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前導
01:03 求職焦慮是什麼心情?
02:42 找工作到底難不難?
04:39 可以做什麼來緩解焦慮?
07:38 我們的觀點1:沒有方向怎麼辦?
08:46 我們的觀點2:找工作也是在找肯定
10:04 提問
10:22 結尾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螢幕前的你,是今年剛畢業的職場新鮮人嗎?
你,找到工作了嗎?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受到疫情的影響,今年很多公司的職缺都比以前更少。在政府每個月公佈的「全台灣失業率」統計中,發現 6,7月明明是畢業季,但失業率卻比5月的時候還要低;代表有很多本來應該開始工作的畢業生,因為擔心找不到工作的關係,反而決定先留在學校繼續讀書,或者延後求職。
而那些決定出來找工作的新鮮人,則是比以前更容易感受到「求職焦慮」:因為擔心找不到工作而充滿壓力,情緒低落、疲勞、失眠,或者變得對「未來、工作」這些話題非常敏感、心情容易起伏不定、自我價值感下降、甚至出現接近憂鬱的情形。
你是正處在這種焦慮中的人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求職焦慮」的心情,以及有哪些方法可以面對它吧!
-
【求職焦慮是什麼心情?】
所謂的「求職期」,指的就是「以找到工作為目標,但卻還沒找到工作」的時期;這段時間裡,求職者可能是一直在尋找方向、也可能是一直投履歷面試卻四處碰壁。這個「一直不成功」的過程,容易讓大家對自己產生一連串的懷疑,例如:我的能力是不是不夠好?我要不要試著換個領域找工作?但換個領域找工作,我的專業比得過別人嗎?接著又會開始想:我要去重新學一些東西再來找工作嗎?但萬一學完之後覺得浪費時間浪費錢怎麼辦?我的同學都已經在工作賺錢了,只有我還在繼續花錢,這樣好嗎?在工作機會很少的時候,也會掙扎:我究竟要堅持找到喜歡的工作、還是只要有就去做呢?堅持的話工作不知道會找到什麼時候,但將就的話又怕以後後悔⋯⋯。
這一連串的懷疑聽下來,我們可以發現:「求職期」表面上看起來只是要「找份工作」,但實際上,大家真正要做的,是決定自己「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人生方向」。而這個決定之所以會那麼難,有部分或許是因為在出社會求職之前,每個人幾乎都是照著很單純的路徑在過日子,只要一路讀書、往上升學;但剛剛講到的那些選擇,因為我們沒有經驗,所以就會覺得做這些決定,背後似乎包含了許多不明確的風險、跟很長時間的代價。
這個「不論哪一條路都難以抉擇的狀況」,就形成了所謂的「求職焦慮」。雖然,理論上來說,這個關係到「人生方向」的求職焦慮,只要「一找到工作就會自動消失」,但問題是,事情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找工作到底難不難?】
首先,我們可以先來「客觀地」看看,工作究竟難不難找?以求職時間來看,主計總處在今年5月的時候,表示因為疫情的影響,畢業生平均要找到一份工作要花6個月;但即使沒有疫情影響,根據勞動部 2019 年出的一份統計,過去五年來,每個畢業生平均還是得花 2.66 個月,才能找到工作。時間會這麼長,有幾個可能的原因:
一是以就業市場來看,目前台灣「大學畢業生」的總數,其實大於所有給大學畢業生的職缺;而某些科系,例如藝術設計相關產業的每年畢業生數量,更是遠大於台灣目前的市場需求。
此外,「學用落差」也是台灣社會很常見的問題之一。比如教育部長最近就表示,全國有將近3成的學生後悔自己當初選擇的科系,導致擁有的能力跟想做的工作搭配不起來;又比如有些科系的教育目的,是為了培養特定領域的高階知識學者,而不完全是為了「塑造」企業所需的人才,所以學生在畢業後,就比較難把自己的「專業」跟特定工作對應在一起。
當然,面對這類結構性的問題,政府這幾年也有從各種方面去嘗試改善,例如規劃產學合作、企業配合學校提供實習機會,或者根據市場要求停止增設科系⋯⋯等等。
今年因為疫情影響,政府也加碼推動「青年就業旗艦計畫」,鼓勵企業利用政府給的補助「先僱後訓」,希望可以降低畢業生們初次求職的門檻;而他們也把有參與這項計畫的企業,整理在勞動力發展署的網站中,讓求職者可以查詢哪些企業對新鮮人比較友善。但不論如何,這些結構性的問題,大多都不是求職者本身能夠解決或改變的,所以從客觀結果來看,我們應該都可以說,畢業生要找到一份工作,真的沒有那麼容易。
那麼,話說回來,在找到工作之前,我們又可以怎麼做來緩解這些求職焦慮呢?
-
【可以做什麼來緩解焦慮?】
首先,有一點值得安慰的是,有研究發現,「求職焦慮」是不分國籍、不分性別、大部分人都會經歷的一個過程;也就是說,如果你現在正在面臨這種焦慮,別擔心,你並沒有比較糟糕或比較不好、你其實只是遇到了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困難而已。有了這層認知之後,我們覺得,大家至少可以先放下「跟別人比較」的情緒,不要給自己施加額外壓力,這樣會有助於我們專心面對問題。接著,你可以嘗試「做點什麼」,用付諸行動,來消減「乾著急」的壓力跟焦慮。例如你可以找一些已經在工作的學長姐或朋友們聊天,請他們分享自己當初的求職經驗;或者,你可以趁零碎的時間多留意生活中各式各樣的工作,拓展自己對「上班」這件事的想像。
而根據許多人的分享,我們發現,在可以做的事情裡面,最有機會讓人減緩焦慮的,其實是「去學一些東西」,這個方式尤其在待業期已經有段時間的時候,特別有用。而所謂的「學習」可以是去接觸有興趣的新事物,也可以是加強自己原本的專業能力,因為不論如何,學習的充實感,不僅能轉移你焦慮的注意力,讓你感受到自己正在進步;而且實際上,你可能可以運用在職場上的能力,也真的增加了。
如果你一次不想花太多時間,可以考慮在網路上看看文章、或者參加一些一次性的講座活動;如果你想要自由一點,可以利用線上課程平台找一些想上的課,既可以系統性的學習,又不用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那如果你有經濟上的考量,政府其實也有學習補助可以使用。
像是勞動力發展署有個「產業新尖兵計畫」,就是補助15-29 歲的待業中青年每人最高10萬元,去報名各種與未來產業趨勢相關的訓練課程。領域包含了「數位資訊」、「電子電機」、「工業機械」、「綠能科技」還有「國際行銷」;實際上就會有像是「AI資料科學專業人才養成班」、「響應式網頁設計班」、「品牌經營管理與創新課程」、「離岸風電國際銲接技術人才培訓」⋯⋯等等這類非常實際可以應用的授課內容可以選擇。
那對這部分有興趣的觀眾,只要上台灣就業通的網站登錄會員、完成「我喜歡做的事」興趣測驗,接著在計畫網頁中找尋有興趣的課程,報名審核通過,就可以開始上課了!相關的連結我們會放在資訊欄,推薦有需要的人可以去瞭解看看。
另外,畢竟求職期很難永遠持續下去,所以預備一個現階段「最低可以接受」的工作選項,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可以釐清自己現在需要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什麼?例如主要是因為經濟壓力、還是想要累積特定經驗、還是其他?然後也想想自己在工作上最重視、以及最想避免東西,把這些綜合起來,找出一個目前來說你有把握能獲得、而且你也願意接受的工作。
幫自己找一條後路,不僅是考量到現實,讓自己在最後關頭有地方可以去;它其實也有助於減輕求職期間的焦慮,讓你在找工作的過程中,更勇於嘗試一些挑戰與可能性。
【我們的觀點1:沒有方向怎麼辦?】
最後,我們想談一些比學習、找備案再更前期、但可能也更抽象的事。應該有很多人在求職期間,最焦慮的其實是「連未來方向都不確定」。如果你還不確定自己的求職方向,那麼,回頭從過去的經驗中,一層一層釐清自己「喜歡」和「不喜歡」做的事,可能會是一個相對簡單的開始。比如先撇除「能力」與「專業知識」不說,你覺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有哪些?做哪些事會讓你特別有成就感?例如我喜歡組模型、組模型會讓我有成就感,那我就可以延伸想想,我是因為喜歡一個人獨自做事的感覺?還是喜歡做完一件事之後被別人稱讚?還是因為我喜歡創造屬於自己的東西?
找尋這些答案,雖然很難讓我們直接判斷出「自己可以做什麼工作」,但卻可以讓我們從不同面向發現自己的「工作習慣與偏好」,了解自己適合的「工作樣態」與「職場環境」。有很多乍看之下完全不同的工作,實際上都是運用類似的邏輯在處理事情,了解這些之後再去看看各種職缺,將會有助於我們判斷自己要不要嘗試。
-
【我們的觀點2:找工作也是在找肯定】
話說回來,當我們在找工作的時候,或許真正在找的,是自己在社會上的定位。還在當學生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念哪所學校」、「讀什麼科系」來獲得一個定位,也能讓別人清楚知道「自己在幹嘛」;但失去學生身份之後,我們的定位也跟著消失了;這段期間,我們既不是在讀書、也沒有在工作,沒辦法解釋自己現在在做什麼、也不知道以後要往哪裡去;而社會大眾卻習慣把這種空白狀態,定義成「無所事事」、「遊手好閒」。
所以,為了重新擁有一個身份定位、也為了被社會認可,每個人在這段期間,就都會產生一種「必須趕快找到工作」的壓力,好去證明自己是有用、有價值的。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不論是只花一個禮拜就找到工作的人、還是找了六個月才找到工作的人,都會出現求職焦慮的情緒,因為焦慮最主要的源頭,其實是來自我們不知道「我是誰、我在哪」。
那麼,說到這裡,其實我們也可以得到一個有趣的結論,那就是解決焦慮不一定要靠找到工作,只要你知道自己接下來想做什麼就可以了。所以像剛剛講到的,實際「做點什麼」,在這個時期就真的是一件蠻重要的事,它既能讓我們轉移對焦慮的注意力、也能多獲得一些新的想法與新的可能性,讓我們更快找到自己的「下一步」喔!
-
那麼,今天的提問就來問問大家,你覺得求職期間,哪件事是你最大的焦慮來源?
A. 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足、找不到喜歡的工作
B. 根本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對方向感到迷惘
C. 有來自家庭的經濟與情緒壓力
D. 其它,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經驗吧!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如何面對「求職焦慮」;
此外,也可以點擊這個地方,看看「畢業即失業」是真的嗎?
以及「念文組就真的比較沒競爭力嗎?」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掰比!
-
【 本集參考資料 】
→:中央社|不找工作還是找不到? 4張圖表揭露疫情下青年求職困境:https://bit.ly/2H0fROs
→:聯合新聞|疫情衝擊 畢業生延後找工作:https://bit.ly/2GGgjSd
→:北市青年初求職者增44% 找工作平均要6個月:https://bit.ly/2FjfIoy
→:疫情衝擊就業 5月新鮮人找工作平均花6個月:https://bit.ly/2SK0Xy6
→:選大學志願近3成後悔 潘文忠:盼以新課綱落實適性教學:https://bit.ly/3jLJzFc
→:不能再多了 教部禁設藝術新系所:https://bit.ly/2FljFJr
→:大學不分系是培育天才,還是寵壞沒定性的小孩?:https://bit.ly/33Nd4kw
→:你也有畢業焦慮症嗎?用三個問題與內心溝通,找到最適合自己努力的方向:https://bit.ly/30V4kXN
→:我得了畢業焦慮症,我該怎辦?:https://bit.ly/3jTPrw4
→:調查:八成受訪者感到“畢業焦慮” 畢業生在煩惱什麼?:https://bit.ly/34Li9ZL
→:「畢業等於失業」?你如何度過畢業焦慮期?:https://bit.ly/36QwqqS
→:不要跟我談未來!該死的畢業焦慮:https://bit.ly/2GNw8X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