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18.07.12

我們不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咦?跟你有差異的人,為什麼引起你的注意?|志祺七七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Hiho 大家好!我是志祺!今天就讓圖文不符用七分鐘的時間!
和大家一起來聊聊「當我們面對生活中跑出『正軌』外的事情時,那種神秘的心理狀態吧!


-

【最常見的「不一樣」就是種族歧視】

面對生活中的「不一樣」,而做出爭議的行為,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種族歧視。像是民族組成高度複雜的美國來說,種族歧視的現象在求學過程、職場上都處處可見,甚至嚴重一點還可能影響原本應該享有的權益。前陣子新聞就出現耶魯大學的黑人女學生,明明就住在宿舍內,結果只是在宿舍公共空間小睡一會,卻被其他學生當作非法入侵而報警,然而對於像這樣沒有經過查證就報警的狀況,對於報案人卻沒有任何的處置。

即便上述的狀況在美國恐怕每天都在發生,但是把種族歧視的言論,直接在公開場合高談闊論,基本上還是會被視為非常不妥、也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

【用非主流價值觀看世界,錯了嗎?】

在這邊我們可以看到上述的案例,直覺上的確可以被解釋為種族歧視,同時也是主流價值觀不能接受的。然而把非主流的價值觀當作是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真的是錯的嗎?如果這個人從小到大就是生長在這樣的價值觀,生活周遭也都是這樣的人,這樣的價值觀,是不是就是他的世界中的主流呢?

我們生活中其實也存在著各種看似奇怪,卻是某些人的從小到大的世界觀。舉例來說,美國俄亥俄州境內的Amish族群,長期離群索居只跟自己人來往,而且拒絕使用任何科技、電力設備、汽車,堅持用傳統的方式生活,因此被視為相當特殊的一群人。在我們看來沒有手機、筆電的生活,會產生各種的不便,難以體會為什麼要用這種艱難的方式生活,而這卻是Amish族群的日常生活。


-

【為什麼「不一樣」,會讓我們覺得怪怪的?】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先退一步想想,究竟為什麼像這樣的「不一樣」,會讓我們覺得怪怪的呢?我們之所以會覺得怪怪的,這其實隱含了我們心中有個難以明確言說的標準存在,這個標準定義了什麼是正常、什麼是主流,不符合的就是歸類在怪、就是不一樣,並且這個標準在社會中的多數群體被默默的強化。

我們如果先用以下關鍵字來看,那也許會找到一些線索。還記得小學老師總會說要「合群」,不要當害群之馬;要「團結」,一起爭取班上榮譽;甚至是爸爸媽媽的年代會說的,「棒打出頭鳥」、「樹大招風」。Hmmm, 是否覺得似曾相識呢?以上這些關鍵字背後,都指向了作為一個個體,必須符合社會期待的一些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只要出現不符合這種標準的人,在群體中立即變成一個超大靶心,想不被瞄準都非常難。而這在自然界中更是生物與生俱來的本能,防止自己在同類中被凸顯出來,增加敵人攻擊的機會。

生活中這群不一樣的少數群體,比起被冷漠對待,更怕的是被所謂的正常人的舉動傷害,這就像是小時候班上比較胖的同學有些時候會被惡意捉弄,嘲笑走路動作或是吃飯吃很多。更嚴重一點的,如果把這樣的不對等待遇制度化,像是 20-60 年代美國的種族隔離政策,造成的傷害會是經過好幾個世代也難以撫平的。


-

【心理學的觀點:內隱聯結】

然而,對於我們不理解、不符合主流價值的人,在現在的社會中仍然明顯存在不友善眼光,形成某種偏見,像是「胖不離呆」「街友好手好腳卻還乞討就是遊手好閒」,諸如此類的把所謂的不正常貼上標籤的行為,其實也是能被心理學所解釋。

舉個例子,美國曾經有個黑人教授,因為沒帶鑰匙結果被鎖在門外,正當他想要另找管道進家門時,卻碰到警察上門要逮捕他,理由是懷疑他可能要破門偷竊。儘管黑人教授不斷地表明這是自己家,而且他是個教授幹嘛要做這種事,可是警察還是不相信他,真的是宇宙大崩潰。

我們在這個事件中可以發現,僅管我們不斷的提醒自己要客觀看待每件事,大腦卻是很有個性的把某些事情相互連結起來互作解釋。像是剛剛的這個事件中,黑人就是被警察視為好壞壞的高危險犯罪份子,因此不論他怎麼解釋,警察都無法相信。而這樣的思考模式就是心理學所說的「內隱聯結」。

因為活在主流價值觀帶來的安全感,我們的大腦面對緊急且複雜的情況,必須要在短時間內做判斷時,在第一時間會選擇對自己的處境最好的方式,而非合理的方式,這就形成了潛意識裡的思考偏誤。在更極端一點的狀況,甚至是引發群體之間的仇視。

【社會學的觀點:社會衝突功能】

像這樣潛意識靠近主流的行為,極端一點的可能會造成內外群體的衝突,在社會學中的衝突功能論,同樣也可以詮釋這樣的現象。舉例來說軍中、校園發生的霸凌事件,常常是群體當中的少數特異的人與多數人產生衝突,多數人藉由霸凌、欺負少數的舉動,讓內部群體產生凝聚力、重新肯定群體身份,甚至會在內部群體有人想離開的時候,因為心裡有一種被對方背叛的感覺,而再度施加報復。

好的,說到這還先別對人性絕望。人類有趣的地方就是在這個複雜性啊!儘管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確立了人類會基於理性做出自利行為,然而在這之前,他其實還寫了<道德情操論>,書裡分析了在理性之外,道德情感如何驅使人們去做出犧牲自己利益的舉動。

換句話說,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的這些「不一樣」,潛藏在我們身上的直覺、本能、情感,會交互影響最後做出的舉動。當我們能篩掉會影響情緒的訊息,只留下真正需要的資訊,就比較有機會可以減少思考偏誤造成的偏見舉動囉!

-

最後,如果你喜歡這支影片,歡迎你分享出去,給更多人知道!
我們將在每週七天,每天七點,用七分鐘的時間,跟大家聊聊各種有趣的生活議題!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下次再見囉!掰比!



-
【 本集參考資料 】
→ 巷子口社會學 王宏仁主編 遠足文化發行 2014.12
→ 科學人雜誌 隱藏在內心的偏見:https://bit.ly/2KRR8g0
→ 偏見可能是好事?:https://bit.ly/2L9cLog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人醜性騷擾?我們評斷性騷擾是否存在雙重標準?| 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