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22.03.03

日本311、四川大地震、南亞大海嘯⋯⋯那些遇到大災難的人,後來怎麼了?《七七說書》EP 024|志祺七七

各節重點:
00:00 開頭
02:32 日本311:堅忍日本人也會掉淚
03:58 日本311:創傷帶來的教訓?
05:31 四川大地震:混亂中誕生的公民社會
06:35 四川大地震:救救孩子
08:16 南亞大海嘯:被奪走23萬人的亞齊
09:09 南亞大海嘯:內戰之城變國際化
10:41 我們的觀點
11:47 問題
12:04 結尾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每次發生重大災害,大家印象最深刻的,都是新聞畫面裡滿地殘骸廢墟、遇難者的哭喊、醫院擠滿人的恐怖場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好奇過,那接下來呢?那些失去房子家人的人民,是怎麼找到活下去的勇氣的?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日常的中斷」吧!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2019年發生的Covid19疫情,竟然已經過了兩年。這兩年來因為疫情,整個世界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很多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生活,現在竟然都變成了很奢侈的自由,不少人甚至還失去了珍貴的財產和家人。

疫情前後的世界,再也不一樣。那我們就覺得好奇說,那過去人類遇到的其他重大災害,那些失去家人房子的人們,是怎麼重建新生活的呢?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書《日常的中斷》,作者阿潑自己經歷過921大地震,帶著這份傷痛,她走訪不同國家,讓我們看看不同文化的人們,在經歷巨大災難之後,怎麼找到適應新生活的方式。

書裡面分成日本311、四川大地震、南亞大海嘯三個部分,裡面不完全是我們想像中的悲情故事,災民重建的過程雖然非常艱辛,但也意外誕生了一些好事。所以今天我們就跟著一起來看看,這個三個地方劫後餘生的故事吧!


-

【日本311:堅忍日本人也會掉淚】

在這本書提到的幾個災難中,大家最有印象的應該是十一年前的「日本311地震」。

在地震發生三個月之後,作者以記者的身分,跟著台灣慈善團體去到了失去1300條生命的岩手縣釜石市,想要看看當地在災後的狀況。

當時以海產聞名的釜石市,在地震後一片泥濘垃圾。公務員在制服上別著標語:「不能輸啊,釜石」,在魚貨中心搭起簡單的「災害對策本部」,忙著處理各種重建事宜。

在作者抵達的時候,有上百人聚集在魚貨中心大廳,等著領取台灣團體的慰問金,那時候還不停有餘震,可是沒有人驚慌尖叫。有些災民委婉地抱怨說,都三個月了還沒拿到補助,可是他們沒有抗議政府,只說「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只能一起努力了」。

也有不少人主動跟作者分享他們的逃生故事,像是一個老婆婆就告訴志工說,當時她被海嘯捲走,幸好媳婦拉住她,才撿回一條命。

志工就問媳婦說,「妳很厲害耶,很害怕吧?」媳婦聽到忍不住爆哭,不停說「好可怕、好可怕」。另外裡面還提到說,有一個高大的男子,不停對團隊的志工咆哮,質疑台灣團體來日本的目的。

志工溫柔安慰他,結果這個大漢竟然突然大哭,之後道歉說,自己三個月前在海嘯中失去了一切,那之後再也沒有掉過眼淚,一直覺得自己還活在3月11日那天。

【日本311:創傷帶來的教訓?】

三年後,作者再度來到釜石,雖然還沒恢復,很多人還住在組合屋裡面,但她覺得整個城市變成一個大工地,垃圾泥濘已經被清理乾淨,馬路已經開通,也有幾家店重新開張。重建雖然非常緩慢,但一直持續不斷地在進行。

作者也去拜訪了當年那個憤怒的男子。他雖然沒了積蓄房子,但這半年終於有穩定的住處,正在當配送員,也重拾滑雪的興趣,日子還算過得不錯。

不過災難還是在他身上留下很深的創傷,以前他可以不顧警報,海嘯的時候還想跑去海邊參觀;現在他看房子,還會特別留意海嘯會淹到哪,每天隨身攜帶存摺、印鑑、身分證,擔心災難再次發生。

另外作者還提到一個滿有趣的資訊。現在大家很常稱讚說,311大地震的時候日本人民和媒體都非常冷靜節制,不像某些台灣媒體,一遇到災難就唯恐天下不亂。

這其實也不是日本媒體天生就比較優秀,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時候,日本媒體也曾經非常嗜血。當時媒體空拍斷裂的公路橋樑、房子火海,配上旁白配樂,弄得像災難電影;又故意挑撥政府與居民的關係,引誘出「災民的憤怒」;甚至為了拍到血腥鏡頭,跑去阻擋傷患進手術室。

日本媒體那時誇張的行徑,引起民眾大力反彈,逼得媒體開始檢討修正。所以後來在報導311的時候,主播語氣會盡量平穩,畫面會盡量避開受災個人的臉孔,只描述事實,不去刻意煽動。


-

【四川大地震:混亂中誕生的公民社會】

這本書的第二部分,作者阿潑帶我們來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當時最大的地震強度達到11級,連在台北都能感受到搖晃。很多曾經經歷過921的台灣人,不只慷慨解囊捐款,還有許多民間團體前往災區幫忙。至於中國民眾當然也更受震撼,大家在網路社群上集結,想要為四川災民做點事。當時,整個災區只需要一、兩百萬名志工,卻來了三百多萬人。

因為那時「志工」的概念在中國還很新,而且能夠合法註冊的公益組織又很少,一大群人空有熱血,卻沒有人帶,大家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才能幫上忙,一度造成現場的混亂。不過就像就像311的日本一樣,災難往往會帶來一些轉機。

當時中國政府發現災情實在太嚴重,被迫放寬對民間團體的管制,讓NGO協助救災。也因為這樣,四川出現了很多NGO,因為災難意外發展「公民社會」。而其中有個叫「中國心」的NGO組織,他們故事就非常特別。

【四川大地震:救救孩子】

「中國心」是一個草根發起的社工NGO,創辦人高思發在地震發生時,年近40、有老婆和孩子,有不錯的工作。但看到四川嚴重的災情之後,他決定瞞著家人,加入網路上發起的臨時志工隊,前往四川的北川縣。

當時北川到處都是被震毀的鋼筋殘骸,他擔心現場到處跑的孩子危險,號召志工在學校搭帳篷陪伴孩子。後來其他志工的工作告一段落,陸續回去過自己的生活,但他還是繼續留下來,自掏腰包為災民做事。

當時災後很多的小孩,面對貧困、失去父母親、學業種種壓力。像書裡面提到一個14歲的少年,他在地震後失去母親,只剩爸爸。後來爸爸中風,繼母出外打工,他只能自己學會照顧自己。

但是這個少年內心非常倔強,平常都嘻嘻哈哈的,不願接受別人關心。有一次開學,老師發現這個少年一直沒來學校,通知繼母趕回家,才發現家裡地上滿是嘔吐物和酒瓶,孩子已經過世了。"

這名少年是高思發資助的學生之一,中國心團隊不但募款展開助學計畫,還每個暑假舉辦營隊,希望幫助孩子化解心中的壓力,但悲劇仍然不斷發生。

在作者採訪高思發的時候,已經是災後六年,他第一批助學的孩子,已經要上大學了。但高思發認為,時間不能真正的完全彌補傷害,要從災難走出來是非常艱難的,當年的創傷還在影響這些孩子。

不過因為中國政治環境⋯⋯嗯蠻特殊的,中國NGO想要做公益會遇到很多限制。高思發和其他的NGO們,只好在有限的空間中,盡最大努力為這些孩子做點事。


-

【南亞大海嘯:被奪走23萬人的亞齊】

第三部分提到的2004年南亞大海嘯,應該是我們這輩人第一次見識到「海嘯」的威力。

當年災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是印尼蘇門答臘島的「亞齊特別行政區」。這場海嘯帶走了整整23萬的亞齊人,城市裡面的水淹到胸口的位置,到處都漂浮著屍體與垃圾。而且更慘的是,在遇到海嘯的時候,亞齊還處在一場戰爭之中。

這個故事要從大航海時代說起,當年亞齊的貿易活動很發達,是世界交通的重要樞紐。在荷蘭殖民印尼的時候,他們一直保持獨立性,甚至還曾經支持印尼擺脫荷蘭殖民。

但在印尼獨立之後,卻把亞齊當成是自己的一省,想要把亞齊吃下來。雙方幾次談判失敗,爆發了一場30年的內戰,而在海嘯發生前一年,印尼總統甚至下令戒嚴,對亞齊發動空軍攻擊。但是一場巨大的海嘯改變了一切。


-

【南亞大海嘯:內戰之城變國際化】

海嘯當天,亞齊獨立軍率先宣布停火,人權團體也不斷呼籲印尼政府軍停戰、要求他們投入救援活動。隔年,雙方正式簽署了和平協定,結束內戰,亞齊獲得了自治權利,後來也有獨立軍出身的人選上省長。

也因為亞齊的災情真的太慘,全球各地的人,紛紛湧到亞齊幫忙,讓這個邊陲又戰亂的小地方,變成了「世界的一部分」。

當地來了各國NGO與企業,街上開了跨國連鎖咖啡廳、速食店。亞齊人也開始會出國留學、到聯合國當志工;整個地方變得商機蓬勃,隱約回到當年航海時代的光景。

不過,災難帶來的改變,當然也不是全部都好事。例如人們還是覺得,印尼政府貪污又吃豆腐,雖然亞齊有很豐富的石油,但分配到的財政資源卻很少,當地人收入遠遠比不上首都地區的爪哇。

另外,因為大量來到亞齊的外國人出手很大方,拉高了整個地區的物價,以前3000印尼盾可以吃飽,現在可能要7000印尼盾才夠,讓一些當地人的生活變得更吃力。

再來,海嘯還帶來一個我們很難想像的改變。當時NGO為了幫助災民,付錢聘請居民幫忙清掃家園、重建房子,這些看起來很正常的行為,卻無意間改變了伊斯蘭世界中「無償互助」的習俗。

因為過去大家一起掃清真寺、互相幫忙蓋房子,都是應該的,現在卻變成為錢做事。對不少亞齊人來說,要面對這樣的改變,心情也是非常複雜,但因為篤信真主,他們也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們的觀點】

災難發生的時候,因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我們常常只記得那些恐怖強烈的畫面,很少會去想之後硬體和心理的重建有多艱難,更難去想到說,災難會為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當然,如果可以選擇,沒有人想要經歷這些痛苦,那些已經造成的傷害,也不會因為帶來好事就變成是值得的,有些痛苦永遠也不會復原。

所以我們分享這本書,不是故意要餵大家心靈雞湯,而是想要跟大家分享不同的可能性。即便災難可能永遠都烙印在身上,但是很多人還是嘗試努力面對,找到繼續生活下去的方法。

那我們覺得在「後疫情時代」,看到這些故事,還是會有一些激勵的正面效果。因為疫情帶來的影響,除了很嚴重的失去親友和生計,對很多人來說,更深刻的可能就是這種「日常生活的中斷」。

兩年前我們大概想不到,欸不要說什麼出國旅行,連出門不戴口罩,也會是一件那麼困難的事情。現在電視上看到不戴口罩的人,心理都還會覺得怪怪的。

在不知不覺之間,災難已經改變了我們的日常。那在重新開始適應新日常的時刻,滿適合讀這本書的,很推薦大家去看看《日常的中斷》喔!

-

最後想要問問大家,什麼是你覺得疫情後最有感的改變?

A. 出門戴口罩,自由呼吸竟然是那麼奢侈的事。
B. 萬事噴酒精,沒想到有一天自己會用這種方式酗酒⋯⋯
C. 不能出國旅行好痛苦,我是放蕩不羈的靈魂!
D. 其他,留言告訴我們吧!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認識《日常的中斷》。此外也可以點這邊,看看「九二一大地震20週年!」,以及「下雨真的會引發地震嗎?」;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


-
【 本集參考資料 】

→阿潑《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八旗文化,2018:https://bit.ly/3MhzEGa
→命運的無常與日常──九月選書《日常的中斷》:https://bit.ly/3sCcy5e
→災後的我們:一起生活,就不會寂寞:https://bit.ly/3pUwFdl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台灣生育率全球最低,是因為「托嬰比例」落後別人一大截?《 政策翻譯蒟蒻 》 EP026|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