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前導
01:46 味精是怎麼被「發明」的?
02:56 味精好吃的秘訣是什麼?
04:07 味精如何制霸餐廳?
05:43 中國餐館症候群
06:55 又是「歧視」惹的禍?
08:21 所以,味精真的不健康嗎?
09:48 我們的觀點
10:19 提問
10:35 結尾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味精,只要小小一匙,就能讓食物更加鮮美。它曾經是最潮的廚房必備調味料,但後來卻成為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添加物」,而這個巨大的轉變,竟然也跟種族歧視有關?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味精」吧!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說到味精,你的觀感是什麼?
有的人只要外食吃到味精,就會覺得頭痛、身體不舒服;以前常聽別人說吃味精會致癌,還會生各式各樣的病;而許多餐廳或食品,為了讓消費者安心,也都會標示「不含味精」。但味精真的有這麼壞嗎?它的成份是什麼?當年為什麼會廣受歡迎?又是怎麼跌落神壇的呢?
-
【章節頁1:味精是怎麼被「發明」的?】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麩氨酸鈉(Monosodium glutamate)」,英文簡稱MSG,是一種食品鮮味劑,它被發明的歷史,其實也不過短短的 100多年而已!1908年,日本化學家「池田菊苗」某次喝湯的時候,突然覺得那天的湯特別好喝。後來他發現,原來是因為多加了昆布,讓這個湯除了鹹味之外,還多了一股無法形容的好味道。
身為化學家,池田菊苗秉持著好奇心,想要找出讓湯變好喝的源頭。一開始他先從昆布提煉出一些褐色的物質,嚐過之後驚為天人,發現「這就是我想找的味道啊!」。但這個味道既不是酸、不是甜、不是苦、更不是辣的,可說是特別的第五味,所以池田博士就把這個味道,取名叫做「鮮味umami」。
1909年,他還去申請了「味精」的專利,並跟商業夥伴一起成立「AJI-NO-MOTO®,味の素公司」,對!它就是我們很熟悉的「烹大師」的母公司。從那個時候開始,味の素公司就工業化的大量生產味精,而這個商業化的味精,原料改成使用成本比較低的玉米、甘蔗與木薯等植物來發酵與提煉,定價親民,做菜的效果顯著,在當時可說是蔚為風潮。
【章節頁2:味精好吃的秘訣是什麼?】
而「鮮味」這個聽起來很玄的「第五味」到底有什麼魔力,會讓人覺得食物特別好吃呢?池田教授認為,喜歡鮮味反應了人體對蛋白質的需求。因為構成鮮味的元素「麩氨酸鈉」是一種氨基酸,而蛋白質就是氨基酸所構成的。我們的身體之所以喜歡吃鮮味,是為了讓人可以在吃鮮味的時候,攝取到更多的蛋白質,如此一來就能維持正常的身體機能運作。像是人體的母乳裡面,就含有糖跟麩胺酸,一個代表了高能量的碳水,另一個則是蛋白質。透過甜味與鮮味,鼓勵嬰兒自然而然的樂於飲用,這樣才能順利成長。
換句話說,有時候人體會覺得某個東西「好吃」,除了個人飲食喜好以外,很有可能也是你身體天生的求生機制,讓你覺得它很好吃。那話說回來,其實「鮮味」是一個一直都存在於食物裡的味道,人類大概很早以前就發現他的美味,除了母乳跟最一開始讓池田教授發現的海帶之外,像是番茄、起司裡面,也都可以找到麩胺酸。只是一直到近代有人發明了味精之後,大家才比較直接的認識到鮮味的存在。
-
【章節頁3:味精如何制霸餐廳?】
一開始日本人發明味精的時候呢,它是一個主打上層階級的貴婦食材。當時的行銷說法是,味精營養豐富、不可或缺,如果你要成為現代化的「摩登家庭」,那你的廚房裡面,一定要有味精!除了在日本當地被廣泛地使用,早在1910年,也就是味の素公司成立的隔年,味精就被引進台灣,作為調味料使用。相較於當時台灣漢人傳統的豬油、醬油、鹽等等調味料,味精是屬於比較潮的新產品。
在當時,大家聽到「味精」或是它的另一個名字「味素」,就會覺得這個食物一定很好吃、有品質保證。有些餐廳還會特別把有「味精」商標的罐子擺出來,讓消費者知道,這可是有加了味精的食物呢!味道更升一級喔!
那就像日本一樣,當時味精在社會上的形象,就是一種「理想的」文化調味料,讓人覺得吃味精是一件很文明、很先進的事情。到了1940年代,味精更加的普及化,除了餐廳或有錢人家以外,一般家庭的餐桌上,也越來越常見了!
除了日本跟台灣,味精製造商也積極拓展其他海外的銷售通路。二戰後傳入美國,開始大量運用在罐頭和冷凍食品當中。那當時這些便利的、比較新式的「現代食品」,在製作的時候,口味很容易會比較淡,所以如果能有味精來幫忙提味,那吃起來口味就可以加分很多。
除了食品加工,味精也被華裔和亞裔移民,廣泛的使用在世界各地的餐廳廚房中。不過!這個看起來非常風光的文化輸出,卻也成為日後味精聲勢急速下滑的關鍵。
-
【章節頁4:中國餐館症候群】
1968年的時候,有位叫做「(Robert Ho Man Kwok)」的人,投書給《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他的投書中提到了所謂的「中國餐館症候群」。這個 Robert 聲稱,他在中餐館吃完飯之後,會出現頭痛、心悸、麻木感等症狀,同時還暗指說,這可能都是味精惹的禍。雖然他的指控,並無實際研究根據,純屬個人猜測,但之後也陸續有一些人跳出來,指證歷歷說,他們也有遇過相似的情況。這在當時,算是掀起了一場不小的討論,有些人說這一定是中國餐廳的食物惹的禍,也有人說所謂的「中國餐館症候群」只是一個無稽之談,甚至還有人說,吃完中國菜之後會頭痛、肩頸堅硬,是因為不習慣使用筷子,導致肌肉痠痛的緣故。
1970年代,有一些科學家做出研究證明,味精與身體健康的危害有關,進而去遊說食品廠商,要他們在嬰兒食品中,拿掉味精的成分。從此呢,味精的聲勢就一落千丈,瞬間從人間美味,成為不健康、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化學添加物」。在這樣的風潮下,有些人甚至會把肥胖、智力低下、中風等等疾病的原因,全部都歸咎給味精。總之,千錯萬錯,都是味精的錯。
-
【章節頁5:又是「歧視」惹的禍?】
雖然很多人都舉證歷歷,但針對那些說法,有人就提出了一個疑點!假設味精真的是「中國餐館症候群」的罪魁禍首、對人體害處多多,那為什麼早早開始食用味精的日本、中國與台灣等地,並沒有出現類似的病徵呢?有學者認為,這些「反味精浪潮」,其實就是針對亞裔的仇外與歧視情緒。前陣子,我們在「美國亞裔歧視」這集當中有說到,早期華人和亞裔移民,在北美大多從事低薪高勞力的工作,被當地人認為是在搶他們的飯碗。一直到 1970、1980年代的美國,他們對於亞裔的歧視還是非常強烈。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不少美國人就對亞裔的食物有一些偏見。像我們剛剛講過的,其實味精早就被運用在罐頭或是很多冷凍食品當中,這些都不是中式料理,啊明明大家都有加味精,結果卻只有中式餐館的味精備受質疑
那根據我們查到的資料,後來有記者調查發現,那個投書給期刊、名字很像香港人的 Robert Ho Man Kwok,根本就是個空號、沒有這個人!那封投書其實是兩個年輕的美國醫生在打賭,隨便丟一個看起來明顯在胡扯的東西到嚴謹的醫學期刊,是不是真的會被刊出來?而且,之後他們試圖有想要聯繫《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告訴他們其實一切只是惡作劇,但卻沒有成功。
那關於這個「惡作劇」的說法,其實還沒有廣泛的獲得證實。但無論如何,那篇投書確實是讓味精的名聲一落千丈,好幾年都無法扭轉回來。
-
【章節頁6:所以,味精真的不健康嗎?】
味精風波持續延伸到世界各地,在台灣,我們許多人從小也都被灌輸「味精對身體有害」的觀念,原本餐廳會很驕傲的展示出「味素」的罐子,後來為了讓顧客安心,全部改貼「本店絕不使用味精」的海報。那味精真的對人體有害嗎?嗯,根據最近的學界與專家都表示,事實上,吃味精並不會傷害身體健康。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也已經澄清,味精是絕對安全的食材。我們再複習一次,味精的成份,包含「麩胺酸酯(glutamate)」跟「鈉(sodium)」,都是人體可以自然代謝掉的必須物質,只要適量的攝取,對健康並不會有什麼害處。
目前世界各國的食藥署,也都把味精歸類為像是鹽、糖、油這樣,是可以正常攝取的食品調味料。但為什麼還是有人吃了味精,就會頭痛、口渴,甚至是「對味精過敏」呢?
一般大多是認為,可能是因為攝入太多鈉了。另一種推測,可能是心理效應居多,如果心裡原本就對味精有偏見,覺得吃了之後會讓你頭痛,那如果有出什麼類似的狀況,人常常就會歸咎在自己認為的那個原因上面。但假設一個人真的會對味精過敏的話,那他吃了成分相似的起司、番茄或昆布之後,應該也會有相同的症狀。
另外,有些人為了避免吃到味精,就改加雞粉、鰹魚粉等調味料。但這些其實也都有味精的成分,甚至添加更多食品添加劑,並沒有真的比較健康。
【我們的觀點】
好的,現在我們知道,味精其實沒有大家想像的這麼可怕,但這並不代表以後你就可以毫無節制的添加味精啦!這邊還是要提醒大家,食用味精注意不要吃太多,以免攝取了超標的「鈉」含量!如果吃太多鈉,可能造成高血壓、失智症等疾病,真的還是要小心!依據我們的國民健康署建議,每人每天鈉含量的攝取上限,是2400毫克。如果你今天煮菜的時候,多加了一些味精,那鹽就可以少放一點,這樣就比較能減少鈉含量超標的機會喔!
-
看完今天的影片,以後你煮菜會加味精嗎?
A.從來不怕吃味精,我是加好加滿的鮮味大師!
B.只有廚藝不行的人,才需要加味精,我根本不需要!
C.此生與味精有仇,想到就頭痛欲裂!
D.其他,留言分享你的提味小訣竅吧!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味精其實不會傷害身體健康」!
此外也可以點這邊,看看「牛奶也跟種族歧視有關」以及「美國亞裔歧視」的相關影片;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
-
【 本集參考資料 】
→蒼藍鴿的醫學天地:「味精」對人體有害? 世紀大謊言! | 蒼藍鴿聊醫學EP102 :https://bit.ly/3uQ5sso
→The History of Umami (MSG):https://bit.ly/3omK5wv
→煮菜想加味精又怕不健康?認識味精對人體的好處與壞處:https://bit.ly/2RVRS8f
→加味精真的不好嗎?先認識「鮮味」怎麼來的:https://bit.ly/3ycenXq
→Dietar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2020. Scientific Report of the 2020 Dietar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Advisory Report to the Secretary of Agriculture and the Secretary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Washington, DC.
→味精是不好不健康的化學物質、有毒會致癌?可真是誤會大了!【2019最新】| 食品技師張邦妮 | 安心食代:https://bit.ly/3oddDwC
→If MSG is so bad for you, why doesn't everyone in Asia have a headache?:https://bit.ly/3omK7o7
→The Science of Satisfaction:https://bit.ly/3ydXTOC
→Is MSG as bad as it’s made out to be?:https://bbc.in/2RSNGWO
→「中餐綜合症」:「味精」真的有害健康,抑或只是種族歧視?:https://bbc.in/3y9YMaL
→The History of MSG and Its Journey around the World:https://bit.ly/3uLLWxl
→The discovery of umami: How MSG changed the culinary world:https://bit.ly/3oglVno
→The Cultural Journey of MSG in America:https://f52.co/3hphVQ1
→From the blacklist to the spotlight: How MSG is staging a comeback:https://bit.ly/3hvD4bv
→陳柔縉 (2011). 台灣幸福百事: 你想不到的第一次. Taiwan: 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侯巧蕙. (2012). 台灣日治時期漢人飲食文化之變遷: 以在地書寫為探討核心. 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超A評論》味素小史:改變近代東亞味覺的魔法調味料:https://bit.ly/2SK4kIF
→The persistent, racist myth of “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just won’t die:https://bit.ly/3fgeSaj
→Mosby, I. (2009). ‘That Won-Ton Soup Headache’: The 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MSG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n Food, 1968–1980. 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 22(1), 133-151
→Revisiting the ‘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https://bit.ly/3wa5YSx
→Abend, L. (2017). FOOD FIGHTS AND CULTURE WARS A Secret History of Taste.
→The Strange Case of Dr. Ho Man Kwok:https://bit.ly/33GgC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