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22.02.23

台語歌有濃濃日本味都是因為國民黨?為什麼在以前不能唱「燒肉粽」?《台味七七》EP024|志祺七七

各節重點:
00:00 開頭
02:01 台語歌長什麼「樣子」?
02:45 唱腔代表了什麼?
03:34 是什麼改變了台語歌?
04:46 空窗期還是有台語歌留下來?
06:06 台語歌轉而向日本靠齊?
07:52 那現在的台語歌呢?
09:02 我們的觀點
09:48 問題
10:12 結尾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燒肉粽 燒肉粽 賣燒肉粽」你們知道,我如果是在以前唱這首歌,很可能就會被抓走了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台語歌」吧!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剛剛我唱的那一小段《賣肉粽》,應該是最膾炙人口的段落,但大家知道,為什麼這首歌的主角要出來賣「燒肉粽」嗎?

我也是這次才發現,原來這首歌的主人公是在感嘆自己,畢業之後都找不到工作,只好暫時出來賣肉粽,但賣肉粽也不容易,物價又一天一天漲,家中還有好幾張嘴等著吃飯,因此他只好大聲地叫賣「燒肉粽」。

聽完剛剛的介紹,大家有覺得,這首歌實在是太寫實了嗎?在大家的印象裡,應該有許多台語歌都走這種既悲情又寫實的路線,但其實台語歌「悲情」的印象,是從國民政府來台之後,才發展出來的!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今天這集,是中研院官方科普媒體「研之有物」的內容授權合作影片,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台語歌變「悲情」為什麼會跟「中國國民黨」有關吧!

只不過在開始之前,還是讓我們先進一段工商服務時間。


-

【台語歌長什麼「樣子」?】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聽過阿公阿嬤或爸爸媽媽唱台語歌,你聽這些台語歌的時候,有覺得他們有哪些共同的樣子嗎?

大概在 30 年前,《賣肉粽》、《心事誰人知》、《酒後的心聲》、《苦海女神龍》等等,都是紅極一時的歌曲。

那在中研院學者陳培豐老師所寫《歌唱台灣》這本書中有提到,我們如果想要了解一首歌「長什麼樣子的話」,通常可以從「歌詞、旋律、節奏、唱腔」這四個面向來看。

而那個時代的歌曲,除了許多歌詞都走悲情路線之外,大多歌手所使用的「唱腔」也很雷同,帶有著一點點日本演歌的影子。

【唱腔代表了什麼?】

相比起歌詞、旋律、節奏,都是寫好在歌曲裡的東西,唱腔則比較像是每個歌手詮釋歌曲的方法。但如果在同一個時代的每一個歌手,都使用同一種唱腔的話,它就會從個人的風格,擴展成一種共同的文化。

那台灣傳統的台語歌唱腔,有日本演歌的影子,似乎一點都不令人意外,畢竟台灣曾經被日本殖民過。但這個看似理所當然的現象,卻被學者發現了奇怪的地方,那就是在日本統治時期的台語歌,所使用的唱腔,並不具備「演歌元素」,而是比較接近「歌仔戲」所使用的唱腔。

反而是在國民黨政府來台灣之後,台語歌的唱腔才慢慢地往日本靠攏,到底為什麼,台灣人明明身處於國民黨政府的統治之下,但歌唱文化卻悄悄地向日本靠近了呢?


-

【是什麼改變了台語歌?】

1945 年的時候,許多台灣人聽到了一個令他們開心的消息,那就是讓許多台灣人感受到差別待遇的,日本統治時期終於要結束了,而且代表著「祖國」的國民黨政府,還會來接收台灣,許多人都歡欣鼓舞地期待新政府的到來。

這些興奮的情緒也反映在當時的歌曲上,例如當時的留日音樂家 陳泗治 就推出了〈臺灣光復歌〉,剛從日本回臺的作曲家許石也寫了〈新臺灣建設歌〉,這些特別以「國語」呈現的合唱曲也在各地被傳唱,完全表達了當時許多臺灣人對於「回歸祖國」的喜悅。

不過相對於台灣人民的盼望,國民黨政府對台灣人民卻是充滿了戒備,例如他們強力地實施「國語政策」,想抹除台灣的日本及地方色彩,讓當時許多只會講日文及台語的創作者,一夕之間成了失語的文盲。

再加上,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時期,政治上的高壓統治以及文藝檢查制度,也讓創作者們戰戰競競,深怕一個不小心,冒犯了當權者的話,可能就得被抓去關,甚至惹來殺身之禍。在高壓的政治下,當時許多台語歌的從業者也因此自我設限,甚至乾脆退休,讓台語歌陷入一段空窗期。

【空窗期還是有台語歌留下來?】

只不過,就算是在空窗期,還是有台語歌能流傳下來,但它們很多都不是以唱片形式亮相,而是直接透過廣播播出,或是以電影插曲的形式出現。

其中有些歌曲,也因為如實呈現了當時社會貧困、疲憊、動盪不安的樣貌,因此被列為禁歌,例如我剛剛唱的〈賣肉粽〉、還有〈補破網〉、以及〈望你早歸〉都是這類的歌曲,但或許也因為它們引發了許多人的共感,因此依舊能流傳至今。

另外,每個時代都有的「感情歌」在這個時期,主題上也有了一個大轉向!

在日治時期,台灣許多以感情為主題的台語歌,是在描述情竇初開的少女,思慕或渴望愛情的情緒,或是描寫受到父母阻攔,結果感情受挫的「閨怨歌」,這當中最具代表性的歌曲,就是〈望春風〉了。

只不過到了戰後,感情歌的主流,卻轉而以「苦戀」為主,許多都是在描述在情場上被騙、被背叛、被拋棄的情境,像是〈安平追想曲〉、〈港都夜雨〉都屬於這一類。

這些歌曲中主角的煩惱,不再是因為「無法擁有愛情」,而是「曾經擁有過,但後來發現被騙了」,而這樣的轉變,也跟當時的政治環境的變化,有點相互呼應的味道。而「政治」上的變化,為台語歌帶來的轉變,並不只有「主題」而已,還有我們最一開始提到的「唱腔」!


-

【台語歌轉而向日本靠齊?】

1950 年代的台灣,因為國民黨政府實施了土地改革政策,讓農村出現劇烈的變化,根據統計,在當時有 70% 以上的農家背負債務,許多人必須移動到都市打零工,才有辦法生存下去。

但當時的都市跟工業發展,還沒有做好準備,迎接這些大量的人口,因此許多離鄉背井的失業農民,就在都市中過著流離失所的日子。

對他們來說,他們就像是被政府放棄的邊緣人,而這種在都市飄蕩的感情,也呈現在當時大量從日本的「港歌」翻唱而來的歌曲當中,在這些歌曲裡面,總是以海或海港作為背景,並以離鄉流浪作為主題。

另外,當時的政府為了弭平二二八事件帶來的省籍裂痕,試圖透過一連串的民謠活動,來促進族群融合,但政府所想要找的民謠是沒有被「日本」污染過的民謠,希望能藉由民謠達到「去日本化,再中國化」的目標。

因此官方很努力地想找尋純粹的客家、福佬以及原住民歌曲,也真的為當時台灣,留下了許多原住民的民謠。只不過這個「民謠運動」延伸到民間之後,卻發展出了跟官方的目標,背道而馳的結果。

當時的臺語流行歌壇,在政府提倡民謠的背景下,自己興起了一股「新臺灣民謠」熱潮,他們不只不排斥日本元素,還以包容、開放、肯定的態度去看待日治時期,許多日治時期的台語歌也被當成「新臺灣民謠」重新錄製,例如〈雨夜花〉、〈望春風〉。

甚至還以近似「鄉愁」的態度,向過去常聽到的日本演歌靠攏,主動使「新臺灣民謠」與「日本味」混和,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許多的台語歌曲,都有濃濃日本演歌元素的原因,《歌唱台灣》的作者也認為,這就像是當時台灣的人們,重新思考並定義「我們」的一種形式。


-

【那現在的台語歌呢?】

當時序轉動到,已經民主化 20 多年的現在,無論是對於日本,還是威權統治的時期,我們都已經拉開了一小段距離。

這時的台語歌不只解除了威權統治的束縛,同時也必須要快速的「去日本化」,因為這時的創作者,開始面臨「著作權法」的確立,民間無法再任意翻唱日本歌曲之外。再來,也有卻來越多民眾期待在解嚴之後,能看到台語歌不同的面貌,因此台語歌終於逐漸走向「自立自強」的道路。

而且,隨著越來越多人重視「本土化」以及「民主運動」之後,臺語流行歌曲也開始擺脫低俗、下流的污名,並發展出跟以往全然不同的風貌,例如林強、跟伍佰的台語歌,就跟「亦臺亦日」的台語歌唱腔完全不同。

到了近期,甚至有許多台語歌是配合了搖滾、龐克或爵士曲風與唱腔,歌曲的題材更是千變萬化,這也顯示了,現在的台語歌曲,已經逐漸分流。

隨著流派越來越多越豐富,台語歌相關的文化研究,也已經不只是聚焦在,族群或意識形態的層面而已,大眾對於台語歌的想像跟認識也越來越多元。

【我們的觀點】

我們今天這一集,是跟「研之有物」的合作主題,真的很謝謝研之有物的協助,我們才能藉由中研院老師的著作,一起來了解「台語歌」的前世今生。

就如同老師所講的,我們在聽到「傳統」的台語歌時,總是會覺得它「本來」就長這樣。但實際上,能在當時流行的歌曲,總是能最忠實地呈現當時人們的喜好,而這些喜好,則會跟當時他們面臨的社會、遇到的問題,以及心中的所想、所感有關。

因此這次在認真地,去了解了台語歌曾經長什麼樣子,有過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又跟哪些因素有關,而現在的台語歌又呈現怎樣的面貌之後,好像覺得自己,重新認識了一位老朋友。而且在這樣的基礎上,再來看到目前台語歌的百花齊放,更會覺得非常感動。

-

因此最後,也想來問問大家,你最喜歡的台語歌是哪一首呢?

A、傳統的《賣肉粽》最對味!
B、文夏的《媽媽請你也保重》超經典。
C、二姐的《家後》無人能敵!
D、林強的《向前走》北上年輕人必聽。
E、滅火器的《島嶼天光》台灣人要聽起來!
F、珂拉琪的《萬千花蕊慈母悲哀》才是新時代台語歌!
G、其他,留言跟我們分享吧!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台語歌的前世今生」!
此外也可以點這邊,看看「台灣也有好萊塢」以及「100年前的台灣藝術家」;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
-
【 本集參考資料 】

→陳培豐,《歌唱台灣》:https://bit.ly/3BISnFG
→老派「氣口」之必要!臺語歌的悲涼唱腔如何煉成?:https://bit.ly/34Uf268
→「俗又何妨?我想為庶民大眾寫歷史!」歌手到臺語歌研究者──專訪陳培豐:https://bit.ly/3saaSzx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職業倦怠是一種病?一想到工作就厭世,是抗壓性太差,還是心理過勞?《 七七心理學 》EP 035|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