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20.04.24

「焦慮到爆炸」怎麼辦?一起認識什麼是「焦慮症」!《 七七心理學 》EP 021| 志祺七七

各節重點:
01:06 「焦慮症」是什麼?
03:03 「焦慮」究竟是什麼?
04:40 有焦慮的症狀,該怎麼辦才好?
07:10 如何與「焦慮」相處?
09:05 我們的觀點
10:48 提問
11:08 掰比

(註)本文末含有資訊勘誤/補充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每次大考之前,你會不會感覺特別焦慮呢?

一般來說,這種焦慮能讓我們意識到自己應該要花更多時間讀書、做更多練習來確保考試的結果,進而得到更好的成績;但對一些人來說,這種焦慮,卻可能導致他們連續一整週都吃不下、睡不著,到最後連參加考試的力氣都沒有了。

怎麼會這樣呢?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剛剛我們所描述的狀況,其實就是「焦慮症」患者常常面臨到的問題。在上個月會員專屬的議題許願池裡面,有觀眾敲碗想要請我們談談「焦慮症」,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這個心理疾病究竟是怎麼回事。

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焦慮」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情緒?焦慮症患者想法和一般人有多大的不同?出現焦慮症狀的時候,又該怎麼辦呢?


-

【「焦慮症」是什麼?】

我先來分享一個焦慮症患者焦慮發作的經驗。

有個同學她說,自己因為要參加日文的口試而感到非常緊張,連續一週都處在很焦慮的狀態。當天更是連午餐都沒吃,一直不停地看筆記,同時腦中一邊閃過各種待會可能會說不好、出差錯的災難場景。

結果,真的要開始口試的時候,她看著題目想要把上面的內容唸出來,卻說不出任何有意義的句子,只能發出一堆語無倫次的「聲音」。聽到自己只能發出這種斷斷續續的聲音,她更緊張了,開始不斷冒冷汗、發抖,接著視線模糊、呼吸急促、心跳變得越來越快,最後差點就暈倒了!

根據研究,社會上最常見的,是「廣泛性焦慮症(GAD)」,廣泛性焦慮症的患者,典型的症狀就是他們對任何事物都可能感到焦慮擔憂,而且擔心的程度,總是比一般人還要多;而且他們的焦慮並不會因為做完某件事情而消失,而是不論何時何地都持續存在。

平常,廣泛性焦慮症的患者們,因為心理常常要面對焦慮的壓力,所以容易煩躁不安、常常無法集中精神、覺得腦袋一片空白、甚至很容易生氣;身體狀況也會受到焦慮情緒的影響,常常消化不良、失眠、或者因為老是很緊繃而肌肉痠痛⋯⋯。

當遇到特別嚴重的壓力、焦慮突然「發作」得比較劇烈的時候,更會讓人一瞬間開始心悸、心跳加速、喘不過氣、感覺整個人都動彈不得。狀況比較輕微的廣泛性焦慮症患者,基本上可以維持正常的日常生活、只是對生活中大部分的事都比別人戰戰兢兢;但狀況比較嚴重的人,則有可能因為焦慮而無法正常的與人交流、上學、或工作。

要了解這些嚴重的焦慮症患者發生了什麼事,我們要先回頭來認識「焦慮」是什麼。

【「焦慮」究竟是什麼?】

「焦慮」這種情緒,來自於我們大腦中,負責掌管恐懼的「杏仁核」。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看見遠方有一隻老虎,大腦判斷啊有危險了,杏仁核也會激發恐懼的感受,促使我們選擇現在是要「戰鬥」還是要「逃跑」。

也就是說,在原始的設定裡,當杏仁核正常運作的時候,「焦慮」的功能是幫助我們度過難關活下去,包含直接躲避危險,或甚至激發潛能、變得更強。但是,有些人的「杏仁核」太過活躍,導致他無法準確衡量事情的風險;他的大腦反而更像是一個過度敏感的火警探測器,只要一點點風吹草動,就會激發出一大堆的焦慮,把所有想法都淹沒。

這些過度的焦慮,會讓人產生三種思考上的謬誤:

一、高估事情發生的可能性。
也就是「確信做某件事情一定會導致某種結果」,如果這次沒有,下次也會有。

二、災難型的思考。
也就是相信剛剛說的那個結果,一定是很糟糕、很嚴重、很不好的那種。

三、自我懷疑。
認為自己一定沒辦法面對那個結果,也不可能去解決它,所以最好也絕對不要去做任何嘗試。

杏仁核過度活躍的結果,會讓人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害怕到只能僵在原地不動,而不是做出「迎戰或逃跑」的反應;你可以想像,如果這樣遇到老虎,我們很可能就已經被衝上來的老虎給吃掉了。這很明顯地並不是個好結果,但無奈的是,焦慮症患者基本上無法控制自己的焦慮,而且很容易越陷越深。

那麼,面對焦慮症,我們究竟該怎麼辦呢?


-

【有焦慮的症狀,該怎麼辦才好?】

首先,我們要先來說「反例」。有些人在感到焦慮的時候,會直覺地裡用喝酒、抽菸或者不斷地追求刺激,來蓋掉與忽視焦慮的感覺。

這些做法一開始都會讓人覺得蠻有用的,但要小心的是,它們其實都不是根治焦慮的作法,而且長期持續的話,也可能會反過來染上酒癮、煙癮,演變成另一種全新的問題;而過度追求刺激,不論是性關係、或者是挑戰各種高風險的行為,也都是很容易有生命危險的一件事。

焦慮症目前被證實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其實是同時進行「心理」加「藥物」治療。

在心理上,最常使用的是所謂的「認知行為療法(CBT)」。這個理論是這樣子的:

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內在三角」去決定我們如何面對一件事情,這三個角分別是「信念(thoughts)」、「感受(feelings)」還有「行動(actions)」。

我們的「信念」影響我們對事物的「感覺」,我們的「感覺」驅使我們對事物做出某種「行動」,而這些行動又回頭影響我們對一件事的想法。例如說,我「相信」只要碰到蜜蜂就一定會被叮,所以我一直很「害怕」看到蜜蜂、接近蜜蜂,「選擇避開」每一個可能有蜜蜂的地方,然後就一直相信「不接觸等於安全」、「接觸就等於不安全」。

那麼,認知行為療法就是藉由改變三角中的「行動」,進而去推翻我們的「信念」。

例如說,在良好的引導下,我先做好「有可能會被叮、但也有可能不會」的心理建設,然後去接近一叢有蜜蜂在飛的花。如果我沒被叮,那我就會覺得蜜蜂好像沒那麼可怕了,並且慢慢相信「碰到蜜蜂也不一定會被叮」;又或者我比較衰,還是被叮了,但在實際體驗並且完善處理傷口之後,我的信念就會慢慢轉變成「即使被蜜蜂叮了,我也能處理好」。也就是說,不論行動產生了怎樣的結果,最終都能鬆動「蜜蜂=被叮=不能接近」的信念。

那除了心理治療之外,透過醫師開的一些可以提升情緒水平的藥物、或肌肉鬆弛、有鎮靜效果的藥,也能幫助緩解焦慮的症狀。不過這部分因為比較專業,我們就不多說,建議大家有需要的話,可以直接詢問身心科或精神科醫師喔!

另外,如果你是能很明顯地意識到自己的焦慮的人,那麼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可以做做看,那就是練習重新去定位「焦慮」是什麼。


-

【如何與「焦慮」相處?】

雖然過度焦慮,會讓我們覺得動彈不得、什麼也做不了,生活得非常辛苦,但這並不代表「焦慮」就是我們的敵人。這聽起來可能一時間很難接受,但我們看到一個理論是這麼說的:

假設我們把焦慮看作是敵人,那麼當它出現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辦法要忽視它,但忽視焦慮,同時也像是對大腦傳遞了「我們對危險視而不見」的訊息,以至於焦慮感更加升級、甚至越來越敏感;但如果我們把焦慮當作是一個「緊張過度的夥伴」,那麼當它出現,我們的心態就可以從「忽視」變成「想辦法訓練它」,透過一些方式,例如前面說的認知行為療法,去合理判斷事情的危險程度有多少,並且回饋給大腦,讓它慢慢練習修正對風險的判斷標準。

這個理論,來自於一個遊戲設計師:Nicky Case。他利用自己十幾年焦慮症的經驗,設計了一款線上小遊戲——「與焦慮一起冒險」,來試圖讓大眾更理解「焦慮為什麼出現」。在這個遊戲裡,「焦慮」是一隻過度神經質的狼,而玩家的任務就是要扮演這隻狼的角色,隨時隨地提醒「人類」避開生活中的各種危險;但有時候做得太過頭,一不小心可能會讓你跟人類的處境更危險⋯⋯。

我們很推薦大家待會花 30 分鐘,體驗一下當「焦慮」的感覺,或許也能更理解焦慮在大腦中是怎麼運作的。玩完遊戲之後,可以再去看看他寫的自助心得。除了前面說到與焦慮共處的心態之外,網頁裡面有更多詳細的資訊,包含他嘗試過的療法與心得、他幫助自己建立習慣的方式、還有面對焦慮的心態轉折⋯⋯等等。

我們把遊戲和心得連結放文末,推薦給任何需要或者對焦慮感到好奇的觀眾。
當你對自己的焦慮無所適從的時候,讀一讀別人的類似經驗,可以讓心情比較舒緩喔!

【我們的觀點】

順著剛剛說的,我們自從做了心理學系列以來,就發現,其實每個人都很需要有被理解的感覺、知道這個世界上也有人跟自己在經歷一樣的困惑或煩惱,似乎光是這樣,就能得到很大的安慰;所以即使偶爾,我們會懷疑自己好像只能寫出很基本的科普內容,卻還是會一直盡量定期來跟大家聊聊這些不同的心理疾病。

那另外,不論是在留言區、還是頻道會員專屬的議題許願池裡,我們常常收到許多心理學系列的主題建議,在這邊想跟大家說,雖然我們很少一對一回覆,但我們都有看到、也有記下來喔~雖然做得比較慢,但在專業程度跟時間許可的狀況下,之後都會慢慢把那些議題做成影片的!

那麼,相信有很多點進這集的觀眾,除了求理解之外,也是想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焦慮症?這邊我們提供兩種方法,可以先快速簡單地自我檢測一下。

-
第一種是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裡的標準:

・6個月內感覺自己焦慮的天數比不焦慮的時候還多
・覺得自己沒辦法靠任何方式舒緩、控制焦慮情緒
・至少符合三個上面說到的身體或心理症狀
・焦慮的情緒讓你無法進行日常生活、影響工作或學業表現
・你的焦慮不是因為吃藥而出現的反應
・沒有其他類似恐慌症、社交恐懼症等心理疾病

-
第二種是「廣泛性焦慮量表」(GAD-7),看看在兩週內,自己多常有以下這些感覺?
完全沒有0、不到一半天數1、超過一半天數2、幾乎每天3

1. 覺得緊張、焦慮、心情不定
2. 覺得無法停止或控制焦慮
3. 對很多不同的事感到擔憂
4. 難以放鬆
5. 焦躁不安到難以安靜坐著
6. 容易心煩或易怒
7. 感到害怕,就像發生可怕的事情

如果有5-9分,可以先持續觀察自己的狀況;10-14分可能就需要進一步的專業評估;有15-21分的話就會建議進行治療。
-

不過還是要注意,這兩個量表都只是讓人簡單參考而已,想要正式準確的診斷,應該還是要找專業醫生評估喔!

最後,再提醒一下:今天我們說到的面對焦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先選擇一個容易做到的,持續做一陣子就好,不要一下嘗試太多、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以免這些事反而成為你另一個焦慮來源喔!

-

那麼,今天的提問就來問問大家,當你感到緊張、焦慮的時候,怎麼樣的方式最有助於你舒緩下來呢?
A. 自己靜一靜,例如冥想或者寫日記
B. 找人分享情緒,例如和家人朋友聊天
C. 轉移注意力,例如去運動、做手工藝或煮飯
D. 其它,在底下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方法吧!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焦慮症是什麼?」
此外,也可以點擊這個地方,看看「喜歡看療癒影片,就是強迫症嗎?」以及更多的《 七七心理學 》系列!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掰比!


-

【補充資訊】

嗨,我是本集企劃歡歡 ?
這邊補充一些因為篇幅被刪減的內容:
 
就像底下有些觀眾留言所說,焦慮症很容易跟其他的心理病症一起出現,導致事情更難控制:例如恐慌症、憂鬱症、強迫症、社交恐懼或者各種恐懼症、以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憂鬱症是焦慮症患者最常見的合併症狀。因為焦慮與憂鬱的情緒,都會讓人覺得自己「沒辦法做什麼」,但「什麼都做不了」,又容易使人自我價值低落,慢慢地就會陷入一個負面循環當中。
 
另外像是強迫症患者,他們對某些事情會有不合理的焦慮與恐懼,擔心自己如果不做點什麼,就會出現非常嚴重的後果,所以會利用各種強迫式的儀式行為來確保自己的安全。例如因為非常非常害怕「生病」,所以規定自己每次洗手都要洗十次;而且相信如果沒有洗到十次,病菌就會感染到自己身上。
 
又或者像是恐慌症,恐慌症會讓人沒有任何理由地、突然感覺到很強烈的恐懼從身體裡冒出來,發作的當下,會讓人心跳加速、動彈不得,冒冷汗、反胃、暈眩⋯⋯甚至覺得自己好像就快要死掉了一樣。這種感覺只要經歷過一次,基本上就一定會讓人在之後的日子裡反覆出現焦慮的情緒,開始擔心下一次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再發生一樣的事。
 
在撰寫腳本的過程中,看了一些故事與經驗分享,覺得要從這些情緒中走出來真的很不容易,有時候甚至不是「理智」幫得上忙的。
也許體會過「失眠」的觀眾可以理解一種特別的心情,那就是不論一開始是為了什麼原因失眠,到了最後都會變成「為了擔心失眠而失眠」;焦慮有時候其實也是一樣的概念。
 
這一集的治療方法其實相信身處在焦慮當中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也許也嘗試過,有沒有效果則是因人而異。
事實上,一方面我了解心理疾病的治療並不只是影片中說的如此簡易,大部份時候難就難在心裡跟大腦會有很多衝突與掙扎;但另一方面一集的影片中能說的實在不多,所以便小小寄望透過最後的提問,期待大家能互相分享彼此經驗,相信在這個留言區的每一篇留言,某一天都會是一個在網路上尋求共鳴與解方的人的小小靈藥。



-
【 認識焦慮 with Nicky Case 】
⚠️? 網頁小遊戲|與焦慮一起冒險(Adventure with Anxiety)https://bit.ly/3bFnfJa
⚠️? 心得資源|心理健康小秘訣 feat. 焦慮狼狼:https://bit.ly/3by0pDq


【 本集參考資料 】
→ 維基百科|廣泛性焦慮症:https://bit.ly/3bvmYIK
→ 維基百科|焦慮症:https://bit.ly/2zdhi83
→ 康健|罹患「廣泛性焦慮症」卻不自知!出現這些症狀可能是警訊:https://bit.ly/3apPdr3
→ MedPartner|焦慮症的症狀有哪些?如何預防與治療?醫師圖文完整說明:https://bit.ly/2RZGDsJ
→ PTT|[閒聊] 救救焦慮症患者,什麼事情做了療癒又放鬆:https://bit.ly/3atA7AI
→ Osmosis|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 - causes, symptoms & treatment:https://bit.ly/2RYjqqM
→ 廣泛性焦慮症 -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https://bit.ly/3cDVJvO
→ ALLY|我回來了(談焦慮症+服食血清素的最新經驗):https://bit.ly/3bsqrI5
→ Rethinking anxiety: Learning to face fear | Dawn Huebner | TEDxAmoskeagMillyardWomen:https://bit.ly/2XWufNS
→ Dawn Huebner on Rethinking Anxiety: Learning to Face Fear (Transcript):https://bit.ly/2Klc4tg


【 延伸閱讀 】
→ A Brief Measure for Assessing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The GAD-7:https://bit.ly/3avUI7A
→ ADAA|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https://bit.ly/2XQJU1k
→ TED|Anxiety: Hibernate, Adapt, or Migrate: Summer Beretsky at TEDxWilliamsport:https://bit.ly/2XTt7dR
→ MedPartner|恐慌症的症狀有哪些?如何預防與治療?醫師圖文完整解說:https://bit.ly/3cyxoHG
→ Andrea Petersen《抓狂邊緣——焦慮症患者的人生自白》:https://bit.ly/3cB2rCS
→ udn|一位焦慮症記者的人生自白「焦慮讓我的生命更豐富」:https://bit.ly/3eFavEs
→ CrashCourse|OCD and Anxiety Disorders: Crash Course Psychology #29:https://bit.ly/2XV1ykA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敦睦艦隊#磐石艦 爆群聚感染,問題出在哪?「事件6大疑點」和「國軍4大缺失」一次看!| 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