢給民眾,感覺就好像是把錢從左邊的口袋、拿到右邊的口袋,根本多此一舉。要是國庫因此產生缺口,之後也還是要由大家一起來承擔。

而另一種反對的觀點,常常會引用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經濟學大師「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的「恆常收入消費模型(PIH)」理論。簡單來說,這個理論認為,每個人的消費行為,只跟「常態收入」有關,當他賺比較多的時候,他就會追求比較好的生活品質,出現比較多的「暫時性消費」。

至於「暫時性收入」的部分,因為比較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所以大家拿到這種錢,通常都會傾向把它存起來,或是用在食衣住行等等「常態消費」上。根據這套理論,如果大家拿到政府發的錢,應該都會選擇用來支付「常態花費」或直接存起來,但這樣子的話,就等於完全沒有任何刺激效果。

欸咦,為什麼大家把錢花在「常態消費」,就會變得沒有刺激效果呢?

因為即便是在經濟蕭條的時期,每個人一定都還是有基本的民生需求。如果今天我繼續把政府給我的錢,用在這些地方上,那對整個市場來說,這跟我直接把政府發的錢存起來,其實都是一樣的。因為我並沒有產生任何「新的消費行為」,我沒有讓更多人因此賺到錢,市場自然就沒有被活絡起來。


-

【覺得「發錢有用」的觀點】

支持應該要發錢的論點認為,民眾用錢的邏輯,跟政府用錢的邏輯,其實是不一樣的概念。對個人來說,口袋裡的錢當然是越多越好;但政府存在的價值,並不是要幫自己賺錢,而是要好好分配資源、照顧人民。所以與其一直存著,倒不如現在就把它拿來應急,照顧有需要的民眾。

另一方面,這一派的觀點,也會引用另一位大師,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的「心理帳戶( Mental Accounting )」理論。這個理論是說,你怎麼花錢,跟你怎麼得到這筆錢,很有關係。如果這筆錢是我們努力賺來的,那我們就會謹慎使用;但如果是天上掉下來的,那我們就會傾向隨便花出去。根據這個理論,政府發錢給民眾,概念上就是「天上掉下來的錢」,那這樣的錢,大家就會比較傾向把它用在日常之外的奢侈消費,進而達到「活絡經濟」的效果。

至於要怎麼發錢,這又是另一門學問了!除了直接發現金之外,在我的有生之年,至少就看過「消費券」跟「三倍券」這兩種做法,但這些做法,差別到底是什麼呢?


-

【現金、消費券、三倍券,哪裡不一樣?】

這三種做法,乍看之下都是發錢給民眾,讓大家有錢可以花,但因為發放的方式或配套不同,所以達成的效果也不太一樣。雖然剛剛兩位經濟學大師,對於民眾會怎麼使用「暫時收入」這件事,有幾乎截然不同的看法,但實際上,每一個人會怎麼用這筆錢,真的都很難說。

對民眾來說,直接領「現金」的好處就是很方便,愛怎麼花就怎麼花、想存起來就存起來。但要是大家都把錢存起來,或是拿去繳房租、付水電、買衛生紙,等於並沒有產生新的消費行為,那一樣也是刺激不到經濟。所以,2009年的消費券,就限制大家不能把政府給你的錢存進銀行,使用時不能找零,而且還要在特定的期間內用完。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能迫使大家在經濟最慘烈的時候,把錢拿到市場上流通,而且花的比你平常還要多。

舉例來說,經濟差的時候,我可能每天只願意花100元來吃飯,但我現在手中突然多了一些政府給的錢,一張面額500而且不能找零,那我可能就會願意去吃一餐500元的牛排,等於是比平常多花了400塊錢在吃飯這件事,而這個400塊,就是消費券所刺激出來的效果。

不過,因為當年的消費券並沒有限制使用範圍,所以有些人還是會把它拿來繳房租、付水電、買衛生紙,那這樣子,它刺激經濟的效果也還是會被打折。所以這次的「三倍券」,除了規定不能拿來儲蓄、不能找零、有使用期限之外,還多限制了部分的消費範圍和種類。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確保大家可以把「三倍券」都用在「暫時支出」上面,也就是能夠增加消費動機、產生新的消費行為,進而活絡經濟。

不過,這樣的振興方案,在公布以後還是引來了不少批評。


-

【批評三倍券的聲音】

廣義來說,認為「三倍券沒有用」其實也算是一種批評,但這個部分剛剛有聊過了,所以現在這邊,我們會聚焦在一些比較不一樣的地方。

首先是執行的層面,有些人認為,振興券限制一大堆,真的很不方便。我要領到這3000元,就要自己先出1000塊,先不要說過程很麻煩,實際上我就只有賺到2000,算什麼「三倍券」呢? 而且領到了之後,消費時不能找零,要去夜市或一些比較小的店面,也都不能用,但這些店家,可能也都是疫情的受害者,不能讓他們賺到錢,感覺也是怪怪的。

第二種批評,則是聚焦在民進黨政府在馬英九執政時期,曾經批評過當年的消費券政策。當時蔡英文說,要這樣發消費券,不如乾脆直接發現金,更快更有效,而且因為消費券排除了「沒開發票的店家」,所以很難幫助到比較弱勢的業者們。結果物換星移,將近12年後,民進黨推出了「改良版」的消費券,可是當年自己批評過的那些地方,目前看起來好像也沒有解決,等於是自打嘴巴,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

針對第二種類型的批評,目前執政黨好像還沒有正面回應。不過,關於為什麼不發現金、還要「花1000領3000」的部分,行政院長蘇貞昌有說,這是因為「你有先自己出錢,這樣之後才會用力花,而不是把它存起來」。只有大家勤著花、努力花,才能集中火力,一起拼經濟。

【我們的觀點】

在製作這集的過程當中,我們覺得這真的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議題。政治立場的對立也好、經濟學概念的理解也好,光是要把這些不同屬性的部分,區分、拆開來討論,就已經很不很容易。

根據行政院事後的調查資料顯示,當年發放消費券的成果,雖然比預期的還要差,但「多~少~」還是有刺激到經濟發展;12年之後,蔡政府對三倍券祭出更多限制,理論上來說,「刺激整體經濟」的效果確實會比較好,但當年自己所抨擊過的那些問題,也確實是沒有辦法逃避。

所以我們覺得,這方面她被罵,真的是沒什麼好辯解的。另外,以我們的觀察來說,除了政治立場之外,這次其他的批評,幾乎都是因為大家看事情的視角不同。從政府的角度看來,他們在乎的是整體經濟是否活絡;但對民眾個人來說,那些經濟學的概念或效果,真的是太抽象了,他感受不到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自然就比較不會願意去承擔各種不方便。

所以這種時候,我們也很希望,在野黨們除了批評「蔡英文換位子就換腦袋」以外,也能就「這個政策到底有沒有效」的部分,提出比較多實際的見解。如果大家討論完發現,欸,這個政策好像真的可能「利大於弊」耶!那我想,大家酸歸酸,最後應該還是要一起想辦法,讓這個政策可以推動的更順利吧!

-

好的,最後想問問大家,如果今天有三種東西給你選,你比較想要拿到......
A. 3000元現金
B. 3000元消費券
C. 3000元振興券
D. 其他,留言說說你的想法吧!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三倍券到底是在吵什麼」!
此外也可以點這邊,看看「紓困之亂」以及「數位身分證」的相關討論;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掰比!



-
【 本集參考資料 】

→ 轟三倍券「有唸書就知道沒用」 柯文哲:不服來辯:https://bit.ly/2C2J0X7
→ 凱因斯主義經濟學|維基百科:https://bit.ly/32nALiX
→ 持久收入假說|MBA智庫百科:https://bit.ly/394qutl
→ 心理賬戶|MBA智庫百科:https://bit.ly/2Zsv7dq
→ 振興經濟消費券 執行相關統計及影響評估報告:https://bit.ly/2ODMzFX
→ 振興經濟消費券|維基百科:https://bit.ly/32iCVAv
→ 消費券政策大轉彎證明民進黨主張的正確性|臉書貼文:https://bit.ly/30aP1sK
→ 【三倍券】為何還要自掏1千元、不發現金? 背後竟是一場心理戰:https://bit.ly/3gXzPWH


【 延伸閱讀 】

→ 零基礎也不怕,史丹佛給你最好懂的經濟學:總體經濟篇:https://bit.ly/38ZlypO
→ 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像經濟學家一樣想問題,就能避開陷阱,做出更有價值的選擇:https://bit.ly/32kA2is
→ 推出你的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https://bit.ly/3evVjbi
→ 海耶克大戰凱因斯(Fear the boom and bust完整精確中文版):https://bit.ly/3iYO8Mx
→ 海耶克大戰凱因斯:第二回合(Fight of the Century中文翻譯):https://bit.ly/2CfwuU1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蚊子愛叮你才不是因為酸性體質!原來酸鹼體質根本就不存在?《 健康迷思大破解 》EP 001|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