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18.08.14

生死傷痕,面對留下來的自殺者遺族,我們可以怎麼做?(下)-特別感謝呂芯秦老師的資料提供| 志祺七七



(註)本文末含有資訊勘誤/補充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今天就讓圖文不符用7分鐘的時間,和大家繼續聊聊「自殺者遺族」的話題!

-

在上一集,我們大致了解了自殺者遺族所面臨的困境,那麼這一集就要來聊聊,如果我們身邊有親友就是自殺者遺族,那麼我們可以怎麼關心他們吧!

不過,為什麼我們應該要關心自殺者遺族呢?


-

【為什麼該關心自殺者遺族?】

上一集有提到,自殺者遺族通常承擔了巨大的壓力跟痛苦,而且他們可能做出一些自殘的行為,甚至產生自殺的念頭。就像上次提到的一個故事,主角因為對姊姊的自殺太過自責,所以曾經有自殘的習慣。

另外有一位中研院研究員在完成 116 件心理解剖的案例後也發現,在自殺死亡者的一等血親當中,具有自殺行為的比率會比一般人高出 14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當自殺者遺族能夠獲得外在的協助跟支持時,對心理療傷是有幫助的,尤其是那些了解自己的親友往往能成為最大的支柱。

也因此,「關懷自殺者遺族」這個動作其實包含在「自殺防治」的策略當中,目的就是避免再發生令人遺憾的事。那麼,我們可以先暫時來了解一下「自殺防治」在做什麼。

【自殺防治是什麼?】

關於自殺防治的出現,可以追溯到 2005 年底行政院衛生署(現為衛生福利部)開始推動的「全國自殺防治行動策略」,當時政府委託「台灣自殺防治學會」辦理「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計畫,從此展開國家級的自殺防治行動。

而根據官方資料顯示,在政府、民間團體與社會大眾的共同努力下,全國自殺率基本上是有逐年下降的。到了 2010 年,「自殺」也第一次從「國人十大死因」當中退出。


-

【自殺防治的三種策略】

至於自殺防治的目標,主要就是降低國人的自殺死亡率、增進國人的心理健康。在操作上則包含全面性選擇性指標性策略這三個面向。

簡單來說,全面性策略是要促進全體社會大眾的心理健康,例如改善媒體對自殺案件的報導品質、加強社區或學校的心理衛生教育。

選擇性策略則是辨識出「高自殺風險的族群」,然後針對他們做出因應措施,例如推動憂鬱症共同照護系統、及早診斷精神疾病並做適當處置。

指標性策略則是針對「高自殺風險的個人」,通常就是指那些曾經自殺過的人。根據研究,曾經嘗試過自殺的人,再做出自殺行為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因此如何向他們及時提供協助也很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指標性策略也把「自殺者遺族」列為關懷對象當中,因為他們往往沒辦法接受親友自殺的行為,但又可能不願多談、甚至不承認自己就是自殺者遺族,導致他們處在一種需要幫助、但又沒有人知道的處境。


從剛剛的說明中可以發現,關懷自殺者遺族確實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我們能對他們多一份適當的關心,也可能避免再發生令人遺憾的事。那麼,當我們身邊有親友就是自殺者遺族時,我們實際上可以怎麼做呢?


-

【你可以做的兩個策略】

第一個是我們可以用行動付出關心、陪伴他們。

我們可以主動表達關心、找他們一起做一些事,例如簡單的問候、聊聊天、吃東西,都可能讓他們感受到支持。我們也可以當他們抒發情緒的對象,讓他們能夠很放心的表達感受。但同時也要記得,其實用平常心去面對他們就可以了,如果太強硬的付出關心,有時候反而會造成壓力,或是讓他們覺得不舒服。

另外要避免用批判的態度跟他們說話,甚至談到自殺事件時也要避免使用比較敏感的說法,例如自殺的人會陷入痛苦的輪迴之類的,因為這種話可能造成更大的痛苦,反而阻礙他們的自我療傷。


第二個是協助他們在有需要的時候接受適當的心理治療。

現為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的方俊凱醫師,曾在2004 年去美國觀摩學習「死亡教育與諮商學會」的運作,並將「自殺者遺族說故事團體」引進台灣。這是一種結合敘事的團體治療方法,會將不同的自殺者遺族聚集在一塊,並讓大家分享各自的心路歷程。

過程中就是要讓大家盡可能訴說自己的故事跟心情,同時避免去做一些批評或建議,重點在於讓他們了解到,原來世界上還是有人跟自己的想法一樣。而這種「知道有人和自己感同身受」的感覺,本身就能帶給自殺者遺族很大的安慰。所以引導他們參加這類的活動,也有可能幫助他們獲得更多力量。


-

【藝術治療】

另外也有人提到,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往往把死亡當作禁忌,所以自殺者遺族的情緒很容易被壓抑下來。而即使他們有辦法透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往往也只是產生更讓人難受的情緒。所以也有人強調透過非語言的方式來將情緒導引出去,而藝術治療就屬於這種做法。

藝術治療就是透過藝術創作來表達出內心的壓力跟情感,例如繪畫、音樂、舞蹈、寫作、戲劇等都是藝術治療會採用的形式。透過表演或作品的展現,不只是自殺者遺族能更了解到自己真實的情緒,治療師也能從中看到他們內心真正的悲傷,進而提供更適切的幫助。


-

【自殺者遺族可以試著這麼做】

然而,自殺者遺族要能真正走出傷痛,有一部分可能還是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因此,我們在這裡也提供幾個方法作為參考,希望能幫助自殺者遺族有機會漸漸走出傷痛。

第一個是表達悲傷:可以試試看盡情抒發自己的情緒,而不管是書寫、談話或是找專業的支持都是不錯的方式。

第二個是放下困惑:有時候就是沒辦法知道身邊的那個人為什麼會自殺,所以找不到答案是沒有關係的,不需要一直逼迫自己尋找解答。

第三個是同理對方:或許他就是承受不了痛苦才選擇這麼做,但至少他已經很努力了,所以我們可以試著尊重他的選擇。

第四個是告別對方:不要擔心向他告別就是要將他遺忘,我們可以試著去接受他對人生的選擇,然後帶著勇氣繼續向前走。

第五個是創造意義:雖然療傷的過程漫長又痛苦,但或許這個過程能為我們的生命增添新的意義,讓我們重新思索人生的價值觀。

第六個是祝福對方:這可能是最難做到的事,但我們可以謝謝對方曾經陪伴過自己,然後好好保存屬於彼此的美好回憶。

【結語】

影片到這裡差不多進入尾聲,雖然這兩集自殺者遺族的影片很沈重,但我們相信很值得被看見。希望這兩集影片能帶給需要的人一點點幫助,也希望我們不論經歷到什麼樣的事情,都可以好好的、有力量的繼續走下去。

-
最後,如果你在看完這集之後一樣有任何想法想要說的,都可以在底下留言、或是在 IG 和我聊一聊!

如果你覺得這支影片很重要,歡迎留言並分享出去,給更多人知道!
我們將在每週七天,每天七點,用七分鐘的時間,跟大家聊聊各種有趣的生活議題!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下次再見囉!掰比!


-

【補充資訊】

特別感謝「社團法人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的努力,持續關推廣社會對自殺者遺族的認識與關懷,陪伴走過失落與療癒。

我們在這兩集的影片中,參考了協會理事呂芯秦老師所著《生死傷痕:你我還沒說再見》這本書的內容。

姊姊自殺的傷痛、母親離世的打擊,讓呂老師從家屬與多年加護病房護理師的角度,記錄下整段療癒過程所面臨的壓力與傷痛,希望透過揭露整段過程,讓更多台灣人理解,我們可以怎樣看待生命的逝去、如何面對處置,並轉化為療癒的力量,讓留下來的人能夠好好走下去。

如果你需要了解更多內容,以下是我們推薦的資源:
?FB專頁:生死傷痕:你我還沒說再見
https://www.facebook.com/Scar201811/

?FB專頁:社團法人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
可透過捐款方式索取  呂芯秦,  李佩怡,  方俊凱著《生死傷痕:你我還沒說再見》喔!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

影片中提到的六個療癒過程,都能在連結中找到更多資料。
誠摯希望能夠真正幫助到大家:)
每個人多付出一點關心,一起讓社會變得更溫暖!



-

【 本集參考資料 】
→ 引用書目:《我是自殺者遺族》,作者:呂欣芹、方俊凱 出版年:2008  出版地:台北 出版社:文經社

→ 參考與推薦書目:《難以承受的告別-自殺者親友哀傷旅程》作者:克里斯多福&亨利.賽登 譯者:楊淑智 出版年:2001  出版地:台北 出版社:心靈工坊

→ 《解剖自殺心靈》作者:愛德溫.史奈曼(Edwin S. Shneidman)  譯者:李淑珺 出版年:2006  出版地:台北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 圖文不符懶人包:面對生命的驟逝,除了悲慟,我們還能做些什麼?https://bit.ly/2w4liCL
→ 倖存者的餘聲——自殺者遺族的漫長旅途:https://bit.ly/2P1tdtj
→ 自殺遺族復原歷程探討-以一個經歷多重親人自殺個案為例:https://bit.ly/2w4I916
→ 自殺防治策略:https://bit.ly/2OAwMVZ
→ 自殺方式之具體防治策略:https://bit.ly/2MhRs8E
→ 全國自殺防治策略:https://bit.ly/2P4dz06
→ 自殺防治概論:https://bit.ly/2MMxBdR
→ 當愛已遠離 自殺者遺族守護人關懷指引手冊:https://bit.ly/2vGEHdx
→ 台北馬偕-自殺者遺族說故事團體招募:https://bit.ly/2MJCaWr
→ 「自殺親友(遺族)關懷」訪視流程及注意事項:https://bit.ly/2OxORnG
→ 安寧講堂:https://bit.ly/2OzrfiF
→ 說故事療傷 自殺者遺族走出陰霾:https://bit.ly/2MpEdC5
→ 自殺者親友的權利:https://bit.ly/2vCmlKL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生死傷痕,面對留下來的自殺者遺族,我們可以怎麼做?(上)-特別感謝呂芯秦老師的資料提供| 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