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開頭
02:03 甜到發生火災?
03:41 糖曾是「尊貴」與「權力」的象徵
05:10 糖是如何傳入民間
06:24 台南小吃不只是加糖那麼簡單
07:33 當甜味變成一種城市行銷
09:03 我們的觀點
10:10 問題
10:33 結尾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台南,可以說是台灣的「美食重鎮」代表,但除了小吃非常受歡迎之外,它也時常被戲稱是「全糖城市」。很多人都說,台南人連血液裡面都「流著糖」,但台南的食物真的有比較甜嗎?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台南食物」吧!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台南人愛吃甜」一直是近幾年網路上,很常被討論的話題,而且就連不少台南人自己,也都津津樂道,會把它拿來當梗。
2020年,台南一中成立了他們的第一個學生政黨,叫作「一中全糖主義黨」,台南市長黃偉哲還贈送椪餅當作祝賀,在卡片裡面,還署名「全糖市長」。
前陣子很紅的《俗女養成記》,故事背景也是設定在台南,故事的女主角陳嘉玲就曾指名,要吃民族路上的「金得春捲」,而且「不要蝦子、要很多皇帝豆,跟很多糖粉」。後來,連店家都親自證實,真的是這樣點餐的!因為在台南,吃春捲跟點手搖飲料一樣,可以調整甜度。
網路上也有各種傳說,像是「拿根筷子繞台南一圈,就可以得到一枝棉花糖」。但台南小吃真的特別喜歡加糖、食物有真的比較甜嗎?
-
【甜到發生火災?】
從17世紀以來,台南就是糖業發展的重要據點。在《行走的台南史》這本書,就曾提到一個故事:1822年,台南東門外街,也就是現今的東門路二段一帶,曾經發生過一場神祕火災。根據記載,當時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民眾看地面熱得冒煙,往地上潑水想要降溫,怎知道水一接觸地面,突然就冒出火勢。
當時沒有人清楚起火的原因是什麼,連前往採訪的當地仕紳,也在《台灣采訪冊》的文章最後,留下一句「火何自來?」,滿滿的問號。
原來,當時採收完的甘蔗,會先在城外處理成「糖」,然後從從大東門,被送進府城裡面。而在這一次次的運送過程中,總會有各種不小心掉落的糖,經年累月下來,就鋪成的一條滿是糖粒的道路。
所以現在的推測是,當初起火背後的真兇,可能就是這些地上的糖!
地面的冒煙,可能就是本來就有什麼化學物質,不知為何灑在那邊,而且他們已經跟糖開始產生反應,正在悶燒,所以才會有白煙。而水倒下去、這些物質溶於水後,非常快速的接觸大量的糖,放出大量的熱,所以才真的燒了起來。
有點扯遠了,雖然推測火災怎麼燒起來非常有趣,但重點是!這一個意外的火災,居然整整蔓延了三天!
透過這件事,我們就可以想像當年糖業交易蓬勃的盛況。
順帶一提,當初把甘蔗初步加工的地方,叫做「糖廍」,而台南的許多舊地名,也因此都和糖廍有關,像是官田區以前叫作「南廍」、麻豆區叫作「寮子廍」等等。
【糖曾是「尊貴」與「權力」的象徵】
不過,就算台南是糖的生產地,也不代表料理中,就一定要加很多糖。對於把糖入菜這件事,最常見的說法是,加糖是一種貴氣的展現,當客人來訪的時候,主人會特別以糖入菜來招待,以表示自己的用心,以及對客人的重視。雖然現在的白砂糖,在超市裡一包台幣30元就買得到。但曾經,糖也是只有貴族名流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在十七世紀的英國,權貴們會在餐桌上,擺設各種用糖做成的雕塑,來展示自己的財力,甚至還把糖,當作是一種能平衡情緒與健康的藥材。當時的英國哲學家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也曾經形容,甜味是一種「高貴」(Quality)的味道。
而曾經歷過明治維新的日本,也把吃糖當作是一種「文明」的飲食習慣。在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就在他們的殖民宣傳片《南進台灣》中提到:「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可以從砂糖消費率判斷」。
這個聲明,充分展現他們對製糖工業的決心,在1950年左右,台灣糖業外銷達到高峰,而當時有48%的蔗糖農地,都在台南縣。
因此,有句俗諺就叫做:「台南土,黏黐黐(thi-thi)」,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用黏黏的糖,來形容台南人好客、熱情的精神,讓來訪的客人,彷彿腳被黏住一樣,捨不得離開。但是,當時把糖入菜,算是招待客人的「特殊料理」法,那後來又是怎麼會變成現在這樣,好像家家戶戶都這樣做呢?
-
【糖是如何傳入民間】
這一段過程,我們有找到兩個版本的論點。民間有個流傳的版本,是說從荷蘭時期到清末,臺南都是政治和經濟的中心,糖業又一直都很發達。而在鄭氏家族投降之後,有一群不願意歸順清朝的官吏們,就歸隱到民間,這其中也包含那些御膳房的廚師們。
後來,這些廚師開始經營自己的小吃攤和餐廳,就會使用到「以糖入菜」這種貴族的料理手法,於是使用糖這種珍貴調味料的習慣,也就漸漸流傳到一般尋常百姓的家裡。
另一種論點則是從大環境來看,是說糖這樣容易生產的產品,隨著國際間的價格競爭,逐漸變得愈來愈沒有價值,也就逐漸成為,庶民也能取得的民生用品了。
尤其像台南這種,有港口、城內貿易也很熱鬧的區域,很容易就會發展出自己的小吃文化。而且這邊很多勞動人口,都會需要用快速又便宜的方式,來填飽肚子。
像是常常被網友點名說「吃起來超甜」的羹湯,就是非常受歡迎的庶民美食,因為它吃起來真的很飽。這些飽足感,主要是來自勾芡,但勾芡其實也會提升羹湯的甜味
從這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重要的資訊,那就是台南的食物之所以吃起來甜,除了有加糖以外,也可能跟他們的「烹飪手法」有關。
【台南小吃不只是加糖那麼簡單】
有不少人認為,比起大家以為的「加糖加到滿」、「甜到爆炸」,台南小吃真正的底蘊,應該是「甘味」才對。這邊可能很難用三言兩語,講清楚兩者的差別,但如果試著去分析台南小吃的食材使用,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以澱粉的甜味來說,像是剛剛提到有勾芡的羹湯、或是「在來米」製成的碗粿,都是很好的例子;鱔魚意麵裡可以吃到焦糖化的洋蔥,或是肉燥裡面加入的紅蔥頭,也都是甜味的來源。
就連早期台南的特產「火燒蝦」,也是以身形小隻,味道卻十分「鮮甜」來著稱。當時,像是擔仔麵的湯頭,或是蝦仁飯,都是用火燒蝦來製作,那他們吃起來甜甜的,也很正常。
所以,與其說台南人的食物很甜,都是「以糖入菜」,更精準的說法,可能是他們透過糖、用了很多技巧,來引出食材本身的甘甜味。要做到這個境界,加糖的份量、時機,都會需要很精確地掌握。
但在長年的演變之下,現在的台南美食,卻逐漸發展成「愈多糖愈好」的飲食文化了。關於這個趨勢,有人提出了不一樣的反思。
-
【當甜味變成一種城市行銷】
現在的台南,除了文化古都以外,「糖」跟「甜」也是台南最具代表性的符號之一。不只民眾常常講,就連民間商家和政府的觀光宣傳,也發展出各式各樣跟「甜」有關的企劃活動。例如台南市政府,就曾跟基隆合作進行聯合城市行銷,讓兩位市長,帶著當地有名的小吃來較量。他們的宣傳賣點,就是「甜蜜全糖城市PK浪漫海派城市」;民間首次舉辦的台南甜點節,也是以「全台灣最甜」的城市為號召,聯合在地商家舉辦的市集活動。雖然我們不確定這些活動的成效如何,但以去年的下半年來說,台南確實是六都之中,遊客成長率的第一名。
不過,這樣的行銷手法,也不一定總是成功,像是漢堡王就曾經以期間限定方式,在台南推出「買漢堡送糖包」的活動,只要購買他們的巧克力華堡,就會再附上糖包,漢堡上還會貼著一張「台南限定」的專屬貼紙。這個行銷,當時受到不少批評,部分網友認為這是過度消費、甚至汙名化台南,而最後漢堡王也決定提前取消活動。
此外,電影《總鋪師》的食物指導黃婉玲,本身就長期致力推廣「台菜復興」。她曾經說過,自己從小在台南長大,但她童年記憶中的小吃,並不是甜味,而是有層次的回甘。
可是,現在她卻發現,有一些落腳在台南的商家,為了迎合遊客的期待,會刻意在食物裡面「多加糖」。她認為,這樣刻意地把台南和「糖」來作連結,反而會破壞台南的飲食文化。
【我們的觀點】
在進入觀點以前,我們要先謝謝大家把影片看到這邊。如果你還沒有訂閱「志祺七七」,請記得按下訂閱,開啟小鈴鐺,才能固定收到我們的影片通知!那在這裡,我也要特別感謝志祺七七所有的會員,因為有了大家的支持和贊助,我們才能持續運作這個頻道,跟大家一起研究各式各樣的問題,真的是非常謝謝大家!
如果你願意支持我們走得更遠,歡迎點頻道主頁的「加入」按鈕,成為我們的會員,或者也可以用「超級感謝」,小額支持我們。
好的,那話說回來,台南人愛吃甜,是近年來大家很常拿來開玩笑的梗。
網路上不乏有各式各樣的有趣說法,比方說「台南一般家裡都有三個水龍頭:熱水、冷水和糖水;家境比較不好的就只有兩個:冷水和糖水。」
像這樣的笑話,站在行銷的角度,的確是一個能快速引起興趣、也能增加話題性的方式;但這樣簡化的標籤,有時卻不一定符合實際的狀況,也可能會讓本身不主打甜味的台南小吃,或是不喜歡吃糖的台南人,覺得困擾。
如果很多旅客到台南,都會期待吃很甜,那可能也會導致很多人,為了商業考量,刻意去調整原本在地長久發展的傳統做法。
-
最後也想問問大家,你認為「全糖城市」這個稱號,對台南的飲食文化,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嗎?
A:不會吧,這就是開玩笑而已,而且對行銷很有幫助啊!利大於弊啦
B:會,我覺得這會讓很多細膩的傳統料理,失去原本的特色,非常可惜
C:不確定,我覺得飲食文化本來就會變,但改變是好或不好,真的也很難判斷
D:其他,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吧。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為什麼台南的食物,吃起來都甜甜的」!
此外也可以點這邊,看看「台灣沒有美食」以及「傳統辦桌文化」的相關影片;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
-
【 本集參考資料 】
→南一中組「全糖黨」 黨宗旨曝光!黃偉哲贈椪餅祝福:https://reurl.cc/02DnvY
→我所理解的「台南甜」 | 米果:https://bit.ly/3juRlF7
→《甜與權力》:哪裡有糖,哪裡就有奴隸:https://reurl.cc/Y9WQEx
→【當月精選】意在言外,甜在心頭:台南甜味食物評選|聯合文學unitas生活誌:https://www.unitas.me/?p=14707
→【南國艾爾摩莎】食物的歷史基因:甜甜的台南小吃:https://bit.ly/3rmDMMl
→《台灣菜 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陳玉箴
→《行走的台南史:府城的過往與記憶》,蘇峯楠
→【南進台灣 Part 1~7】日治時代宣傳片:https://bit.ly/3KHG28y
→台南的甜,沒有你想像的簡單 喀報:https://bit.ly/3O6yDSe
→黃婉玲的烹飪教室- 甜應該要有道理,還是甜得荒腔走板?當台南被稱為「全糖城市」時,我心中第一個感覺就是糟糕!以訛傳訛... | Facebook:https://reurl.cc/k7VvOb
→「全糖城市」開甜點趴!首屆台南甜點節週末封街登場:https://bit.ly/3M1VXi5
→兩地美食大PK 全糖vs海派黃偉哲林右昌合體行銷:https://bit.ly/3rp7Y9A
→今周刊- 「愛吃多甜自己加」惹怒台南人從漢堡王限定活動看「舌尖上的台南」:https://reurl.cc/Qj7DR5
→六都最肥胖城市曝光網笑:全糖市:https://reurl.cc/zMbX17
→南一中、中一中再戰這次「台南人糖吃多變笨」引眾怒:https://bit.ly/3O3miyh
【 延伸閱讀 】
→【百年好食】你知道嗎, 1914 年就有吃肉羹的記錄──銅板美食赤肉羹:https://bit.ly/378LG53
→《行走的台南史:府城的過往與記憶》,蘇峯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