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22.10.31

台灣動畫產業曾經強到爆?那現在呢?|志祺七七

各節重點:
00:00 開頭
01:52 台灣的動畫產業,是怎麼出現的?
03:17 台灣動畫代工,一度稱霸全球?!
04:42 台灣原創動畫的「嘗試期」
06:17 日美動畫佔據市場,代工業又外移?
07:27 原創動畫的奮力一搏:從《小太極》到《魔法阿嬤》
09:00 現在的台灣動畫:衰退、前進,或停滯?
10:46 我們的觀點
11:53 問題
12:11 結尾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你知道嗎,台灣曾經是全球最大的「動畫製作中心」!包括《小美人魚》《飛天小女警》等等的熱門動畫,都曾是台灣公司製作的⋯⋯欸!我們的童年回憶,居然是台灣人創造的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台灣動畫產業」吧!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曾經有一段時間,台灣的動畫產業超、級、強!除了剛剛提到的作品,台灣動畫公司參與製作過的,還有《阿拉丁》《獅子王》《泰山》《花木蘭》等等的迪士尼電影,以及《湯姆貓與傑利鼠》《頑皮豹》《摩登原始人》《藍色小精靈》《德克斯特的實驗室》等等等等,一大堆家喻戶曉的電視卡通!

據說,全球一度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動畫,都是台灣動畫公司經手製作的!美國更有高達70%的電視卡通,是 made in Taiwan,當時就連《洛杉磯時報》都曾指出,台灣要是罷工的話,美國電視的卡通時段,恐怕就沒東西播了!今天這集,是我們頻道會員許願池選出來的題目,會來跟大家聊聊,台灣動畫產業,以前到底是有多強?那現在,狀況又如何呢?

-

【台灣的動畫產業,是怎麼出現的?】

讓我們先把時間拉回到50年代,當時,台灣人的主要娛樂還是歌仔戲、布袋戲跟電影。不過,當時美國已經推出了不少卡通動畫,台灣有些漫畫家跟廣告人,也因此對動畫產生興趣,開始自製動畫短片。

不過他們都是用土法煉鋼的方式在做動畫,並沒有專業的技術或器材,直到後來,美國傳教士卜立輝,在台灣創立了製作廣播電視節目的「光啟社」,台灣動畫產業才漸漸起步。

那時,卜立輝一邊想辦法引進了一批美國的二手動畫拍攝器材,一邊也培養起動畫人才,包括推薦藝術家趙澤修,去美國學習動畫。而趙澤修1965年學成歸國之後,也馬上到光啟社成立「動畫部門」,並推出了台灣最早正式播出的幾部動畫

最知名的,是他們替政府做的交通宣導短片《龜兔賽跑》,當時是在電影院放映正片之前播出。很多後來投身動畫界的人說,那是他們第一次看到「台灣有人在做動畫」,受到非常大的衝擊跟啟發,趙澤修也因此被譽為台灣的華特迪士尼。

雖然後來,光啟社因為經費不足關了動畫部,趙澤修也移居美國,但還是有許多受他們影響的人,接棒在台灣繼續做動畫,就算機會有限,還是陸續推出一些政府的宣導片,跟連續劇片頭動畫等等的嘗試。不過,普遍認為,台灣動畫產業真正的起飛,是在開始代工之後。

【台灣動畫代工,一度稱霸全球?!】

到了70年代,日本動畫產業崛起、動畫需求量大增,美國又因為勞工運動盛行,導致動畫勞力成本大漲,所以這兩個動畫大國,都紛紛開始尋找外援代工。

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的影人廣告公司,就率先跟日本的動畫公司合作,成立「影人卡通」,招募人才並嚴格訓練之後,再讓他們幫日本卡通做「加工」,影人也因此被譽為台灣第一批「專業動畫師」的搖籃。不過後來,剛好遇到台日斷交,加上台灣動畫師又因為收入太低而不滿、罷工,所以影人卡通在短短一年多之後,就宣告解散。

而幾年後成立的「宏廣」公司,則一改影人的日式作風,帶入美式經營模式,高薪挖角一大票動畫師、請美國技術人員來教學,再以超高效率打進好萊塢,搶下迪士尼等等大片商的訂單,讓台灣動畫產業正式進入「代工全盛期」。宏廣一度成為全球出口量最大的卡通製作公司,年產量高達190部,影片開頭說到的經典作品,就全部都是宏廣代工的!

這樣源源不絕的訂單,也吸引許多小型動畫公司加入代工業,去承接宏廣外包出去的業務。甚至還逼得美國卡通工業的人,上街抗議台灣動畫師「搶飯碗」,而這些從代工產業培育出來的一批批動畫人才,也開始不斷地嘗試製作自己的原創動畫,但發展卻沒有像代工一樣順利


-

【台灣原創動畫的「嘗試期」】

在70年代,以影人訓練出來的動畫師為首,有許多人開始在台灣推動原創動畫的製作。最初的題材多半來自中國傳統故事,比如1975年台灣推出的第一部寬螢幕卡通長片《封神榜》,就是改編自《封神演義》,但票房卻都不是很理想。

到了80年代,隨著政府的審查制度放寬,漫畫市場又蓬勃了起來,動畫人們也把目光轉向暢銷漫畫。1981年,改編自香港熱門漫畫的《老夫子》上映後,就大獲好評,港台兩地票房加起來就超過了一億元台幣!

之後,包括宏廣在內的許多公司,都想趁勝追擊,接連出現了好幾部漫改動畫。只不過,這些片子不是因為製作期太趕、出現各種瑕疵導致票房失利,就是遇到資金、版權問題,連戲院都沒得上,這波漫改潮流也因此漸漸退燒。

那在長片以外,短片的發展也不太順利,多半以政府出資的社教宣傳片為主。雖然後來,政府創辦了金穗獎,也開始製作非營利的公共電視節目,鼓勵了一些不在主流體系內的動畫作品,但數量還是很有限。

可以說,在整個七、八〇年代,台灣的動畫產業,都是在一邊做代工學技術,也一邊嘗試自己創作的階段,只是,從代工走向原創並不容易。因為在代工時接觸到的,只是動畫製作的部分環節,

像前期的開發、後期的映演行銷等等,台灣就都沒什麼經驗,得自己摸索。再加上戒嚴的背景,創作上也受到不少限制。而就在他們努力嘗試,還沒找到突破口的時候,又有更多的挑戰接踵而來

【日美動畫佔據市場,代工業又外移?】

就在原創動畫還在摸索、試錯的時候,海外的卡通已經陸續在傾銷進台灣,《小甜甜》《頑皮豹》等等動畫成為台灣六、七年級生的集體回憶,從80年代開始,台灣電視上播的卡通,就清一色都是美國跟日本的動畫,之後,美國的迪士尼、卡通頻道更直接在台開設電視頻道,讓原創動畫之路難上加難。

到了90年代初台灣經濟起飛,勞工薪資增加、台幣升值,動畫代工的收費也跟著水漲船高,讓許多國外動畫大廠,把代工業務轉給勞力成本更低的中國、東南亞,台灣的公司也紛紛到中國設廠,結果台灣本土,連「代工」的生意也慢慢流失

同時,動畫製作的技術也日新月異,1995年,皮克斯推出史上第一部「完全採用電腦技術」製作的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正式宣告動畫進入了數位時代。傳統手繪動畫中,需要大量人力來描圖、上色的步驟,也逐漸被電腦取代。

那在代工業務外流、跟新技術的挑戰下,留在台灣的動畫人,選擇更積極地投入原創開發的行列,希望打造出台灣動畫的「自有品牌」


-

【原創動畫的奮力一搏:從《小太極》到《魔法阿媽》】

90年代以後,隨著台灣解嚴、全球化跟跨國企業的趨勢興起,台灣的原創動畫也積極找尋新的製作模式,出現了不少「跨國合作」的案例。

比如1993年中華卡通公司,就跟中國的公司合作推出《小太極》動畫,在台灣跟中國的電視上播出。後來,台灣著名漫畫《YOUNG GUNS》更反過來找日本代工,推出了兩集的動畫錄影帶。

同時,政府也從90年代開始,推出「輔導金」機制來扶植國片。王小棣導演1998年的動畫長片《魔法阿嬤》,就是跟韓國公司合作、也拿到輔導金的例子。

當時,只有在台北華納威秀一家戲院正式上映的《魔法阿嬤》票房雖然稱不上超好,但台灣本土文化跟信仰的題材,成功引起了許多人共鳴,取得非常好的口碑,參與了許多國際影展,後來也多次在電視上重播,被視為是台灣動畫的一大里程碑!

當時,許多人都認為,已經獲得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的《魔法阿嬤》,八九不離十也會拿下金馬獎,但當年的金馬獎評審,卻以內容推廣「怪力亂神」為由,不願把獎頒給《魔法阿嬤》,直接讓「最佳動畫片」得主從缺,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很多人認為,這個事件重挫了台灣動畫圈的士氣。那後來,在國內資源不足、又要與國外作品競爭的情況下,台灣的原創動畫也確實陷入了瓶頸。

雖然政府有補助,但市場表現不好的話還是無法回本,很難穩定推出作品;而且,台灣也一直沒有建立國內動畫的保護制度,最後,本土市場上還是以大製作的國外動畫為主。


-

【現在的台灣動畫:衰退、前進,或停滯?】

在近十幾、二十年內,隨著電腦和網路的普及,動畫師可以用的「工具」和學習的資源都越來越多,整個動畫產業也早已有了各種不同的商業模式,台灣也出現了許多中小型的動畫工作室。這些工作室的主力,不一定是傳統的「敘事動畫」,而是動態設計、視覺特效等等的領域,而他們提供的服務也更加多元,

像是操刀過金曲獎視覺設計的 Bito 甲蟲創意、JL design、Mixcode 這些設計工作室,業務內容可能就包含了廣告、MV、演唱會視覺、電影特效等等,或是我們公司簡訊設計,其實也有動畫製作跟節目包裝的相關業務。

但,回到「敘事類」的動畫長片跟電視卡通來說,台灣這方面的發展還是相對有限,雖然陸續有幾部原創動畫產出,但票房或收視成績大多不太理想。針對這個狀況,許多從業者指出,這是因為台灣的原創動畫,至今還沒建立出一套成功的模式。

由於動畫製作成本很高,長期以來,台灣動畫的市場反應又都不是很好,多半都不能回本,導致敢投資的人越來越少,開發原創作品的機會也就跟著變少。就算難得有動畫片的製作,也往往是拍之前找來一群人,拍完了就鳥獸散,到了下一部片又要從頭開始,所以經驗很難傳承下去。

那話雖如此,其實台灣還是一直有動畫公司,不斷在爭取各種開發原創的機會,比如「西基電腦動畫」就跟 netflix 合作,推出美日台三方合製的動畫「伊甸」。

此外,也有人先靠著短片累積經驗、跟打出名號,希望能藉此獲得籌拍長片的機會,比如曾經獲得金馬獎的「旋轉犀牛」停格動畫工作室,就有「三短一長」的計畫,先推出三部短片來掌握技術跟資源,再「集中火力」籌備長片。

【我們的觀點】

在影片開頭有說到,這次的主題,是我們頻道會員許願池選出來的題目,那其實最初提案的會員,本身就是學動畫的,但他聽說在台灣當動畫師,就只能做廣告、沒機會創作敘事類的作品,所以一畢業就去了日本。

我們這次查資料時,也看到有很多人會好奇說:台灣以前動畫代工那麼強,為什麼後來沒辦法像美國、日本一樣,產出很多原創作品?我們是覺得,這真的很難歸結於單一原因,但至少可以說,不是因為「沒有人去做」,只是阻力一直很多。

對過去的台灣動畫人來說,想要發展原創,他們可能多半就只能靠代工來學習,但能學到的又只有一部分,加上政治環境的限制、大環境的變遷等等,所以可能就會有一段比較長的「試錯」過程。

但對觀眾來說,最終呈現的作品狀況還是一切,所以久而久之,當製作更完善的國外作品占滿了市場,投資者也漸漸因為虧本被嚇跑。

那感覺這整個過程中,雖然產業裡的人都很努力,但過去代工的高效率,反而讓外國動畫產量大增,回頭擠壓到了自己原創的空間,真的滿讓人難過的。

-

好的,最後就想來問問大家,你有看過台灣自己的動畫作品嗎?

A有欸,《魔法阿媽》、《小太極》,都是滿滿的童年回憶啊!
B當然有,現在也持續在關注台灣動畫,近幾年的動畫短片都很好看!
C沒有,台灣動畫作品太少了,印象中我看的都是美國、日本的卡通。
D其他,請留言分享吧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認識「台灣的動畫產業」!
此外也可以點這邊,看看「台灣遊戲產業」以及「台灣戲劇的前世今生」;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


-


【 本集參考資料 】

→ 逐格造夢 -- 台灣動畫產業系列紀錄片:https://bit.ly/3Dm5xtq
→《新活水》59期(2015.04):專輯「動畫進行曲」:https://bit.ly/3WgJJrS
→《逐格造夢:台灣動畫歷史、記錄與論述》石昌杰著 
→國際化就是你要會說人家聽得懂的「語言」:台灣動漫產業的文化困境與未來 - 第 1 頁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https://bit.ly/3Dqtn7k
→這些迪士尼電影都是台灣製!曾被譽為「東方迪士尼」的台灣動畫到哪去了?-風傳媒:https://bit.ly/3zxClPc
→全球化下台灣動畫產業的發展與轉型:https://bit.ly/3sNbIC1
→台灣動畫代工因這些優點勝出 與市場對話才能建立產業:https://bit.ly/3DpVVh9
→臺灣動畫產業背景解析 | 台灣新社會智庫全球資訊網:https://bit.ly/2xXxk1Y
→《魔法阿媽》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即將再起 顧問阿彬叔叔(莊正彬)談台灣動畫產業的過去與展望 - 魔法阿媽官方網站:https://bit.ly/3sPhpiA
→台灣動畫產業邁向原創之路(上):可行商業模式在哪裡?從日本經驗對照台灣獨立製片走向IP經營之路 | 放映週報:https://bit.ly/3DoNTFk
→台灣動畫產業邁向原創之路(下):動畫製片角色攻略 | 放映週報:https://bit.ly/3sKCElH
→臺灣動畫72變,要迪士尼看招 | 放映週報:https://bit.ly/3sHuhHN
→多汁報53期@漫潮報‧動漫畫教養【多汁報●總主筆鄭松維/特稿】趙澤修 台灣動畫影片製作先驅、金馬獎獲獎第一人 與前輩畫家王藍、劉其偉、馬白水 同輩分:https://bit.ly/3sMd9QY
→《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7期,2006年10月15日:https://bit.ly/3ST4GGp
→FOCUS 動畫沙龍:臺灣動畫的生存之道 | ACCUPASS 活動通:https://bit.ly/3sIcsbl
→【藝術CSR】從代工技術到國際共製:台灣動漫產業的「永續」之路 – CSRone 永續智庫:https://bit.ly/3sKCOcN
→台灣動畫起不來是社會共業,公視《勇者動畫系列》讓產業復興邁進了一步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https://bit.ly/3sLla8W
→臺灣動畫 | AniMapp.tw 動畫地圖:https://bit.ly/3fieZpG
→臺灣動畫產業背景解析 | 台灣新社會智庫全球資訊網:https://bit.ly/2xXxk1Y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胡錦濤「被離席」,習派全面掌權!中共二十大發生什麼事?《 左邊鄰居觀察日記 》EP 074|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