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22.04.20

台灣大確診時代來臨!?防疫鬆綁真的沒問題嗎?《 武漢肺炎追七令 》 EP 019|志祺七七

各節重點:
00:00 開頭
01:55 防疫政策,為什麼要轉向?
03:10 感染Covid-19,會有後遺症嗎?
04:51 重症死亡,可以避免嗎?
06:48 醫療資源,會不堪負荷嗎?
08:08 篩檢量能,夠嗎?
09:00 接下來,還可以怎麼做?
09:51 我們的觀點:過渡期開始了
11:56 結尾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台灣已經連續好幾天,本土確診案例破千了,陳時中也直言,未來單日破萬、甚至破百萬都有可能。欸?這樣真的沒問題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單日破萬例確診會怎樣」吧!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最近,台灣本土疫情又再爆發,到4月18號為止,今年已經有1萬1千多人確診了。那陳時中也表示,這波疫情,會是一場長期抗戰,目前是發展初期,接下來數字一定還會再往上走。

不過,對比去年本土疫情爆發時,政府各方面的防疫限制,都變得比較寬鬆了。雖然沒有強調「共存」,但政府確實有定調說,現在已經放棄全面清零,要在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去防疫。

此外,民眾的情緒也跟去年有差,也好像沒有那麼恐慌了,比如上週的阿妹演唱會,也是照樣場場爆滿。民調也顯示,有將近六成的人認為,防疫規定應該要逐步放寬了。

可是,還是有很多人會懷疑,我們過去那麼認真防疫,不就是怕大規模感染,會壓垮台灣的醫療資源,害很多人重病甚至死亡嗎?那這些問題,現在真的都不用擔心了嗎?


-

【防疫政策,為什麼要轉向?】

確診數天天創新高,防疫卻放寬,看起來好像很矛盾,但這卻是多數國家都採取的策略,因為跟以往相比,現在感染COVID-19的患者,絕大多數都是 omicorn,而且多半是輕症、或無症狀。

但世界衛生組織也再三強調,這並不代表 Omicron 「就只會」引發輕症。現在的重症率跟死亡率之所以比較低,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疫苗的普及。因為如果打過疫苗,尤其是第三劑的加強劑,會大幅減低重症的機率。

那現在,台灣已經有79%的人打過兩劑疫苗,打了三劑的也有55%。有學者認為,到了這樣的階段,未必是確診數越少越好,因為疫苗加上自然感染產生的免疫力,會比只打疫苗更強,所以反而要有夠多人確診,達到群體免疫,才能真的結束疫情。

這個說法,就類似政府現在的「新台灣防疫模式」,也就是先預設,有越來越多人會自然感染的前提下,想辦法「保存醫療量能」,來「降低死亡和重症」,最終「建立群體免疫」。

可是,就算大部分的人都打過疫苗,病毒也變弱了,但在「感染」面前,很多人可能還是會怕怕的,懷疑說現在 Covid-19 是真的「不危險」了嗎?

【感染Covid-19,會有後遺症嗎?】

許多人會有的疑慮,就是感染Covid-19,到底會不會讓我們有後遺症?簡單的回答是,確實可能有,而且機率很高,但多數人的狀況不嚴重,也很快就恢復了。

根據去年發布的一份論文,大約有八成的Covid19患者,在康復後會出現至少一項後遺症。最常見的症狀有疲勞、頭痛、注意力下降、掉髮、呼吸困難,嗅覺和味覺失靈等等。另外,感染Covid19,可能會讓肝、腎等器官有所損傷,大腦皮質層也可能稍微變薄。

但這些後遺症的嚴重程度、持續時間跟恢復狀況,都是因人而異。就目前的數據來說,有少數的人,持續了一、兩年都恢復不了,甚至症狀會嚴重到影響正常生活,但多數人不是完全沒事,就是在幾個月內就完全恢復了。

至於誰會有後遺症,從目前的數據來看,雖然「輕症」跟「無症狀」患者,也可能會出現長期的後遺症,但比例非常低。比較會出現後遺症的,主要還是重症患者。

不過,因為疫情還不到三年,所有研究都缺乏長期數據,所以這些研究結果,跟其他更長期的影響,目前都還有待進一步確認。

欸,都是未知數,那到底該不該擔心?恩⋯⋯目前確實難有定論,但很多醫生也發現,網路上有各種扭曲研究結果的假資訊,比如把大腦皮質層變薄說成大腦萎縮等等,所以指揮中心也提醒,看到相關的資訊時,要記得先查證。

不過,就算大部分的人就算感染 Omicorn 也可能就像感冒一樣,但畢竟還是有人會重症、會死亡,我們到底要怎麼判斷,自己確診了之後,不會剛好就是重症患者呢?


-

【重症死亡,可以避免嗎?】

今年到4月18日為止,台灣47例中重症個案中,有將近四成的人,年齡都在70歲以上。另外,有三位80歲以上的老人家,跟一位兩歲的男童重症過世,這位男童,也是目前台灣唯一一起兒童重症案例。

那目前感染 Omicron 的兒童,絕大多數都還是無症狀跟輕症,但六歲以下的幼童免疫力確實比較差,容易發燒,也還不能打疫苗,需要多加注意。

在很多國家,兒童感染 Omicron 住院的機率都比以往高,但重症死亡的機率變低了很多。以美國的數據來看,他們今年重症死亡的個案中,超過99%都是成人,而且幾乎是越高年齡層,重症死亡的人數就越多。

醫學界普遍認同,現階段要完全避免重症患者死亡,恐怕是不可能的。所以,重點還是要拉高整體、尤其是老人家的疫苗施打率,才能盡量把傷害減到最低。

以今年初爆發Omicorn 的香港跟韓國來看,雖然感染人數都一樣暴增,但重症率跟死亡率卻很懸殊(放圖)。那這個差距的一大關鍵,就在於年長者的疫苗施打狀況。

當時,香港80歲以上年長者,施打疫苗的比例非常低,但在韓國,有九成長者都已經打滿三劑了。至於台灣,大概有71%長者打過二劑疫苗、56%打過三劑,算是跟韓國比較接近。

而中重症率的部分,最近是上升到了0.46%左右,但可能會繼續上漲。所以,最近政府也推出了一些獎勵措施,希望能提升長者的疫苗施打率,另外也開放6歲以上的兒童施打疫苗,而6歲以下的幼童,則因為疫苗測試不夠充分,還沒有開放施打。

以這個狀況推斷,包括陳時中在內,一些專家是預估,未來的重症率應該會落在在1%左右。那以這個數字計算,如果單日破百萬,就會新增1萬名重症案例,這樣子,醫院真的應付得來嗎?我們的醫療上限是多少?

【醫療資源會不堪負荷嗎?】

以這張疫情曲線圖來看,要避免醫療癱瘓,就要把確診數維持在一定數字之下,也就是說,那個「數字」是目前台灣資源能夠承擔的底線,萬一超過了,醫療量能就會崩潰。

而台灣的醫療量能,截至4月18日為止,負責收治中重症和高危險群患者的專責和負壓病床,全台共有5千多床。也就是說,台灣目前最多、最多可以「同時」收治,大約5千位中重症患者。

如果再以中重症1%來推算,台灣的醫療,「理論上」最多可以承受的確診規模,大概是50萬人。當然如果資源增加,這個數字也會跟著再往上升。

不過,這並不代表台灣現在可以承受「單日」新增50萬例確診,更不用說百萬了。

因為中重症患者,要住院的時間可能很久,所以每天可以承受的確診上限,還是要依當下的空床數來判斷。而且這終究只是估計數字,所以確診數還是盡量不要一下子暴增比較保險。

反過來說,萬一感染人數真的已經超過醫療可以負擔的上限,卻沒有偵測到的話,就會讓我們錯估形勢,以為自己還安全。這樣一來,不僅沒辦法即時治療和阻斷傳播,醫療資源的分配跟補充也會出問題。所以很多人就擔心,要是篩檢量能不足,出現黑數的話怎麼辦?


-

【篩檢量能,夠嗎?】

現在,台灣 PCR 單日最高採檢量,可以到19.4萬人次。也就是說,台灣每一百個人中,每天最多可以檢測0.8個人,跟韓國疫情高峰時相比,少了一半。有醫生就質疑,這樣的篩檢量能,就算破萬例感染,可能也偵測不出來。"

那為了提高篩檢量,政府目前的解方,是提高快篩試劑的數量,並且從五月開始比照口罩實名制販售,讓大量民眾能自主快篩,如果篩出來是陽性的,再送PCR採檢,來找出潛在的感染者。

而快篩試劑的國內產能,預計在五月可以達到每月1280萬劑。這樣算下來,之後台灣每一百人中,每天大概可以快篩1.8人。那快篩普及了之後,那些輕症和無症狀的確診者,勢必也會大量浮出水面,接下來又要怎麼辦呢?


-

【接下來,還可以怎麼做?】

為了進一步做好大量確診的準備,指揮中心已經啟動了分治措施。各大醫院只負責收治四類確診者,除了中重症患者,還有大於65歲、需要洗腎,或懷孕的重症高危險群。

其餘的輕症或無症狀患者,可能也有檢疫或照護的需要,但目前的防疫旅館跟檢疫所應該會不夠用,所以最近各個縣市也有陸續推出「居家照護方案」,期間會有醫生遠距看診,藥品也會由社區藥局寄送到府。

目前,新北市、高雄市、宜蘭縣、基隆市、花蓮市、台北市已經正式上路,指揮中心也宣布,接下來一週內,全台縣市都會啟動居家照護。

那只要是在本土確診,也不是需要去醫院那四類,而且同住的人之中,沒有重症高危險群,基本上就可以在家中自主健康管理和隔離。

【我們的觀點:過渡期開始了】

在兩年前,包含​​台灣、韓國、澳洲等等,都成功控制住疫情,到了今年,這些防疫資優生,也多半都出現大量確診。

從各國狀況看來,可以確定的是,要控制一切是不可能的。以Omicorn的特性來說,一味的想要清零,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問題。像最近中國上海,就在堅持清零的政策下失控,不只疫情壓不下來,極端嚴格的封鎖管控,恐怕還比病毒更致命。

所以這次,我們還滿深刻地感覺到,這場疫情本身,和我們面對疫情的方法跟心態,真的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以最樂觀的理論來說,這代表疫情進入尾聲,之後會達成一種「均衡」狀態,就是大家都獲得了免疫力,即使病毒還在,但也不會對我們造成很大的干擾;而最悲觀的理論則是,之後會出現不怕現有抗體的變種病毒,還會發現後遺症的長期影響,其實非常嚴重。

目前我們還不確定哪種說法,比較會發生。理論上,我們應該要為最糟糕的情況做好準備,不能期待事情會往最好的方向發展。

但包含我們自己,看著現在每天增加的數字,已經越來越麻木;看著政策越來越像共存,好像也覺得這是應該的。可是一回頭,看到家裡年紀大的長輩,或是太小沒辦法打疫苗的小朋友,心裡也還是會焦慮。

那我們自己想想了之後,覺得這樣的矛盾感,其實也算是很正常的。畢竟我們之前總是追求加零,現在一口氣要面對這麼大的改變,有滿多地方確實都需要調適,除了政策要調整,連自己的心理情緒,也需要調整。

有心理專家就建議,適度少看一點重複的疫情新聞,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適度的運動,可以減少焦慮和憂鬱的產生。如果心情真的有比較大的波動,比如心悸或是嚴重失眠,也建議尋求身心科或心理師的專業協助。

那在這段過渡期,不管是疲乏多還是焦慮多,還是建議大家繼續落實防疫和疫苗接種。過去兩年來的努力,讓我們比別人多撐了一段時間,這證明每個人的自發性配合,可以有很大的效果。所以就讓我們繼續做好該做的事,繼續保護自己跟家人吧!

-

好的,那今天的《七七追緝令》就幫大家整理到這邊。

我們會持續追蹤疫情的相關進展,如果你想鎖定這系列節目,請訂閱我們並按下小鈴鐺。也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台灣確診數破萬會怎樣」。此外,也可以點這個地方,看看「Omicron的詳細剖析」,以及其他「疫情追七令」系列的影片。那麼,今天的七七追緝令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

-

【 本集參考資料 】

→衛生部疾病管制署:https://bit.ly/3EsXkUz
→Omicron Variant: What You Need to Know:https://bit.ly/3jURuBK
→Omicron奧密克戎:好消息、壞消息,它們意味著什麼?:https://bbc.in/38X5cBP
→奧密克戎亞型變異株BA.2:大流行疫情結束的開端?:https://bbc.in/3jSm531
→1張圖秒懂「新台灣模式」! ICU醫師指出1重點避免醫療崩潰:https://bit.ly/37wTLAD
→衝高長者接種率、簡化應變系統⋯⋯台灣如何在Omicron高峰前借鏡減災?:https://bit.ly/3L1PYcT
→新冠疫苗:香港長者接種率低迷為何值得關注:https://bbc.in/3xG6qMn
→Lessons from Hong Kong:https://nyti.ms/3MceMPy
→台灣單日確診破千,兒童打不打疫苗?:https://bit.ly/3L1sViq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https://bit.ly/3OrbDgY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isks of hospitalisation and death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omicron (B.1.1.529) and delta (B.1.617.2) variants in England: a cohort study:https://bit.ly/3MitkNL
→快篩實名制登場:行政院擬3個月徵用6,000萬劑,儘早阻斷Omicron:https://bit.ly/3MeSm0j
→估5月產能達1280萬劑 陳時中:快篩實名制預計5月初上路:https://bit.ly/3EC7q5t
→New COVID-19 cases drop, but deaths among seniors rising:https://bit.ly/3OoUO63
→How severe are Omicron infections?:https://go.nature.com/3jXSxkx
→More Than a Cold: Omicron Is Still Dangerous for Older Adults :https://bit.ly/37u39oB
→Hospitalizations of young children increased fivefold during omicron surge, but few died, says CDC report:https://wapo.st/3vshBpe
→More than 50 long-term effects of COVID-19: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https://go.nature.com/3Mj5zoU
→Brain changes after COVID revealed by imaging:https://go.nature.com/384QcBo
→Omicron severity: milder but not mild:https://bit.ly/3jS7CUC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負債超過10兆!勞保為何面臨破產?我們繳的錢怎麼辦?|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