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18.09.19

多此一舉還是進步教育?居禮夫人正名事件!| 志祺七七

各節重點:
00:14:正名爭議事件到底哪來的
00:47:Maria Curie的生平
01:52:媒體又標題殺人了?
02:15:反對方的3大論點
03:07:支持方的3大論點
03:28:橫掃5座諾貝爾獎的居禮家族
04:10:Maria Curie奪得諾貝爾獎的指標性意義
04:30:正名的指標性意義
05:07:我們的看法
06:04:七味粉開講時間
06:33:掰逼
06:37:??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今天就讓圖文不符用七分鐘的時間!
和大家來談談「居禮夫人(Madame Curie / Maria Curie)」的正名事件吧!

-

前幾天,教育部通過新的12年國教自然科學領綱草案,其中有一個規定說到,未來教科書在講到科學發展歷史和發展過程的時候,必須還要涵蓋到不同背景、族群、性別的平等概念,在談論女性科學家的時候,應該要寫出她的全名,而不是只用丈夫的姓來稱呼。

在會議的討論過程中,有課審委員就以居禮夫人為例,建議應把她的名字改為「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Maria Skłodowska-Curie」,而不是繼續沿用居禮夫人(Madame Curie )這種看起來像是「男性附庸」的稱呼。

這些名字的差別是什麼呢?這就要從她的生平講起了。


-

【Maria Curie的生平】

這位1867年生於波蘭華沙的科學家,母語的本名叫做Maria Skłodowska,她的祖父和爸媽都是當時著名的教育家,但當時的波蘭受到俄羅斯政府統治,他們為了防止波蘭獨立,大力打壓在地的知識分子,因此他們一家人的生活並不寬裕。

Maria在法國念書的時候認識了Pierre Curie,也就是她後來的丈夫,結婚當天Maria並沒有穿上白色婚紗,而是穿著深藍色套裝,這件衣服就是陪伴她多年的實驗室工作裝。結婚之後,她改名為Maria Skłodowska-Curie,也就是把丈夫的姓加上去,從Skłodowska變成Skłodowska-Curie。

1903年夫妻兩人共同拿下諾貝爾物理學獎,丈夫逝世後,Maria又拿到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她發現了釙和鐳元素。

她的故事就先講到這邊,讓我們重新把焦點拉回這次的爭議事件吧!以下我們將會把反對跟支持的兩方論點都整理出來,然後一一跟大家說明這些觀點背後的解釋跟理由,當然,最後也會有我自己的看法。

【媒體又標題殺人了?】

在課綱草案的決議出來之後,相關新聞都報導了「居禮夫人可能要改名Maria Skłodowska-Curie」的消息,但大部分的媒體都直接下標「居禮夫人不冠夫姓?」,說到這裡,相信大家都可以發現其實這個下標是有誤導的問題的,因為其實委員的舉例是「改成冠夫姓之後的全名」,而不是「去掉夫姓,改回結婚前的全名」。

但不管是沒冠夫姓的Maria Skłodowska,還是有冠夫姓的Maria Skłodowska-Curie,這一長串的名字都嚇到不少人,因此很快就激起大量反彈的聲浪,我們整理了三種主要的論點:1.「矯枉過正」2.「不習慣」3.「科學歸科學,性平歸性平」。


-

【反對方的3大論點】

第一種論點主要認為,以前女性結婚習慣要冠夫姓,時代不同,沒有必要用現在的標準去修正約定俗成的稱呼,大費周章改變這種習慣很沒意義。

在第二個論點,有學生表示:「這名字太長了,我不會唸,考試也寫不出來」,也有家長表示「這樣我要怎麼教小孩?」或是:「不能叫居禮夫人,那柴契爾夫人和居禮女兒也都要改名了嗎?」。

第三種論點則是覺得,自然科學不需要著重在性別平權,而且居禮家族也不在意這件事,為什麼我們的課綱委員要如此大費周章呢?


-

【支持方的3大論點】

看完了反對方的論點,在支持方我們也同樣列出三個主要的論點:1.「學術的習慣」2.「對人的尊重」3.「性平無所不在」。

一般學術論文的寫作方式,習慣第一次出現要寫全名,之後再次提到就可以其他方式簡稱,支持者認為,教科書應該比照學術標準。

此外,除了居禮夫婦之外,加上他們的女兒、女婿,整個居禮家族總共拿了5座諾貝爾獎,有物理獎化學獎和平獎等不同領域,使用本名更能讓人分得清楚他們各自的貢獻,也是對他們的尊重。

居禮夫人究竟為什麼會被叫做居禮夫人,這個稱呼的來源眾說紛紜,但無論是因為過往性別意識不足,或單純引用某個傳記名稱,這些「習慣」或「方便」,都不應該凌駕於「對人的尊重」之上。畢竟,教育的意義正是要培養學生有開放的態度,以及獨立思考、面對挑戰的能力,它本來就是與時俱進,而非一成不變的東西。如果反而受限在某種過去的框架之下,「以前怎麼講現在就要怎麼講」,那可能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其實,Maria Curie兩次奪得諾貝爾獎都非常具有指標性意義。在求學跟求職的過程中,她都曾因為性別的關係遭到拒絕或不平等對待,第一次得諾貝爾獎的時候還差點因為性別而沒被提名,幸好最後還是順利成為第一位拿到諾貝爾獎的女性,也是第一個在不同領域都獲獎的科學家。


-

【正名的指標性意義】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一開始提到領綱的新規定嗎?「教科書在講到科學發展歷史和發展過程的時候,必須還要涵蓋到不同背景、族群、性別的平等概念」。相對於「居里夫人」,Maria Skłodowska-Curie這個名字正好完美的詮釋了這個綱領的精神,不只把原本因為性別因素而「被消失」的姓還給她,也同時把代表波蘭血統的姓給要了回來,一次彰顯了背景、族群、性別的平等概念和故事。

【我們的看法】

關於這件事的正反方觀點,其實還有很多可以繼續延伸的討論,但礙於時間的關係,這裡就直接來跟大家分享我自己的看法吧!我覺得「以全名稱呼」的這件事情,最重要的意義在於,這是對一個人的基本尊重,也是對她畢生貢獻的致敬。

Maria Curie去世多年,我們當然不可能把她叫起來問她想要被怎麼稱呼,但從生平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女性這個標籤的確讓她受到許多不平等對待。今天我們的正名雖然無法彌補過去的傷害,但這個過程卻可以代表著教育正在進步,以及我們追求性別平權的決心。

性別平權跟我們每一天的生活幸福息息相關,它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正是因為它太重要了,所以它當然不會被歸類在物理、化學、數學、國文等單一個學科裡面,相反的,不管我們談論的是哪個領域的教育,只要跟「人」有關的,都應該時時把性平的精神放在心上。畢竟,教育觀念的養成本來就是一個長期的累積與落實,唯有不斷的努力跟反省,我們才會越來越進步。

-

雖然後來教育部發聲明說,以後課本上的居禮夫人還會是居禮夫人,但不免俗還是要來問問大家的意見。
在螢幕前的你,也認同教科書上應該要寫出女性科學家的全名嗎?留言告訴我們吧!

最後,如果你喜歡這支影片或是我們的觀點,歡迎分享出去給更多人知道!
我們將在每週七天,每天七點,用七分鐘的時間,跟大家聊聊各式各樣有趣的生活議題!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下次再見囉!掰比!



-

【 本集參考資料 】
→十二年國教自然科學領域課綱草案(含國民中小學、普通型、技術型及綜合型高中)及相關意見回應表(送課審會):https://bit.ly/2Dct8Rw
→居禮夫人本名超長 學生:我唸不出來:https://bit.ly/2DcDmS5
→鍾沛君:我們還要忍受多少意識型態作祟衍生的腦殘點子?:https://bit.ly/2QN38Pw
→尊重性別平等⋯「居禮夫人」不再冠夫姓!他:人家不在意:https://bit.ly/2NPHATJ
→居禮夫人稱謂爭議 游梓翔:還有居禮女兒、女婿怎麼辦:https://bit.ly/2NrAky5
→波蘭臺北辦事處 / Biuro Polskie w Tajpej:支持:https://bit.ly/2NYKFRz
→林穎孟:教育需要與時俱進:https://bit.ly/2xxprQn
→為什麼「居禮夫人」該註解全名?:https://bit.ly/2NWJjqf
→居禮夫人當然還是居禮夫人 教育部澄清說明9月16日課審會之討論:https://bit.ly/2NoNThp


【 延伸閱讀 】

→有溫度的科學教育:新課綱為何要重新稱呼「居禮夫人」?:https://bit.ly/2NTkr2t
→性別觀察|還給居禮夫人她的名姓,為何女性們很在意:https://bit.ly/2MKs5aU
→江昺崙 台灣婦女與瑪麗居禮:https://bit.ly/2MLYNJ0
→張君玫教授評論教育部的聲明:https://bit.ly/2OBC1Fw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你也被老師說過一屆不如一屆嗎?到底哪一屆才是最廢ㄉ啦?!| 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