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18.07.30

道歉時說「我不是故意的」有什麼用?講了就不用負責嗎?| 志祺七七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Hiho ~ 大家好!我是志祺!今天就讓圖文不符用七分鐘的時間!
來看看「我不是故意的」這句話,到底為什麼會跟道歉扯上關係呢?


-

【我們先來假設一個情境】

讓我們想像這個情況:唐先生打破了唐太太在蝦殼網站買的蟠龍花瓶。唐太太很生氣,唐先生連忙說自己不是故意的。唐太太說:「不是故意的就不用負責嗎?花瓶破了就是破了啊!」

唐太太那句話雖然「很派」,但乍聽之下很有道理,花瓶破了就是破了,實際結果已經發生,所以,說「我不是故意的」沒有用,你還是要給我負全責。不過,是不是在所有情況底下,這種「實際結果論」都成立呢?我們可以只看實際結果,就判斷對方要不要替自己導致壞結果的行為負全責嗎?

讓我們按下暫停,先還原一下案發現場。

【第一種討論——支持「實際結果論」】

當時是這樣的,唐先生在家欣賞蟠龍花瓶,突然發生地震。唐先生伸手想保護花瓶,沒想到越震越凶,唐先生重心不穩往前撲倒,把花瓶摔個粉碎。

還原了案發現場以後,多數人不會認為唐先生應該替打破蟠龍花瓶負「全責」。有些人甚至會說:就算是唐先生的手推落了花瓶,可是真正推動唐先生去推花瓶的元兇是地震,所以就算有誰應該負責,也應該是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不關唐先生的事情啊!

嗯,確實是唐先生推倒了花瓶,導致花瓶破碎的實際結果。因此,如果持「實際結果論」,唐先生是要負全責的。如果你剛剛有唐先生不用負全責的想法,就表示「實際結果論」是有問題的。

等等,「實際結果論」的支持者會說:那是因為在這個例子中,出現了兩個肇事者,一個是板塊,一個是唐先生,他們要共同分擔這個責任,所以,你才會覺得唐先生不用負全責啊!這表示實際結果論是對的,只是肇事者不只一個。

好的,大家有跟上嗎?讓我們先記住這個階段的結論,再來看看第二個花瓶


-

【第二種討論——反對「實際結果論」】

唐先生又在蝦殼上買了第二個蟠龍花瓶回來後,繼續和唐太太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就在某一天,貨櫃車從窗外經過引發震動,這個震動其實根本沒大到會影響花瓶,但是心有餘悸的唐先生下意識伸手想扶住安置花瓶的書架。沒想到這個書架已經因為上次地震而鬆動,結果因為唐先生用力過猛整個支解,導致蟠龍花瓶再度跌落粉粹。

第二個例子裡,貨櫃車的經過並不會讓花瓶倒下,沒有人一起分擔責任,但是仍會有人覺得唐先生不用負全責。這幫助我們排除了分擔責任的因素。然而,第二個例子裡,唐先生確實也導致了花瓶摔碎的實際結果。如果我們不認為唐先生需要負全責,那麼,這代表「實際結果論」是有問題的。

但唐太太的支持者可能會進一步反駁:欸!不對哦,這是因為唐先生不是直接用手觸碰花瓶,而是觸碰書架,書架再間接導致花瓶破碎,所以你才覺得唐先生不用負全責。如果唐先生是直接用手捧花瓶,讓花瓶摔破,你就會覺得唐先生要負全責了。因此,實際結果論是對的!

好,大家還記得自己心中的想法嗎?那我們繼續看最後一個花瓶


-

【第三種討論——「希望結果論」】

唐先生買了第三個蟠龍花瓶以後,每天心神不寧,只怕再度打破花瓶。一個禮拜過後,唐先生心力交瘁,決定再也不管唐太太會不會氣噗噗了,他要自己打碎這個他媽的蟠龍花瓶。於是,唐先生用力扯壞花瓶底下的書架,第三個蟠龍花瓶宣告不治。

在後面兩個案例中,唐先生都是碰壞書架後,書架再間接導致花瓶破碎。然而,有些人會認為唐先生只需要為打破第三個花瓶的行為負全責。因此,對這些人而言,直接或間接導致實際結果發生,並不是判斷責任的關鍵。那麼,為什麼唐先生應該替第三個花瓶負全責呢?有人會說:因為第三個花瓶破碎,是唐先生「希望」發生的結果。

因此,在判斷一個人是否要替行為負全責時,我們必須看這個人究竟是否希望那個行為的結果發生。

換句話說,除了剛剛提到的「實際結果論」之外,我們有了一個新的釐清責任的方式,「希望結果論」。

「希望結果論」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唐先生在道歉時,會說「我不是故意的」,因為這是在表示唐先生並不希望蟠龍花瓶被打破。既然唐先生不是希望那個結果發生,那麼,唐先生不需要替這個結果負全責。這也是為什麼「我不是故意的」這個說法通常用來道歉。

-

好的,我們剛剛整理了三個討論之後會發現,「希望結果論」其實比較接近說出「 我不是故意的」這句話的人,內心的想法。如果你覺得「希望結果論」很直覺,不需要什麼討論。讓我們回想,在節目最開始,還沒經過細緻討論以前,我們好像會覺得唐太太的反駁很有道理。


-

【日常中經常持「實際結果論」】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經常持「實際結果論」,來責怪別人沒考上好大學、沒找到好工作、或沒有好好維繫夫妻關係。但這些都只是「實際結果」,而不是他們的「希望結果」。或許沒考上好大學,是因為兒子希望從家庭的爭吵中分心,只好躲進遊戲裡。或許經常夫妻爭吵,是因為爸媽希望在職場上多賺點錢,讓兒女衣食無虞,所以回家時才疲憊不堪,無法使用溫和的口氣說話,而引發誤會。

我們甚至偶爾會不小心採用「實際結果論」,開始檢討受害者。我們可能會檢討子女因為穿著暴露又夜歸才遭遇危險,而忽略他們展現身體與違反門禁,或許是希望讚美、關注、同儕認同,或者單純喜歡那件衣服。

如何避免發生壞結果,這點當然是可以討論的,只是在那之前,先理解對方為什麼作出這些行為,或許會改變你的想法,甚至讓討論更聚焦、更有幫助喔。

那麼,最後還是老樣子,來分享一下我們的觀點吧!

【我們的觀點】

當一個人在道歉的時候說出「我不是故意的啦 你不要生氣」,有些人會買帳,但有些人還是心裡會不太舒服。這個造成不太舒服的原因,很有可能就取決於聽的人是用希望結果論,還是實際結果論在理解「我不是故意的」這句話。

接受道歉的人,如果能夠理解對方是真心覺得發生這個壞結果很難過,也就是用「希望結果論」,來理解道歉的人同樣也不希望壞結果發生,那這樣心裡受傷的感覺也許就可以比較舒緩。

但你可能會發現,為什麼有些時候說出「我不是故意的」,對方還是會氣噗噗呢?這可能就要看前後文了。有些人說出「我不是故意的」,可能只是想表示他不是該為這個壞結果負責的人,但聽的人卻可能因此覺得自己的感受被忽略,就會把「我不是故意的」這句話解讀成推卸責任哦!

-

好的,對於道歉的時候說「我不是故意的」,你覺得到底有沒有用呢?
如果你有什麼想法或疑問,都歡迎在底下的留言寫下你的感想,也歡迎分享這支影片,邀請更多人參與討論喔!

我們將在每週七天,每天七點,用七分鐘的時間,跟大家聊聊各種有趣的生活議題!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下次再見囉!掰比!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守法只是因為害怕受懲罰嗎?為什麼我們要「守法」呢?| 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