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18.07.27

上課一定要舉手發問嗎?發問跟學習的關聯是什麼?| 志祺七七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今天就讓圖文不符用七分鐘的時間一起來聊聊「課堂發問這件事」!

-

說到台灣的課堂學習,新聞和網路隨便一翻就是一堆文章說歐美學生在課堂上很踴躍提問,我猜你大概接得出下一句。沒錯,下一句接著就會說,「反觀台灣學生,則非如此」。咦等等,到底我們為什麼上課要發問?


-

【為什麼上課要發問?】

在這裡我們可以先來想想,我們坐在椅子上整整一節課,除了廁所哪裡不能去,究竟為的是什麼呢?

很直覺的我們可以想到,上課的目標,當然是為了學到知識啊!不過,這個看似一句話就講完的過程,其實總共要經歷四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理解課題內容。
第二個步驟,舉一反三排除錯誤。
第三個步驟,能夠批判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假。
第四個步驟,運用知識靠近真理。

例如說以前我們在學運動慣性的時候,老師講那一長串的牛頓運動定律,剛開始你可能理解句子意思,但還是不懂為什麼。直到有一天搭公車的時候,司機一個緊急煞車讓你剛買的孔劉手機整個噴飛,重摔在地板上。

於是這個瞬間你就懂了,「動者恆動,靜者恆靜」,下次上課的時候,你大概就能夠拿其他例子反問老師,逐漸釐清什麼是慣性,什麼不是慣性。於是運用這些知識,我們在走出教室後可以靠著自己腦袋中的累積的大量資訊,航向偉大的真理航道。

好,釐清完學習的目標,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到底我們在課堂上的發問,它和課堂上的學習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發問與學習目標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基本上可以分為三種原因:第一個,.透過發問可以確認自己到底知道了什麼。第二個,透過發問可以釐清,剛剛我們的思考方向是否有錯。第三個,發問本身也是一種對話表達訓練,透過問問題這種一來一往的對話,把問題核心越辯越明。

能夠在課堂上問出精準的問題,這點就關係到怎麼樣有效率的表達你的疑惑,讓老師可以在三言兩語間,就可以了解你剛剛遇到的思考瓶頸,適時的引導你。

可是,腦袋有東西,就能提問了嗎?


-

【提問是有前提的】

能夠作出提問這個動作,其實有個前提在,那就是我們是否能理解課題的架構。例如剛剛開頭提到的慣性定律,當老師在教物理慣性定律的時候,如果在這個時候你問說,「老師老師,白海豚為什麼遇到石化廠會轉彎? 」,那這就是誤解了課題的架構,這個問題是在公民課問的啊同學!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課題的架構有三個重點。

第一,能夠理解知識的範圍在哪。
第二,這個知識會跟誰有關。
第三,你要怎麼解釋這個知識是什麼。像是剛剛的白海豚問題,基本上就不在物理慣性的範圍裡,這很可能就是還沒搞懂動者恆動,靜者恆靜這個定義,於是問出了一個不在課題架構內的問題。


-

【來看看台灣的課堂現況】

現在回到台灣的上課狀況,如果我們都同意上課是為了達成學習目標,但事實上,我們在課堂上的學習,真的有達成學習目標嗎?

就我們自己的觀察,目前台灣的的課堂學習,大多只有引導學生能夠理解、並且舉一反三;很少能夠到最後一個階段,同時也是最重要的階段:讓學生能夠獨立運用知識批判真假,最後靠近真理。

剛剛提到的這個現象,其實是有幾個原因的。


-

【為什麼台灣學生不愛發問?】

首先第一個原因,是考試導向思維。
雖然我自己離開學生生活一陣子了,卻還是可以看到,目前台灣的學校教育,課堂上的學習目標,最終還是為了要考高分進入好學校。於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課堂的教學逐漸變成訓練學生如何答對得分,卻沒有教我們該如何問出好問題。我想現在學生最常問的問題,說不定是:「呃,老師,所以這個考試會考嗎?」。


再來第二個原因,是擔心犯錯。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每次上課舉手發問前,忍不住會小猶豫一下,很怕自己問的問題太笨會被噓,萬一上的還是大學通識課那種超大班課,或是老師為了考試要拼命趕課,想發問就更難了。


最後一個原因,是授課資訊量太大。
想想看我們國高中的時候,老師趕課已經是習慣成自然,要是課上不完的話,有時候甚至還要借音樂課美術課。這種情況下,老師更不可能去教該怎麼發問,甚至是發問的策略。而且大人都教我們:要沈默是金,要厚積薄發。在這樣的環境下,要我們比照歐美課堂上,學生拼命舉手的發問盛況,其實是有些困難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或許我們可以先退一步來想想看,舉手發問一定是好的嗎?


-

【支持提問的人】

在這點表示支持的人認為,當我們遇到不理解的時候,馬上提問可以讓老師知道,學生可能在課程中哪個部分有狀況需要協助。老師也可以在學生提問的過程中,觀察學生是怎麼論述自己的想法,釐清學生的問題背後可能有哪些思考盲點。

同時,透過提問,學生可以從一來一往的對話中,整合歸納剛剛腦中一片混亂的訊息,將課堂知識透過討論深化理解,歸納出課程重點。當我們提問時,課堂中的大量訊息,也會在釐清內化成知識的過程中,逐漸轉為長期記憶,在腦中建立內在聯繫。

好的,那麼我們接著來看看,抱持反對意見的人,又是怎麼想呢?


-

【反對提問的人】

部分的人表示反對,理由是,當我們缺乏對課題的理解,搞不清楚課題的範圍、關聯到的對象,那麼也就無法掌握整個課題的how和what邏輯。即便上課的當下能問出問題,有可能那個問題根本不在課題的範圍內,可能也失去討論的意義。

我們也可以發現,如果學生提出的疑問,自己也不知道究竟這個疑問,最終要導向什麼目標,那這樣很可能就會讓問題沒辦法引發更深度的思考辯證。而且,在上課的時候一聽到不懂的,就立馬舉手發問,內心卻沒有先試著思考一下,答案可能可以怎麼被推演出來,這就會導致我們對問題的思考缺乏完整度,無形中變成是在浪費全班的時間,影響其他人的上課權益。

【我們的反思】

綜合上述正反兩邊的觀點,我們可以發現,有些學生認為上課時間很寶貴,多聽多賺考試考不倒;同時也有學生覺得課堂學習重點不在多,而是把聽到的內容搞懂。

就如我們一開始所提到,台灣課堂上的學習,一直都是維持考試導向;為了進入好學校,我們不得不被訓練成精準的答題機器,上課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把所有訊息都先塞到腦內再說,不懂的就先背,能得高分最重要。這其實整個社會的競爭機制,造成學生不得不這樣做這樣的選擇。

然而,發問的重要性不只在課堂上,問出好問題除了可以加深對知識理解程度,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可以在對話中適時地加入好的提問,也會建立對方跟我們的連結,進一步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良性互動,使得跟你說話的人覺得有種被瞭解的感覺,其實是蠻實用的。

-

好的,聊到這,你認為上課發問是件好事嗎?如果妳有其他想法,也歡迎跟我們聊聊!

最後,如果你喜歡這支影片,把它分享出去給更多人知道吧!
此外,也別忘記點擊下方的紅色按鈕,並按下小鈴鐺訂閱我們的頻道,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下次再見囉!掰比!



-

【 本集參考資料 】
→ 台灣教育哪有這麼爛!荷蘭爸爸:歐美學生上課很會「唬爛」,台灣學生卻常問出好問題 :https://bit.ly/2AebGuu
→ 詮釋學概念:https://bit.ly/2LPPlER
→ 突破組織學習障礙:https://bit.ly/2LIJVP4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想要健康的寶寶可能有問題?胚胎基因檢測又有哪些爭議呢?| 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