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18.08.22

除了獎勵與處罰,還有什麼方式可以激勵人把事情做得更好?| 志祺七七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今天就讓圖文不符用7分鐘的時間!
和大家一起從「胡蘿蔔與棒子」這句俗諺,來聊聊「到底要怎麼樣激勵人把事情做得更好」吧!


-

【胡蘿蔔與棒子】

還記得在創業初期的時候,我跟共同創辦人成祥,哈哈對沒錯就是那個最近幾天在ig上面很夯的「轟天雷」先生,我們兩個和一些夥伴之間有創一個討論群組,這個群組的名字叫做「胡蘿蔔與棒子」。

大家應該或多或少都有聽過「胡蘿蔔與棒子」這句西方俗諺,這到底在講什麼呢?這邊胡蘿蔔的意思就是獎勵,棒子呢就是懲罰。所以它在說的,就是透過外部的獎勵跟處罰,來強化或削弱一個人的某些行為。

那時候設立這個群組的原因很簡單,其實也就是為了要想辦法管理越來越多的公司員工,我們希望可以討論出一個適合大家的獎懲制度,來增加團隊的工作效率跟士氣,但後來因為大家都太忙了,所以這個群組漸漸被淡忘,是最近又有新夥伴加入,不小心看到這個群組的時候好奇問了一下這什麼東東,我們才又想起「胡蘿蔔與棒子」的故事。

再次想到這個詞,突然也激起我長久以來的好奇心,忍不住跑回去查了資料之後發現這裡面其實還藏著滿多有趣的觀點,所以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這些有趣的東西囉!

幾乎所有跟管理有關的技巧,都會運用到獎勵與懲罰的概念,就像在職場上公司也常會藉由激勵獎金或扣薪之類的手段來管理員工,或是父母親為了要讓小孩保持好的生活習慣,就會祭出某些獎勵或處罰。

乍聽之下,這是非常符合人性的一種管理手段,但究竟要怎麼運用才會比較有效呢?

【田野實驗】

2010年有個經濟學教授JohnList做過一個田野實驗,他把150位中學老師分成兩組。第一組老師,如果期末的時候班上學生的成績高於州平均,就可以獲得8000元獎金;第二組則是在開學時先給老師4000元獎金,期末如果學生成績高於平均,就可以再獲得4000元獎金,相反地,如果成績沒有達到標準,原本的4000元獎金要收回。

同樣的教學結果在這兩個方案中獲得的薪資是一樣的,大部分老師都比較喜歡第一種「獎勵性質」的方案。但研究結果顯示,在第二種「帶有懲罰性獎勵」的方案之下,老師會更努力教書,教學成效也比第一組還要高出7%,很明顯的,比起只有胡蘿蔔,胡蘿蔔與棒子雙管齊下的效果更好!


-

【趨利避害】

行為經濟學與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為「趨利避害」,因為一個人失去東西的痛苦程度,比起他獲得同個東西的快樂程度還要高,這種心理狀態就好像俗話說中說的「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就算擁有一個東西不會讓人感到特別開心,但發現要失去的時候就會覺得有點遺憾,所以人在做決策的時候,常常會選擇用盡全力來避免失去。

【內在動機比外在動機好】
當然囉,有人認為胡蘿蔔跟棒子只是治標不治本,並不是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因為它們都是屬於人的「外在動力」,過往有許多心理學與社會科學研究顯示,無論是物質(金錢)還是心理(稱讚)上的獎勵,雖然都能讓一個人變得更積極,但卻沒辦法培養出長期的行為習慣,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外在動力也無法讓一個人的表現變更好。比起「外在動機」,「內在動機」對人的影響更長久、更有效!而且外在動機常常會牴觸、甚至取代內在動機喔!


-

【「外在動機」讓人忘記初衷的案例】

舉例來說,小明本來是個喜歡讀書的小孩,為了要幫助他保持這個良好的習慣,爸爸跟他說:「以後啊,你每讀一本書我就給你100元」。對小明來說,閱讀本來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但自從有這個獎勵之後,他閱讀的動機可能就會從單純的興趣變成賺錢。為了要賺更多錢,小明可能會開始加快閱讀的速度,甚至謊稱他有讀某本自己根本沒看過的書,如果這時候爸爸抓包然後決定不再給他這個獎勵的話,小明就會失去原本閱讀的動機,也很難重新在閱讀中獲得原本的快樂。

簡而言之,獎勵會導致目標和動機的改變,以小明的例子來說就是從「興趣變成賺錢」,動機會導致策略的改變,他本來是慢慢看,但為了要賺更多錢,他就會變成想要看很快,而策略的改變會導致表現和結果的改變,所以原本讓小明快樂的事,逐漸變成是有壓力的事。

所以這個例子就說明了,獎勵和懲罰確實是可以非常有效的去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但也會因為這些外在動機的誘因實在太強大了,讓人很容易忘了初衷跟內在動機,最後失去原本的熱情和創造力,甚至把事情做得更糟。


-

【人本來有想把事情做好的渴望】

聽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很疑惑,那我們到底要怎麼做才好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在這邊再另外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覺得人是天生就很懶惰的嗎?

我自己是滿認同一個觀點的,就是有人覺得,人類應該不是天生就很懶惰的吧!看看剛出生的小嬰兒,每個人張開眼睛的時候都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不需要誰的指揮就會爬來爬去主動探索、觀察這個世界,因為這就是一個人天生的「內在動機」,就算沒有獎勵也沒有被要求,他本身就有想要去把某件事情做好的渴望。


-

【激發內在動機的三個元素】

那麼,到底要怎麼讓人激發、找到自己的內在動機呢?美國著名趨勢作家Daniel Pink認為要激發內在動機,有三個最重要的元素:自主性(Autonomy)、掌控度(Mastery)、使命感(Purpose)

「自主性」是讓人有更多可以自我發揮的空間,讓人可以想出更好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例如google公司讓員工有20%的上班時間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結果有超過一半以上的成功產品都來自於這20%的時間。「掌控度」是讓人感受到自己在做的事情是具有挑戰性、可以讓自己成長的,而使命感則是可以讓人感受到這個工作可以幫助到他人、得到自我實現的意義。

【我們的觀點】

google的例子證明,內在動機確實可能激發出一個人最大的潛能,所以有沒有找到自己的內在動機,可能就是決定我們能不能把事情做到完美甚至超過100分的關鍵!在尋找內在動機前,也可以試著先問一下自己,我想要把什麼事情做好?做這件事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可以提升什麼能力?要用什麼方法來達成目標呢?這些問題,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的目光從外在動機回到自己身上,重新找到內心的初衷喔!

-

好的,說了這麼多,不知道大家認同這些觀點嗎?
你有遇過哪些超級有效或有趣的獎勵懲罰呢?留言告訴我們吧!

最後,如果你喜歡這支影片,或是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並分享出去,給更多人知道!
我們將在每週七天,每天七點,用七分鐘的時間,跟大家聊聊各式各樣有趣的生活議題!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下次再見囉!掰比!



-

【 本集參考資料 】
→陳世哲:懲罰能讓員工績效更好嗎?:https://bit.ly/2MJdyR0
→獎勵、懲罰與內在動力:https://bit.ly/2nTq7Lg

【 延伸閱讀 】
→TEDTalks 》Dan Pink 談叫人意想不到的激勵科學:https://bit.ly/2MHsrDe
→圖文不符轟天雷:https://bit.ly/2BzDHgF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什麼!看丁丁的新聞竟然會跳出熟齡交友網站的廣告?談談大數據的美麗與哀愁| 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