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前導
01:46 為什麼要做校正回歸?
03:17 這樣做合理嗎?
04:59 其他國家都怎麼處理?
06:21 超前部署其實還有漏洞?
07:39 篩檢量能不夠怎麼辦?
08:55 我們的觀點
10:33 提問
10:57 結尾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最近幾天,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都「校正回歸」了 2、300 例的確診個案。許多人就質疑,為什麼指揮中心要做這件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校正回歸和篩檢量能」吧!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上週六的指揮中心記者會,除了宣布 321 位的新增確診之外,還第一次宣布要「校正回歸」400 例確診者,把他們算成是前幾天確診的人。
這個做法跟許多人曾經學過的、統計學上的「回歸」卻是非常不一樣,使得不少人非常疑惑,不能理解指揮中心為什麼要做「校正回歸」?因此引發很多人的討論和質疑。那今天我們會來聊聊,這個校正回歸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目前做法合理嗎?這背後是不是也代表,我們的防疫工作其實有隱憂呢?
-
【為什麼要做校正回歸?】
為了要了解究竟是發生了什麼問題,我們首先要先來看看整個採檢和通報的流程,到底是長什麼樣子。以第一線的篩檢站或是醫院來說,來採檢的民眾,會由醫護人員進行採檢。那採檢的這一天,就會被註記是「採檢日」。採檢完之後,會根據這位民眾當下的健康狀況以及快篩結果,進行適當的安置,而他的檢體也會被送到醫療院所的實驗室,交由「醫檢師」進行更精確的「病毒核酸檢驗」,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PCR檢驗」或是「RT-PCR檢驗」。
等到實驗室分析完檢體,這個檢驗報告就會回報到中央的系統當中,最後再交由疾管署來判定有多少人確診,而疾管署看到報告的時間,就是所謂的「判定日」。但上週指揮中心發現,系統中出現了很多採檢報告,其實是在好幾天以前的,表示這個通報流程已經大塞車。那會有這個狀況,一般認為主要是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指揮中心認為,這可能是因為通報的流程要輸入的資料太多、太繁瑣了,地方上來不及處理,使得整個流程大塞車。而第二個原因,有不少專家表示,這很可能反應出實驗室的檢驗量能有不足的問題,沒辦法消化瞬間暴量的檢體,使得報告大塞車。但不管原因是什麼,為了要反映疫情變化的真實性,指揮中心決定要把這些延後出現的確診者「校正回歸」回去,用「採檢日+2」的方式,來當作確診的「判定日」。
【這樣做合理嗎?】
指揮中心表示,一般來講,他們在記者會上宣布的確診人數,是把「記者會前一天 0 點到 24 點」系統顯示的確診人數,全部加起來,所以這個判定日跟採檢日,「通常」都會差 2 天。因此指揮中心認為,為了要更方便判斷疫情發展的趨勢,把這些因為塞車才陸續到位的確診案例,用「採檢日+2天」來當作實際的確診日,就是個相對合理的做法。
不過,這也引起了不少質疑的聲浪。最一開始有非常多人就批評,指揮中心之前都是故意少報數字、想要蓋牌,但發現疫情已經嚴重到藏不住了,才發明「校正回歸」這個做法來美化。但,自從雙北市長紛紛出面幫忙說明之後,這種觀點就比較平息。不過還是有些人覺得,要「校正」或「補登」回去都沒問題,但現在+2的這個算法,可能還是有些問題。
因為雖然「大部分」案例,採檢和判定會差 2 天,但也不是所有病例都這樣,所以直接用+2來算,也多少還是會有誤差。那如果我們把這個有點誤差的「校正回歸」,直接跟原本的數字加在一起,也未必就能呈現出最真實的趨勢。
此外,也有人認為,現在指揮中心每天都在校正回歸,回歸的時間可能會是到 6 到 9 天以前,這就代表說,我們最近一周所看到的確診數,幾乎都是很不準確的。那這個數字一旦不夠精確,很有可能就會讓我們,無法即時做出最適當的防疫措施。
事實上,根據其他國家的經驗,在疫情剛進入社區傳播的時候,幾乎全都會出現這種「檢驗結果大塞車」的狀況。所以現在我們來看看,其他國家都是怎麼處理這個分析的問題。
-
【其他國家都怎麼處理?】
很多國家官方的確診數字,都會同時有一個用「採檢日」來呈現的圖,以及用「判定日」來呈現的圖。然後因為知道可能會有延遲,也無法做出最準確的校正回歸,所以在判定趨勢的時候,會抓最近7天平均確診數的變化,算出一個「移動平均線」,然後再透過這條線的走勢,來判斷現在疫情的趨勢。而像英國呈現的數據,還會直接把最近5天內的全部標成灰色,表示還未確認。
此外,像是美國、英國和日本等國,他們的網站都會直接顯示許多民眾想知道的數據,例如目前的總檢測數、在醫院的人數、重症人數、累計死亡人數等等。有了這些數字,就可以再進一步算出流行病學的指標,例如:篩檢陽性率和重症率等,藉此判斷疫情變化的趨勢。
那從剛剛到現在,大家之所以不斷強調要「精準呈現疫情變化的趨勢」,就是因為如果數據不夠準確,可能會讓我們來不及把感染者從社區中隔離出來,甚至讓民眾以為自己還很安全,繼續跟其他人生活在一起,增加社區的風險。
有些人認為,現在要怎麼分析數字是一回事,但問題的源頭,其實都是因為篩檢量能不足、導致篩檢工作塞車了。而這些情況,其實其他國家早就都遇過,我們比較晚才爆發卻還是沒有避開,是不是代表我們的防疫措施準備,其實不夠完整呢?
-
【超前部署其實還有漏洞?】
根據網路媒體《報導者》的報導,去年 11 月工研院和資策會,曾經向指揮中心提出一份報告,建議應該要針對「社區感染爆發後的情況」,進行一些相關的模擬演練,例如準備設置篩檢站、跑看看要怎麼運作等等。但最後指揮中心並沒有採用這個建議,因為他們認為:當時邊境防疫的成效不錯,而且當下的防疫人力已經負擔很重,暫時沒有餘力模擬演練。不過,在 5 月中旬,台灣疫情爆發後,有部分地區確實就因為沒有事前演練,導致第一現場的醫護人員手忙腳亂,很容易出狀況。
此外,報導也提到,在病毒篩檢的部分,疫情爆發之前,台灣都是用PCR檢測,雖然很準確,但當感染者大增的時候,檢驗就一定會來不及,勢必得搭配使用「抗原快篩試劑」來消化檢驗的人,不過《報導者》指出,之前這個快篩試劑並「沒有」被列入防疫物資的清單當中,直到萬華社區感染事件爆發之後,指揮中心才開始盤點和調度快篩試劑,給各家醫院和篩檢站。有不少專家就認為,在篩檢量能明顯不足的狀況下,台灣目前實際的疫情狀況,很可能比數據上顯示的還要更嚴峻,所以擴大篩檢量能,就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工作
-
【篩檢量能不夠怎麼辦?】
有不少專家認為,我們現在可能有兩個方向可以施力。第一個是,想辦法擴大 PCR檢測 的量能,像很多國家都會徵召大量的民間公司和大學實驗室,來協助進行分析。像新北市長侯友宜提到,希望政府能和民間能一起成立「篩檢國家隊」,指揮中心後來也提出要徵召民間生技公司,加入進行核酸檢測的分析,提高檢驗量能,減少塞車的情況。
但這個消息一出來,卻引爆許多醫檢師的反彈。他們認為,過去法規限制了醫院可以聘僱多少醫檢師,而且醫檢師的待遇也不好,才導致目前篩檢人力不足的局面。但現在政府解決問題的方式,竟然是想直接讓其他人來跟他們搶飯碗,所以不太能接受。那第二個方向則是認為,在第一線採檢的現場,必須要使用快篩試劑,才能盡快把所有疑似案例,從社區中隔離開來。
不過,專家也提醒,這種「抗原快篩」的檢測,只適用在疫情比較嚴重的地方,例如雙北地區。因為快篩準確度比較低,可能會有偽陽性的問題,所以如果把它用在「盛行率」太低的地方,就可能會浪費醫療資源。像前陣子,台中朝陽科技大學就幫師生普篩,用快篩篩出 29 個陽性,但後來用更精確的PCR做出來,卻全部都是陰性,就是一個非常明確的例子。
【我們的觀點】
大家最近應該也都感覺到,目前的疫情嚴重性,已經跟過去幾個月完全不一樣了。像我們團隊,最近其實也收到不少第一線醫療人員的來信,告訴我們說醫療系統目前非常緊繃,工作已經在崩潰邊緣,而狀況還有可能會變得更嚴重、更不樂觀。看著不斷出現的本土確診,以及明顯不足的篩檢量能,我們確實是覺得很憂心。有非常非常多民眾,對政府的各種防疫措施,也出現很強烈的質疑。例如懷疑超前佈署是不是其實沒那麼完整?航空業的居家檢疫標準是不是有漏洞?之前是不是故意蓋牌?為什麼不做普篩?為什麼不多買一些疫苗等等。
我們覺得,這些民怨的背後,其實已經反應出大家的恐慌,也代表大家現在對政府的防疫措施,已經不像去年那麼有信心了。面對這些質疑,政府最近好幾波的回應,似乎並沒有對大家最在乎的地方,給出適當的反應,反而花了不少時間去澄清應網路上的「假訊息」,甚至警告大家要罰300萬。我們可以理解,在第一線決策和做事情的人,都會有很多壓力,不實的假訊息也可能會嚴重打擊到大家的士氣,但我們認為,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好好回應大家的不滿,同樣也非常重要
因為,如果大家對政府的民怨繼續加深,不僅溝通會越來越困難,也不利於整體的防疫工作。我們相信,只要各陣營的大家團結起來,一起匯聚彼此的建議和能量,我們還是很有機會一起度過難關的。
那就像之前這支影片(好家在我在家)說過的,關在家裡的時刻,我知道大家都會很焦慮,但好好待在家、減少群聚,想辦法維持穩定的生活步調和免疫力,真的是我們一般民眾目前對於防疫,可以做出的最大貢獻。
-
【補充資訊】
哈囉大家好~我是這集的企劃 #宇軒,這邊補充一點影片中沒有完整涵蓋的內容。我們在研究議題的過程中,一直想找到台灣疾管署公布的「檢測量能」的數字,但目前為止好像還沒有看一個確切的數字,如果各位觀眾有查到的話,也歡迎貼在下面提供給大家(目前只有在指揮中心記者會上聽到「單日2萬多件」)。
另外,從疾管署網站上,看到「通報總數」vs.「排除人數+確診人數」兩者的差距,並沒有明顯減少。這可能代表,目前的篩檢量能,仍然還無法快速消化掉那些還在等待中的檢體,因此最近這陣子,還有可能會需要再進行校正回歸。也就是說,比較靠近現在的這幾天,實際確診數字仍然有可能會再回補上加。
因此,在解讀趨勢的時候,不太適合就直接解讀成「正在改善」,這樣可能會有美化趨勢的隱憂;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的疫情至少不是一飛沖天、指數般失控。許多專家都表示,雖然目前的防疫措施,看起來是有效果的,但是不是真的能壓制疫情,還需要再觀察。
參考資料:
公視新聞報導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7369
疾管署網站 https://www.cdc.gov.tw
-
最後想來問問大家,面對目前疫情的狀況,你最希望政府立即採取的行動是?
A. 我希望可以先懲處可能有決策不當的官員
B. 我希望政府想辦法提升篩檢量能,盡可能找出社區中的感染者
C. 我希望政府早點拿到足夠的疫苗,不管來源如何都可以
D. 我希望政府可以幫忙民眾紓困,因為我經濟壓力很大
E. 其他,留言告訴我們吧!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校正回歸的算法合理嗎?」
此外也可以點這邊,看看「台灣疫情會變長期抗戰嗎?」以及「在家度過疫情的秘訣」;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
-
【 本集參考資料 】
→真的假的?確診數「校正回歸」很正常,但一次回補太多天恐使疫情判斷失準?:https://bit.ly/2SwgO6K
→採檢通報塞車害「校正回歸」 陳時中:沒疏漏!將簡化流程:https://bit.ly/3oZhrSu
→疫情週報:台灣疫情數據儀表板,與政府尚未公布的數據資料:https://bit.ly/2SC0m4M
→校正回歸日期算法曝光 陳時中:顯露疫情真實性:https://bit.ly/3usUND5
→疫情監測的原理與判讀(5月24日) -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https://bit.ly/3yLQvKf
→病例校正回歸非台灣獨有 何美鄉:各國多少都有:https://bit.ly/2RLIVPs
→「校正回歸」是台灣首創嗎?國外如何處理時間差的數據問題:https://bit.ly/3i18yWT
→Coronavirus: Why is there a test results backlog?:https://bbc.in/3vuBv1n
→科學防疫的缺口──快篩試劑未列入物資整備、社區感染演練也遭否決,為什麼?:https://bit.ly/2QYcsEW
→侯友宜談校正回歸:篩檢塞車最多差6天 應組國家隊補漏洞:https://bit.ly/3vv7LkV
【 延伸閱讀 】
→斷鏈的防疫線──確診者家人、醫護接觸者自力救濟下的防疫滑坡效應:https://bit.ly/3id2X07
→守住醫院、才能守住更多人:雙北疫情外溢全台,社區聯防如何儘速補位:https://bit.ly/3wIsCkX
→台灣疫情延燒,民眾如何因應?關鍵數據「檢驗陽性率」代表什麼? - 鳴人堂:https://bit.ly/2R0z1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