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23.01.13
行人地域
前陣子,CNN報導,台灣交通如同「行人地獄」,不利於觀光發展。包含日本、美國、瑞士在內,許多國家旅遊指南,也都警告自己的國民,來台灣旅遊要特別小心,就連走在班馬路上,都可能有生命危險!究竟,台灣的馬路到底怎麼了?為什麼對行人來說,這麼恐怖?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行人地獄」吧!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在台灣,每年平均有3000人,會因為交通事故而身亡,這樣的死亡率,不只是韓國的 2 倍,更是日本的 6 倍左右!而把時間軸攤開,最近十年,日本、韓國,都在持續下修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反觀台灣,這十年內的傷亡數據不僅沒有顯著改善,死亡人數甚至還一度回升。
而其中,行人的狀況也很淒慘,根據交通部統計,每年有大約 1.5 萬個行人,在馬路上死亡或是受傷,平均每一天,都有 40 個行人發生交通事故。
今天的主題,是我們頻道的會員許願池,所選出來的題目。我們會聊聊,在台灣當行人,究竟有多辛苦?為什麼人行空間,這麼不友善?改善的困難點,又在哪裡呢?
-
【在台灣當行人,有多辛苦?】
在台灣當行人,有多辛苦?根據營建署公布的數據,台灣市區道路的「人行道普及率」,大約是 44%(2021)。
也就是說,台灣有一半以上的街區,是沒有人行道的!在這些地方,不管你是推嬰兒車、還是輪椅族,都會被迫走到大馬路上,跟汽機車搶道。而就算有人行道,狀況也很多,大家都知道,台灣的人行道,是出了名的障礙賽。(苦笑)
走一走,被變電箱擋住;走一走,被電線桿擋住;再走一走,你還會被違停的汽機車、霸佔人行道的違建擋住;而有些人行道的設計,本身也很奇怪,可能會直接引導你去撞汽機車之類的。另外要過馬路的時候,行人的處境,更是險象環生。
現行法律規定,車輛只要距離行人 3 公尺之內,就要停下來,禮讓行人先過馬路。但相信大家也知道,真正有遵守的駕駛屈指可數。
再加上,一些設計不良的路口,增加了車輛與行人相撞的機率,不管行人再怎麼守法,都可能有生命危險!(放影片)許多人指出,台灣之所以對行人這麼不友善,主要就是缺乏「人行空間規劃」,而這件事,其實跟歷史發展有些關係!
【車本主義下的台灣】
二戰之後,台灣的交通學者大多留學美國,學習道路設計的方法。而美國是十分倚賴「汽車」移動的國家,因此在道路設計上,也以服務汽車為第一優先,也就是所謂的「車本交通」。
這樣的規劃方式,是以「車輛效率最大化」為原則,先把空間分配給汽車,如果有剩餘的空間,才會再規劃給行人或其他載具。而如果一個路段發生壅塞,優先考慮的也是「拓寬車道」、讓道路可以容納更多的車輛。
但是,台灣採用了車本交通,卻沒有搭配完善的都市規劃,導致車道不斷地擴張,嚴重壓迫到自行車、行人的空間。這也是為什麼,在台灣,我們很常看到,有的道路寬度十幾公尺,但旁邊幾乎沒有人行道。這樣的環境下,行人往往只能走上馬路、與車爭道,造成不少交通事故。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2009年,政府才將人行道寫進法規,劃為市區道路的「必要設施」,但也已經為時已晚,大部分的道路都已經定型、難以更改。
而長期下來,人行空間的不友善,也讓很多人,更傾向開車、騎車出門,但這又導致更多汽機車上路,繼續壓迫人行空間,陷入惡性循環。所以,越來越多人要求,台灣的道路必須「打掉重練」,從「車本交通」走向「人本交通」,奪回行人該有的路權!
-
【人本交通是什麼?】
所謂的人本交通,是在道路規劃時,以服務「行人」為主,並搭配大眾運輸,發展整體的交通系統。相較於車本交通追求的「效率」,人本交通更重視「安全」,希望讓行人和各種車輛,都可以有安全、舒適的道路可以使用。而人本交通,以「保護行人」為最高原則,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交通工程就成為很重要的一環!
首先,可以透過「縮減車道、拓寬人行道」的方式,分配更多道路空間給行人,讓行人能夠走得安心舒適。而在路口,則可以透過「退縮行穿線」的方式,將原本的斑馬線的位置遠離路口。這樣的話,車輛轉彎時,就可以保持正面的角度來面對行人,減少視覺死角帶來的危險。
又或者,在車道比較寬的路口,新建「行人庇護島」,除了讓行人有停等空間,也能防止駕駛太早轉彎、造成危險。
其他,還有Z字型穿越道、增加照明等等的設計,因為篇幅有限,我們就先介紹到這裡!在人本交通盛行的國家,像是荷蘭、日本,以上很多設計都是標配。而在這些國家,針對「人本」的設計更是細膩,像是在很多小巷子,會刻意將車道設計成曲折的形狀,迫使汽車減速,保障行人的安全。
基本上,人本交通都是世界各國,目前推行的方向,欸不過,人本交通聽起來這麼好,為什麼在台灣,好像很少看到類似的設計呢?
【改革為何困難:法律無強制力】
在國外,很多人本交通的觀念,都已經寫進了道路設計的法規裡面。而台灣,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內政部就推出了「都市人本交通道路規劃設計手冊」,提供實踐人本交通的指引。
像是人行道的寬度要怎麼設計?怎麼銜接騎樓的高低差?如何施作友善長輩的用路環境等等,在手冊裡,都有非常詳細的建議。但是!這些建議,就真的只是「建議」而已,並沒有法律上的約束力。
這主要是因為,主管機關認為,台灣的道路型態,相較起來複雜很多,如果把人本交通設計,強制寫進法規,實際執行上,反而會充滿困難!現階段,手冊主來還是推廣為主,只有在道路要翻新、或是重劃標線的時候,才會要求工程單位儘量參考,沒有辦法強硬落實。
-
【改革為何困難:責任歸屬混亂】
第二個讓人本交通很難推行的原因,主要是道路的責任歸屬問題。講到交通改革,大家可能第一時間,會覺得「交通部」要負責,但實際上,道路管理責任,可能更複雜一點。
國道由交通部高公局管理、省道由交通部公路總局負責,至於人口更密集的「市區道路」,則是由「內政部營建署」來管理,而比較特殊的區域,像是產業園區、觀光區的道路,也都有各自的主管機關。還沒結束喔,如果再細分道路的設施,事情又更複雜了!
舉例來說,變電箱、電線桿屬於台電管理;排水溝由水利局來管;分隔島、實體人行道由工務局維護;但號誌、速限,又是由交通局負責等等。
道路管理責任的「破碎化」,讓台灣的道路設計,缺乏整合過的規劃,很容易鬧出笑話!像是之前,在台中大甲火車站周邊,出現了「防撞桿前劃斑馬線」的奇景!讓行人不知道該怎麼走。
議員找來了交通局跟區公所來會勘,結果,交通局表示,標線已經畫了,希望區公所更改人行道的設計;但區公所又說,欸不行喔,人行道還在保固期間,如果要改還要花一、二十萬。雙方互踢皮球,也讓這件事鬧上了新聞。
類似的狀況常常發生,在缺乏橫向溝通的狀況下,各個政府單位很難協作,也就導致各種交通工程常常窒礙難行。所以很多人呼籲,台灣真的需要大刀闊斧,重新整合道路管理權限,避免組織疊床架屋,未來,也才能更有效率地推行人本交通。
【改革為何困難:民意反彈】
另外一個交通改革的阻力,來自於地方民眾的反彈。人本交通推行的重點之一,是縮減車道寬度,將馬路的空間還給行人。不少民眾認為,「啊車道變窄,不就會更容易塞車、更危險嗎?」,因此反對相關的計畫。
那目前有研究的結果是,車道縮減,雖然可能會降低一點行車速度,但因為汽機車減少混合爭道的狀況,車道反而更有秩序,有效降低發生事故的機率。
而從國外的經驗來看,車道縮減後,車禍、塞車的狀況,其實也沒有變得更加嚴重。不過,對很多民眾而言,大家更在乎的,可能還是行車的速度、效率,也不認為車道縮減,真的更安全。
另外,很多居民覺得,設置人行道會「妨礙出入」,讓他們沒有地方停放汽機車,商家則認為會「影響生意」,害客人都不來了。像是之前,嘉義市的某一條街,因為騎樓長期被佔用、影響通行。因此,地方政府新增了一條標線型人行道,希望給行人一條好走的路。
結果,當地里長馬上和店家上街抗議,表示人行道讓他們沒辦法停機車,生意也大受影響。而像這樣的爭議,其實全台都有!
對不少在地居民來說,家門口突然出現的人行道,可能是一件很「不方便」的事情,而大家在短期之內,又很難馬上感覺到,人本交通帶來了什麼好處,自然就會對這類型的工程,採取比較反對的態度。在溝通不足的情況下,有不少人行道施作、道路改善計畫,就因為居民的反對而放棄,讓改革成效大打折扣!
-
【改革的漫漫長路】
其實,過去幾年,交通部、營建署都有推動多項計畫,提供數十億的資金,補助各個縣市政府,改善人行空間。而在行人地獄這一波新聞出來之後,許多地方政府,也承諾會將人本交通,列為新上任後的施政重點。
但這些行動,到底能改善多少,可能還是要先打上一個問號。很多人擔心,政府能夠提播的經費還是很有限,所以,每年能得到改善的路段、路口並不多。
而因為經費限制,政府很可能會優先挑選「比較好改」的道路進行改造,至少成本不會那麼高。至於那些早就亂成一團,充滿了違建、路霸的道路,反而更容易被「放棄治療」,讓改善的範圍非常有限,而台灣要洗刷行人地獄的惡名,可能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我們的觀點】
在進入觀點以前,我想要先特別感謝志祺七七所有的會員,有了大家的支持和贊助,我們才能持續運作這個頻道,而且,今天這支影片的主題,就是會員投票選出來的喔!所以,如果你願意支持我們走得更遠,歡迎點頻道主頁的「加入」按鈕,成為我們的會員,或者也可以用「超級感謝」,小額支持我們。
好的,那話說回來,我們在查資料發現,早在 2010 年,就有新加坡媒體直言,台灣「車不讓人」問題嚴重、行人沒有路權。
當時,也是引起社會一片譁然,大家痛罵台灣交通太爛、丟臉丟到國外,政府也跳出來說會深刻檢討、改善設施,保障行人的權利。但十二年過去了,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數,還是沒有壓下來多少,人行環境的改善也很有限,這邊只能很遺憾地說,我們並沒有太明顯的進步。
進度幅度這麼不明顯,可能跟我們過去關注的重點,有點關係。以往,發生重大交通意外的時候,大部分人主要會討論,是誰「應注意而未注意」?是誰要負比較多的肇事責任?
但其實,也有些人注意到,事故地點的道路設計,是不是本來就不夠好,造成了一些死角?所謂的交通「意外」,會不會其實是工程手段,就可以避免的結果?
不過,以往這部分的討論,比較難引起媒體的注意,不太有辦法帶起實質的改變。我們認為,這主要還是因為,過去關注的人本交通、行人議題的民眾,真的還不夠多。
所以可以的話,希望大家趁這波新聞還有一點熱度,一起呼籲身邊的人,關心台灣道路的改善。越多人站出來採取實際的行動,就更有機會做出更積極的改變!最後,有很多YouTuber、粉專,耕耘這個議題很久了,我們把一些連結,放在延伸閱讀的地方,如果大家有興趣了解更多元的觀點,也可以去追蹤他們,持續關注台灣的交通問題!
-
那麼,今天想問大家,身為行人的你,哪個亂象,是你最希望優先解決的?
A. 人行道、騎樓長期被霸佔的問題,希望政府可以硬起來好好處理
B. 駕駛人素質的問題,到現在過馬路時,還是很多汽機車沒有禮讓行人
C. 人行道數量不夠,很多地方根本無路可走
D. 其他,留言告訴我們吧!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一起關注行人的路權!
此外也可以點這邊,看看「違規停車」以及「違章建築」的討論;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
Next
錯誤願望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