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19.02.25

罵別人「你很意識形態!」其實就是一種意識形態?到底意識形態是什麼?《生難字彙大辭海 》EP 009| 志祺七七

各節重點:
00:35 【意識形態是什麼?】
01:48 【政治學上的意識形態,是怎麼定義的?】
02:29 【那麼,有哪些東西屬於意識形態呢?】
05:10 【我們的觀點】
06:29 提問與結尾
06:54 掰比~別忘了訂閱!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今天就讓圖文不符用7分鐘的時間,來和大家聊聊「意識形態」吧!

-

歡迎回到《 生難字彙大辭海 》!神秘名詞大解析,獻給有聽沒有懂的你!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有些政治人物會罵別人「你不要這麼意識形態嘛!」,或是「拼經濟都來不及了,不要搞意識形態啦!」。到底他們在說的意識形態是什麼?為什麼會用來罵人?

如果你也好奇的話,就來一起聊聊「意識形態」這個話題吧。


-

【意識形態是什麼?】

18世紀末法國的啟蒙思想家特拉西在《意識形態基礎》這本書中指出,一群彼此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大量累積後,會形成某種「觀念」,它包含了人們對事物的主觀、客觀認知。

比方說當人們在討論「民主」這個政體有哪些含義的時候,可能就會從西元前的希臘時代,也就是民主這個詞第一次出現的社會背景,去追溯他的意義演變、如何被使用,最後給出一個定義作為參考,人們就可以藉此判斷哪些國家是民主,哪些國家並不民主。而通過研究「民主」這個概念的起源、演變和本質等等,最終得到一個定義跟判斷方式,這就是一種「意識形態」。

但是到了十九世紀,這個詞卻被拿破崙批評為「不切實際」。他認為意識形態的研究,把政治、立法建立在種種玄妙的抽象思考上面,而不是基於現實的和歷史的教訓,甚至還批評研究意識形態的學者根本就是一群「空論家」;接著,意識型態又經過了馬克思主義和其他領域學說加以解釋後,如今在政治學、社會學、哲學中,對於「意識形態」這個詞也都有特定的定義,也就形成了龐大的知識體系。

而我們在這集的討論,主要會聚焦在「政治學」上的意識形態。

他認為意識形態的研究,把政治、立法建立在種種玄妙的形而上學上面,而不是基於現實的和歷史的教訓,甚至還批評研究意識形態的學者根本就是一群「空論家」;接著,意識型態又經過了馬克思主義和其他領域學說加以解釋後,如今在政治學、社會學、哲學中,對於「意識形態」這個詞也都有特定的定義,也就形成了龐大的知識體系。

而我們在這集的討論,主要會聚焦在「政治學」上的意識形態。

【政治學上的意識形態,是怎麼定義的?】

《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這本書指出:『信仰或觀念系統要形成意識形態,必須要滿足一個特定的前提,也就是讓人們可以用它來為某種政治制度辯護,藉此為實現某種「社會秩序」提供「根據」和「方法」。』

用白話來翻譯的話,意識形態指的就是「實現政治制度背後的一套理論根據」,對社會「目前是」怎麼樣、「應該變成」什麼模樣,以及「該怎麼變成」那樣提出看法,藉此成為政治合法性的依據,並且賦予人們的行動相對應的「意義」。

還是有點抽象對吧,接著,讓我們再用兩個例子來說明意識形態到底是什麼。


-

【那麼,有哪些東西屬於意識形態呢?】

意識形態其實相當普遍。比方説我們常說的「注重環保」,其實就是一種意識形態。注重環保意思是我們應該要保護環境免於污染或其他危害,並推進生態環境健康。而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不論在政府或是民間也都有各自的手段和相應的政策。

比方說「減塑」啦、「資源回收」啦、「汽機車排放檢測」等等;而這樣的思維模式也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像是看到有人喝完飲料的寶特瓶直接丟一般垃圾,或是日拋隱形眼鏡用完直接丟馬桶,可能就會被人說這個舉動是「不環保」的。這就代表,他們背後有一套以「環保」為基礎的價值判斷準則和行為依據。

而另一個同樣常見的意識形態,就是「民族認同」。

民族在英國學者班乃迪克・安德森的定義下,民族是一種想像的政治共同體,並且被想像為本質上是有限的,換句話說民族是有邊界存在的,同時呢,民族也是享有主權的共同體。比方說美國和墨西哥雖然相鄰,但這兩國的民眾並不會把彼此當作同一個民族,美國政府也不會跨過國界,去行使墨西哥政府的主權。又好比中國跟台灣嗯你知道的就是...

而「民族認同」指的是,將自己視為某個「政治共同體」的一份子,並且認為自己和所屬的群體有共同的特性和利益,甚至共同的「命運」。

在這樣的思考框架下,也會產生與民族認同這個意識形態相關的政策跟制度,比如說:制定官方語言啦、推行母語政策啦,甚至是為了紀念那個國家歷史上的重要戰役,而蓋一個無名戰士紀念碑。這些舉動背後其實都是因為「民族認同」這個意識形態。

這些東西,也會反過來影響對「其他民族」的想像。比方說「我們台灣人」、「我們日本人」出現的時候,基本上在腦中的想像就不太一樣。"從政治學的角度來說,上述這些意識形態,透過政策推行、建構成「制度」後,就逐漸跟群眾產生關聯,也構建了「社會秩序」和議題討論的「依據」。也就是,藉由「意識形態」的「事情應該怎麼樣」,我們也會逐漸變成「應該要變成的那個樣子」。

但意識形態這個詞,本身也是一體兩面。就以優點來說,意識形態這個詞可以清楚的點出,我們在討論的是我們對「某一件事情的價值觀」,並且藉由討論這些抽象的東西,也能幫助社會凝聚共識。然而,它也有些缺點。這個詞在西方的使用初期,也歷經了數次的內容轉變,不同領域學說的解釋也有差異。也就是說,一般人很難聽懂到底「意識形態」到底代表什麼,因為他太複雜了。

那麼,有些人會提出「拒絕意識形態,避免製造對立」,或是評論「這是沒有意識形態、中立客觀的評價」等等,
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們的觀點】

就我們的看法會覺得,意識形態的衝突對立本來就存在。意識形態只是對狀況的描述,不是他的起因。之所以會有衝突與對立,是因為群眾之間的價值觀、想法是有所差異的。但是,衝突本身並不一定是負面的啊,他也可能是不同意識形態之間對話的契機。除非我們彼此完全都不溝通,或者離群索居,那就可以避免「衝突」的產生。但這其實不太可能。

而對於避免意識形態,才能中立客觀的這個部分。我們覺得這個想法可能也是有問題的。當我們去評論某主張是中立客觀時,這其實就是以某種意識形態,在做價值判斷了。只是這個意識形態可能剛好是社會上多數人的共識,所以會比較被認同。所以,回到開場提到的那句話:「拼經濟都來不及了,不要搞意識形態啦」。這樣子的一個表述,本身其實隱含的是「經濟成長優先」的思維,而這本身就是一種意識形態了。

也因此,當出現不同意見而產生衝突時,或許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該怎麼釐清彼此之間討論的事情,背後到底隱含哪些「意識形態」,試著從彼此都認同的價值中,找到對話基礎。所以對我們來說,能獲得越多支持的話,不是「沒有意識型態」的話,而是「可以包容許多不同意識形態」的話喔!

-

好啦,那最後也來問問大家,你覺得有些人常在喊的「愛台灣啦」這句話,本身是不是一種意識形態呢?
A:是啊,這已經有某種價值判斷了吧
B:不是,應該是過度解讀了
C:其他,留言告訴我們~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你不要搞意識形態」其實就是一種意識形態!
此外可以點這邊,看看另一個相關的生難字彙「政治正確」;當然也別忘了按這裡,訂閱我們的頻道!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掰比!



-
【 本集參考資料 】

→ 政治意識型態:台灣人左傾與反商?(上):https://bit.ly/2HlD6lE
→ 「意識形態」是髒話嗎?談韓國瑜與台灣常見的誤解:https://bit.ly/2Edg9ML
→ 意識形態(Ideology) :https://bit.ly/2GZcmpf
→ 什麼是意識形態?:https://bit.ly/2TaC3d5
→ 認同的重量:《想像的共同體》導讀:https://bit.ly/2SkL0vX
→ 麵包與愛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https://bit.ly/2Sljaj7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居然有人因為「被出生」而控告父母?生小孩真的錯了嗎?| 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