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18.09.20

有一種獎叫做市長覺得學生值得嘉獎?到底市長獎該不該存在呢?| 志祺七七

各節重點:
00:16:市長獎、議長獎,各種長の獎
00:39:大家對於市長獎的感受差異很大
00:57:設立市長獎的目的
01:11:誰是第一個親自頒獎ㄉ市長?
01:46:你知道市長獎怎麼評選出來的嗎?
02:48:有些評選的人員可能對學生瞭解不深
03:22:給予肯定的重要性
04:20:市長獎可能學生削弱獨特性
05:08: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本質
05:16:我們的觀點
06:21:呵呵呵 ~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今天就讓圖文不符用7分鐘的時間,和大家一起聊聊「市長獎該不該存在」吧!

-

不知道大家對畢業典禮頒發市長獎的部分還有多少印象呢?

前幾天我滑了一下狄卡跟批踢踢,結果就看到有些人在討論市長獎的話題,甚至還在比較市長獎跟議長獎、校長獎、里長獎,誰的禮物比較好,各種回憶湧上心頭,討論還蠻熱烈,於是就讓我對這個獎項有點好奇。

而且底下的留言討論串也蠻有意思,我發現對於市長獎的意義,大家的意見似乎有點分歧。有些人認為「巴結老師就可以得市長獎了啊」,有些人卻也真心認同領市長獎的同學真的品學兼優,反應差蠻多的。

那這樣,到底為什麼當初要設立市長獎呢?

-

【設立市長獎的目的】

我們整理了一下各縣市頒發市長獎的目的,基本上就是想鼓勵在學業或其他領域表現傑出的學生,希望能落實五育均衡、「全人發展」的教育目標。

呃,全人發展目標,這有點神秘啊!好啦,扯太遠!

【誰是第一個親自頒獎ㄉ市長?】

如果我們回顧市長獎的歷史,其實早期這個獎項是各校自己頒的;而首開市長親自頒獎的先例,有人認為是前總統陳水扁

他在擔任台北市長第四年,決定親自頒獎後,開始引起各縣市效仿。而這對於對家長來說也覺得蠻榮耀的,畢竟是市長親自頒給自己的小孩,把照片加洗放大擺客廳,也是可以說嘴一陣子的。

當然,也有人說,「這肯定是選舉考量啦」。他們認為,藉由讓家長覺得市長很在乎自己的小孩,這樣市長就可以拉攏家長選民等等。但這說法還有蠻多討論空間的,這邊就先不談。

我們來看看,市長獎是怎麼評選出來的呢?


-

【你知道市長獎怎麼評選出來的嗎?】

其實各學校對市長獎的評選方式都不太一樣,但資格要求大同小異。
我們先以106學年度台北市各級學校的評選辦法來看看。

以台北市的規定,市長獎首先要符合下列兩項中的其中一項:
第一個條件應該是大家比較不意外的,那就是必須是各級學校應屆畢業生每班第一名。

第二個條件就比較廣泛了,只要是在學期間表現傑出之畢業生,例如體育、技能、藝能、科學或創作、社團活動、社會或學校服務學習、敬師孝親、助人義行、其他等有具體事蹟者,就符合資格。

接著,學校收到符合資格的學生資料後,會用自己的評選辦法,去調整學業、比賽、品行等項目的比重,而審查委員會,會由校長擔任召集人,委員由教師會代表、家長會代表、行政人員代表擔任。最後,就由審查委員會選出市長獎的得主。


-

【有些評選的人員可能對學生瞭解不深】

但我們在這邊可以發現,很多人對市長獎比較沒感覺的理由

第一,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評選的校長、家長會代表、行政人員等,他們跟個別學生的相處時間其實蠻少的,不一定有辦法對學生做出很客觀的評估。

第二,我們這幾天也是查了一陣子,才知道市長獎的評選方式跟目標等。如果是一般學生,是不會知道市長獎在獎勵什麼,也不知道評選條件、或是資格是什麼的,對這個獎算是一問三不知。

這也難怪有人會不認同市長獎了。
不過,現在讓我們先放下這些執行上的問題,回來討論「市長獎到底該不該存在」呢?


-

【正方:給予肯定的重要性】

有些人是支持這個獎項的
首先,他們認為,長期付出努力而且表現優秀的學生,需要給予適度的肯定,而市長在畢業典禮上,親自對學生公開表揚,這種特殊的榮耀可以建立學生對自己的自信,相信自己是很棒的。

也有人認為,學生尚未有足夠的經驗和社會歷練,作為判斷對錯的依據,因此在學習階段就特別需要為他們樹立楷模,建立行為的指引。而市長獎的特殊性,對於樹立楷模其實就有很不錯的效果。

這也跟心理學家阿德勒的想法吻合。

他認為,當年長的孩子獲得肯定時,會刺激年幼的孩子想追上;換句話說,看到學長姐得到市長獎受到這麼多矚目,一定程度會激起學弟妹想要迎頭趕上的動機,形成一種良性競爭的氛圍。

當然啦,任何大小獎項,都有類似這樣的作用。
現在看下來,支持者的說法感覺有道理!那反對方又是怎麼想呢?

-

【反方:市長獎可能學生削弱獨特性】

反對市長獎的人認為,這種用「表現卓越」作為楷模的評選方式,可能會讓學生在追求市長獎的過程中,逐漸削弱原本的獨特性。

心理學家班度拉就有提到,在人格發展階段,我們看到某個行為得到獎賞後,在大腦中就會把行為跟獎賞做連結,過陣子就有很高的機會出現模仿行為;因此,在國小到高中階段,人格發展還有很大的可塑性。這時更應該要引導學生多方去探索自己的其他潛能,不應該太強調「表現卓越」的楷模,以免讓學生忽略其他也很重要的價值。

而且畢業典禮整個過程,對學生來說也是教育的一部分,這種帶著官銜的獎項,是要鼓勵學生跟那年的市長看齊嗎?那之後市長如果牽涉到貪污或是其他爭議,對得獎學生來說恐怕會有些難為情吧。

總之,市長獎這個獎項,從名字來看就是把官銜套在一個教育獎項上頭,但這些人認為學校應該以教育為本質,不該太強調政治的元素。

【我們的觀點】

好啦~講完不同邊的立場之後,最後也來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吧。

我自己回想求學過程的時候,總是會記得大大小小的考試與排名。而這些平常的考試排名,其實無形之中會不斷在學生之間強調比較的心態;就我的觀察,目前市長獎的頒獎項目,雖然有嘗試多元的可能,但基本上還是不脫在各領域的「第一名」。

不過,我自己是很常有個疑惑啦,那就是「中小學的年紀,真的需要這麼強調比較跟勝負嗎」?

如果能讓畢業典禮,變成屬於每一個人的重要時刻,少一些比較,多一點鼓勵,或許也能讓這些小朋友,能更有動力繼續往前走,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價值吧。

-

好,聊到這,大家還記得當年的市長獎得主是誰嗎?你那一屆的市長獎獎品又是什麼呢?
如果記得的話,歡迎跟我們分享喔!

歡迎在下面留言你對市長獎還有其他想法,也可以把影片分享給當年的市長獎同學,如果你還記得是誰的話~
我們將在每週七天,每天七點,用七分鐘的時間,跟大家聊聊各種有趣的生活議題!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下次再見囉!掰比!



-

【 本集參考資料 】
→畢業生市長獎頒獎典禮實施計畫:https://goo.gl/n6xx1i
→阿德勒教育心理學,出版社:海鴿 p.97
→《基本倫理學》三民書局 p.155
→人格心理學:https://goo.gl/XY4XPa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多此一舉還是進步教育?居禮夫人正名事件!| 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