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19.07.19

人造肉即將取代動物肉?以後吃肉都不用殺動物了?《 大自然ㄉ逆襲 》EP 003| 志祺七七

各節重點:
00:31 人造肉是什麼?
01:05 動物性人造肉的前世今生
02:10 為什麼要發展動物性人造肉?
02:58 對環境影響的比較
04:26 人造肉的食安狀況
05:04 不同肉源的觀感比較
05:59 我們的觀點
06:46 提問
06:58 掰比~別忘了訂閱!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今天就讓圖文不符用7分鐘的時間,來和大家聊聊「人造肉到底是什麼」吧!

-

不知道觀眾有沒有人愛吃漢堡?前陣子美國「漢堡王」推出了以「人造肉」打造的「不可能華堡」,聽說連漢堡王的全球執行長費南多,都吃不出來「不可能華堡」跟原本「華堡」的肉餡差異。

到底這個「人造肉」到底是什麼?它跟「素肉」有什麼差異呢?


-

【人造肉是什麼?】

其實人造肉有兩種,一種是植物加工而成的的,像是大豆、豌豆以及其他植物纖維,加以調味做成的。剛剛提到的「不可能華堡」,也是植物性人造肉。而另一種人造肉是動物性的,通常是從動物幹細胞培養,讓肌肉細胞在培養皿中「長大」變成肌肉組織,最後再加工成肉塊。

但為什麼我們一般的肉吃得好好的,幹嘛還要從「培養皿」做出肉呢?難道會比較好吃嗎?
進入問題前,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動物性人造肉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動物性人造肉的前世今生】

這個構想,最早是由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提出。他在1932年出版的〈思想與冒險〉提及,「再50年後,也許我們可以利用適當的生長液去培養雞胸肉和雞翅膀,就可以避免蓄養了一整隻雞,卻只用掉雞胸和雞翅,太荒謬了。」邱吉爾的野望,在大約一甲子後,還真的實現了。90年代,美國的太空總署打算開發新的食物來源,讓太空人的飲食可以更多樣化,最後真的成功培養出一片魚肉出來。

接著2013年,世界第一個動物性的人造漢堡肉,在倫敦第一次公開亮相。這片漢堡肉,是由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生理系主任波斯特,花費了大約25萬歐元,將肌肉細胞培養並加工成一塊漢堡肉。當時發表會上食物趨勢研究員哈尼(Hanni Rützler)形容人造肉:「肉質比預期中來的硬,而且明顯缺少脂肪和肉汁」。

看起來,動物性人造肉的口感,要做到跟畜牧肉品ㄧ樣還有段距離。
那明明有「一般肉」可以吃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從「培養皿」做出人造肉呢?


-

【為什麼要發展動物性人造肉?】

除了像是邱吉爾說的,我們可以只生產自己想吃的部位,避免浪費以外發展動物性人造肉,也可能有助於解決未來「肉品供應不足」的問題。怎麼說呢?目前全球70%的土地已經被開發,畜牧動物的放牧面積也已經逼近極限,如果用同樣的方式繼續發展下去,那在人口持續增加的狀況下,未來恐怕沒有足夠的可耕地,來生產這些經濟動物的糧食。因此,人造肉的發展,或許能解決未來肉品不足的危機。

話雖如此,如果有一般肉品可以吃,消費者真的還會想吃從培養皿長出來的肉嗎?接著我們會從「環境影響」「食安」,以及「消費者觀感」這三個層面,來比較一下動物性人造肉和傳統畜牧肉品,到底有哪些差異,大家也可以從中評估一下自己要不要嘗試喔~


-

【對環境影響的比較】

目前,畜牧業差不多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8%~18%,也不少人認為這是造成全球暖化和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也指出,畜牧業每生產0.45公斤的肉,需要消耗6813公升的水;同時,這些水隨著清理過程排放到河川中,可能對河川造成汙染,並且侵蝕土壤,對環境造成不小的壓力。相較之下,動物性人造肉從一頭牛取得幹細胞,經過培養加工後,就可以產生1.75億個漢堡。相對畜牧業,人造肉不只耗費的水較少、污染也更少,而且沒有動物會死亡,有些人認為是更好的選擇。

但這個說法也有人不認同。英國牛津大學馬丁學院的研究指出,相比人造肉,傳統畜牧肉品在飼養過程中產生的甲烷,在短時間內會有較強的溫室效應;但如果把時間拉長來看,甲烷大約12年左右可以從大氣層消失,而動物性人造肉產生的二氧化碳,卻可以在大氣層留存數百年到數千年,對溫室效應影響更大。

另一方面,有人也認為,傳統畜牧業的污染問題已經在逐步減少,比方說透過三段式廢水處理,就可以有效淨化污水,減少對土壤和河川的危害;而且暖化問題或許跟石化燃料的使用有更多的關聯,不一定要從畜牧業著手改變。

好,環境的部分是這樣,那在食用安全性方面,人造肉會是更好的選擇嗎?


-

【人造肉的食安狀況】

畜牧業生產的肉品,因為需要屠宰運送的過程,所以容易產生微生物污染。也根據不同的飼養方式,可能有大腸桿菌和抗生素過高的問題。相比之下,有人就認為,在培養皿長出來的肉,會比較乾淨。

但這邊也有人不認同。他們認為,動物性人造肉缺乏動物的免疫系統,所以在培養過程中可能還是需要抗生素來抵抗細菌,不一定比傳統畜牧肉品來得更乾淨。而畜牧肉品,只要做好屠宰的衛生管理和運送過程的冷鏈管理,依然是安全的肉品來源。

那最後,來看看其他人對這兩種「肉」的觀感差異。


-

【不同肉源的觀感比較】

有人心理上,很難接受動物性人造肉是「肉」,主要原因在於他們想像吃肉這件事,是跟動物連結在一起的。畜牧業產出的肉品,因為是從動物身上取得,比起培養皿的人造肉,是更為天然的肉品選擇。而人造肉,是從實驗室的培養皿中產生,有些人認為這樣是很不自然的,而「不自然」的東西多半是「不好」的。

但也有人認為,就畜牧肉品的飼養過程來看,這些動物時常被限制活動範圍、進食時間,其實是不人道的;同時在屠宰過程中,動物也可能遭受痛苦。相較之下,有些人認為在培養皿中生成的動物性人造肉,它只是一群肌肉組織,其實更適合食用,也更能維護動物的福祉。

人造肉是一個很新的議題,也還在產業化的初期,很多研究也都還沒定論。
所以能掌握的事實也比較少,那趁這機會,也來聊聊我自己的看法吧~

【我們的觀點】

就我的看法會覺得,當人類不屠殺動物就能透過科技獲得肉類營養,這可能也改變了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畢竟,不管是培養皿的人造肉、工廠蔬菜,當我們吃的東西越來越「實驗室化」,未來說不定會更難把這些食材跟他們原本的樣子連結。那這樣就可能會失去一些認識不同物種的機會,就有點是我們現在吃過牛肉卻沒看過牛的進階版。比方説,為了更接近「真肉」口感,我們可能連「筋」「皮」「脂肪」「骨頭」也一起培養,可能會培養出像牛又不像牛的東西。那為了免除一些疑慮,我們一定不會稱之為牛。

換句話說,或許將來「牛肉」跟「牛」,會變成兩種概念上完全不同的東西。那類似像這樣的狀況,其實還是蠻超出我的想像的啦。

-

好~那最後也來問問大家,如果是你的話,敢吃培養皿中長出來的人造肉嗎?
A:敢吃,成分跟一般的肉差不多啊。
B:不敢吃,我覺得天然的東西還是比較好。
C:其他,留言跟我們分享。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人造肉跟一般肉的差異」!
此外可以點這邊,看更多七七晚間新聞;也別忘了按這裡,訂閱我們的頻道!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掰比!



-

【 本集參考資料 】
→ 英國研發人造肉 細胞變火腿科幻如何成現實:https://bbc.in/2SgZm1X
→ 「人造肉」的未來?美國前FDA副局長:掌握在消費者手中!:https://bit.ly/2GgycDt
→ 【新奇發明】實驗室限定--人造肉:https://bit.ly/2LU1Ody
→ 人造肉拯救世界?:https://bit.ly/2XS6liM
→ 《荷蘭系列報導》能源消耗走向剩食再利用 畜牧生產的循環契機:https://bit.ly/2GgeYhc
→ 吃肉成環境殺手,研究:牲畜飼養污染相當汽車廢氣:https://bit.ly/2xMGHS3
→ 全球暖化的隱形元凶!畜牧業不能說的祕密:https://bit.ly/2GdXORE
→ 2040年,我們吃的肉有60%不會是屠宰肉!:https://bit.ly/2YUnEBt
→ 未來食品:培養皿上的蛋白質-人造肉:https://bit.ly/2JIc6KX
→ 研究:培養肉造成的溫室效應可能比傳統牛肉還嚴重:https://bit.ly/2JAMzVt
→ 發明如何形塑未來(下):https://bit.ly/30A1cxG
→ 友善環境與畜產經營:https://bit.ly/2Sge2OS
→ 實驗室「人造肉」崛起:https://bit.ly/2xUZcDP
→ 「人造肉」掀飲食革命!口感同真肉?怎製作?- 李四端的雲端世界:https://bit.ly/32qdSci
→ 英國實驗人造肉 細胞變火腿科幻如何成現實:https://bbc.in/2XPRUkw
→ 人造肉技術的現況與反思:https://bit.ly/2O6ZQJk
→ 論人與動物:應如何思考對待動物的標準?:https://bit.ly/30tDOls
→ 人造肉大辩论:死物,活物,还是从未出生的“生命体” ?:https://bit.ly/2XPuoPD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職業倦怠」也是一種病?帶你認識台灣法律中的「心理過勞」!《 從?反觀? 》EP 009|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