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18.09.26

性侵犯可以站出來喊#metoo嗎?從信任感的危機來談談資格論!| 志祺七七

各節重點:
00:18:什麼是 #metoo
00:56:Asia Argento的爭議事件
02:13:信任感是怎麼建立的
03:07:信任也會讓自己變得脆弱?
03:58:#metoo 是女權自助餐?
04:37:為什麼雙重標準會讓人不爽
05:01:訴諸資格論會有什麼問題
05:37:資格論跟「起源謬誤」類似
06:09:要如何避免因為資格論而誤判情勢
06:51:#metoo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今天就讓圖文不符用七分鐘的時間!
和大家從「MeToo受害人Asia Argento性侵未成年演員」事件,來延伸聊聊「信任危機與資格論」吧!


-

【什麼是 #metoo】

2017年10月,美國好萊屋著名的電影製作人Harvey Weinstein被指控,曾以工作之便性侵或性騷擾多名女星與公司職員,這個消息揭露之後事情一發不可收拾,數十位女性也紛紛出面指控曾經遭到Weinstein強姦。

後來女星Alyssa Milano就在推特上發起了「#MeToo運動」,鼓勵曾經遭受性侵的女性透過這個hashtag標籤,在twitter、facebook之類的社交媒體上公開寫下自己的受害經歷。這個運動主要是希望用這樣的方式來引起關注,讓大家知道性犯罪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這麼罕見,是一個很需要被重視的社會問題。

【Asia Argento的爭議事件】

今年曾在坎城影展上公開抨擊Harvey Weinstein等好萊屋性侵慣犯的義大利女星Asia Argento,上個月被《紐約時報》披露她在2013年的時候也曾性侵當時年僅17歲的男演員Jimmy Bennett,後來私下以38萬美元協議和解。

反性侵的倡議先鋒卻隱匿自己的性侵罪行,原本的受害者竟成為加害者,這個驚天動地的新聞馬上就引起很大的輿論。有人認為,身為一個曾犯下性侵醜聞的人,她完全沒有資格可以站出來喊metoo,因為她每一次公開現身談論這件事,都會再度觸發Bennett的創傷經驗,讓人感覺格外諷刺。

另外也有人認為,她其實還是有資格公開呼籲這件事的,畢竟她的確有受害的經歷,但在慷慨激昂譴責別人之前,她也應該要坦誠面對自己曾犯過的錯,用不同的角度來讓大眾了解這件事的嚴重性,不然,她的所作所為看起來也不過就是一個投機份子。

因為在這聲援的行動上,她獲得大量關注與讚揚,但事後看起來反而像是在消費這個活動,非常諷刺。她不僅傷害了Bennett,也傷害那些跟她站在同一陣線的人,辜負大家的信任感,甚至有些人難免也會開始懷疑,會不會其實她之前並沒有被傷害過,只是想趁著風向出來刷存在感呢?


-

【信任感是怎麼建立的】

大家會有這些感覺,其實都跟信任感有關,那,這個「信任感」到底是從哪裡來、又是怎麼建立的呢?

信任的概念,如果要認真想的話也是有一點抽象,但它大致上是在形容一種「依賴關係」,這有助於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相處,可以更方便、更順利。要建立信任的途徑或機緣有很多,有些必須要透過時間累積才能慢慢建立,有些則是建築在能力之上。

例如雖然之前不認識眼前的這個醫生或律師,但我們會老實跟他們說自己遇到的事情,也會遵循他們的判斷,這樣就是一種信任,因為他們學有專精的關係,所以就被認為有比較高的可信度。

但我們今天遇到的這種「對於公眾人物的信任」算是比較特殊一點的情況,像是響應metoo的人和Argento之間原本也沒有相處過的經驗,但因為有共同的經歷和努力的目標,所以無形之間就形成一種相互依賴的關係。


-

【信任也會讓自己變得脆弱?】

而信任是一種很微妙的心理狀態,就像剛剛講的「合作」跟「依賴」,某種程度上它有一種「把自己託付給對方」的意涵。一個能自己把事情搞定的人,通常不太會需要依賴別人,也不太需要去信任誰;但當我們跟別人產生連結、開始有共生關係的時候,也就會變得比較脆弱,一方面會期望雙方可以互惠,但同時也給了對方傷害自己的機會。

信任雖然未必有承諾,但是如果信任感被辜負的時候,往往會讓人覺得受傷、失望、難以接受。就像metoo陣營的成員多半都是受害者,他們受害的背景通常是因為權力關係不對等,所以會因為種種複雜的關係沒辦法在第一時間揪出性侵犯的罪行,就算報了可能也難成案,所以他們需要透過網路串連的方式來互相聲援,也非常仰賴媒體曝光度大的人站出來背書,證明這件事情很常發生。


-

【#metoo 是女權自助餐?】

Argento正是在這樣的期待中站出來鼓舞大家的人,不過她的行為卻反而帶來了麻煩,不僅使metoo陣營跟她本人都受到打擊,也讓某些原本就沒有很支持他們的人藉機跳出來見縫插針,調侃metoo這整個群體,重挫這個倡議運動的士氣。

他們說:「metoo陣營的人平常譴責男人總是慷慨激昂、就算沒能提出證據也指證歷歷,但是當Argento事件爆出來的時候,有些人就顯得雙重標準,覺得應該要等真相清楚一點才能評論,這種女權自助餐的行為實在很虛偽,如果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那有什麼資格呼籲大家要重視或遵守呢?」。


-

【為什麼雙重標準會讓人不爽】

嗯,這個地圖炮真是火藥味十足,但聽起來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像這種「明明遇到的情境差不多,但是莫名其妙就用不同標準來處理事情」的態度,真的就是一種很容易惹惱人的「雙重標準」,就算知道他在提倡的東西很重要,但只要一想到他言行不一的樣子,一個不爽上來就會賭氣開酸,然後下意識就不想跟這個虛偽的人站在同一邊。


-

【訴諸資格論會有什麼問題】

另外,除了唾棄雙重標準之外,訴諸「資格論」也是人之常情。那什麼是資格論呢?舉例來說,「沒有當過總統的人沒資格批評總統」這個邏輯就是一種資格論,當然,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發現它很不合理,因為當過總統的人太少了,但總統的這個身份本來就應該要接受社會公評跟監督。

資格論是一個簡便的道德原則,但就像剛剛的例子,太簡便的東西大部分都不夠嚴謹,有時候反而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就掉入一個自己挖給自己的思維陷阱,甚至壓縮到公共討論的空間,讓我們的對話變成只是在互相指責,找不到共識。

【資格論跟「起源謬誤」類似】

如果我們進一步分析資格輪,可以發現其實這跟哲學中的「起源謬誤(genetic fallacy)」很類似,它也有點像是「以人廢言」的感覺。舉例來說,雖然放羊的孩子平常老是說謊,但如果我們把他說的每句話都當成是假的,那這就是犯了起源謬誤。起源謬誤的問題在於,我們可能會因為過於簡便、直覺的判斷就做出錯誤的判斷。

好的,回到metoo這個議題上,關於這個事件其實還有很多可以深入討論的東西,但因為時間的關係這邊只能先跟大家聊聊信任的危機和資格論的部分。我覺得,雖然資格論讓人在決策的時候方便很多,但有時候也會讓人做出錯誤的判斷,那要避免掉入資格論的陷阱,可能的作法就是要把討論的焦點從「人」拉回「事情」上,重點不是某某某有沒有資格呼籲什麼事,而是他說的訴求有沒有合理,是不是值得我們重視。

-

好的,如果你喜歡這支影片,歡迎留言分享,給更多人知道,關於metoo事件的討論!

我們將在每週七天,每天七點,用七分鐘的時間,跟大家聊聊各式各樣有趣的生活議題!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下次再見囉!掰比!



-

【 本集參考資料 】
→信任的崩潰:好萊塢#MeToo受害人,遭爆性侵未成年演員:https://bit.ly/2xTZVoq
→信任時常如此不堪一擊,但我們卻被迫要不斷相信別人?:https://bit.ly/2ztUmPx
→為什麼我們無法擺脫「資格論」?看匿名粉專的推廣難題:https://bit.ly/2ztTmev
→[H25] 常見謬誤一覽:https://bit.ly/2KEEU5A


【 延伸閱讀 】
→【性別觀察】男性的 #MeToo 經驗:女性主義者,也可能是性侵加害人:https://bit.ly/2QYZCRW
→何謂因人廢言?訴諸人身謬誤的正確用法和誤用:https://bit.ly/2OQCP9G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中秋連假打 game、耍廢又讓你晚睡了嗎?身為晚睡人一定要知道的三種晚睡類(藉)型(口)!| 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