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
2022.01.01

常常覺得身體不舒服,但是醫生都檢查不出來?快來認識什麼是「慮病症」!《 七七心理學 》EP 034|志祺七七

各節重點:
00:00 開頭
02:02 什麼是慮病症?
02:49 無法克制的焦慮
03:38 焦慮蔓延,可能引發一連串的問題!
04:18 為什麼會得到慮病症?
05:08 為什麼會「過度解讀」自己的身體狀況?
06:01 變種:網路慮病症 
07:26 慮病症的治療方式
08:37 我們的觀點
09:50 問題
10:07 結尾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你曾經在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不停上網google自己的症狀,卻越查越焦慮嗎?或是曾經看過,有些身邊的長輩,明明身體還算健康,卻三不五時就要跑醫院?這種「過度擔心自己會生病」的現象,其實也是一種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慮病症」吧!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我們都知道「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道理,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注意自己身體健康的狀況,都是一件好事。而且,一般來說,如果我們身體有不舒服,只要經過醫生的檢查和治療,感覺恢復正常之後,就比較不會再擔心。

但有些人,就算聽到醫生說他們的身體很正常,還是會覺得很不安心,所以就不斷換醫院、換醫生,重複做各種大大小小的檢查,這種過度擔心生病的情況,很可能就是得到「慮病症」了。但這「慮病症」到底是什麼?會有這種狀況的,只有長輩嗎?這種「擔心自己會生病」的病,又該怎麼治療呢?

在進入今天的影片之前,按照慣例,我們先來段工商服務時間!


-

【什麼是慮病症?】

「慮病症」的定義是說,一個人常常「過度擔心」自己會生病,或是相信自己得到了嚴重的病。

雖然並沒有確切的診斷,可以證明他真的生病了,但他們擔心的程度,還是到了不合理的地步,而且已經嚴重到,足以影響他的正常生活和人際關係。如果這樣的情況,如果持續6個月以上的話,就屬於「慮病症」的症狀。而慮病症的患者,不分性別,在任何年齡層,也都可能會發病。

他們的發病期間,可能持續幾個月、甚至是幾年,症狀的強度,也會隨著心理壓力大小而有變化。雖然目前我們還沒有辦法確認,到底有多少人罹患了慮病症,但很多醫生都表示,他曾經遇過很多有慮病症傾向的患者,有不少人也都會在網路上,分享自己有類似的困擾。

【無法克制的焦慮】

就像剛剛說的,得到慮病症的人,可能會過度誇大一些正常的生理反應,一感覺自己有狀況,就非常擔心,覺得一定是生了重病。例如,頭痛就擔心自己是不是長了腦瘤,胃痛就擔心是胃癌等等。就算檢查過後,醫生告訴他,你身體沒問題啦!但因為過度焦慮,他們還會懷疑「是不是醫生沒有診斷出來?」「是不是檢查得不夠仔細?」

於是,他們可能會再換一個醫院或醫生,或是要求做更詳細的身體檢查,甚至主動要求想吃藥。除了看醫生,他們也會不停上網查詢關於健康的資訊,或是尋找養生保健的方法。這種害怕生病的焦慮,每天都會困擾著慮病症的患者。而且他們自己其實也知道,可能過度擔心了,但他們就是沒辦法克制自己會有這些想法。


-

【焦慮蔓延,可能引發一連串的問題!】

這些困擾,也不只是停留在自己的身上而已。時間一久,身邊的親朋好友也會覺得他們是「無病呻吟」,對他們感到很厭煩,人際關係因為慮病症而變差,甚至也會影響到他們的工作;對醫院來說,明明沒生病的人卻一直去看醫生,也會造成醫療資源的負擔。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很難得到旁人的支持,這種無助的感覺,也加深了他們的痛苦,讓他們除了身體感覺不舒服,心理壓力也很大。久而久之,也可能會引發其他問題,例如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等等。欸咦!關心自己身體健康,明明就是一件好事,為什麼卻會演變成這樣呢?


-

【為什麼會得到慮病症?】

首先,來自於個人內部的某些狀況,有可能會引發慮病症。有些人在潛意識裡,會希望自己可以得到別人的關懷和照顧,或是覺得自己生活中的壓力跟挫折,真的太多了,所以每天都會把很多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體健康上面。

例如有些老人家,他身邊沒什麼家人,平常都很寂寞,只有在生病的時候,才會得到兒子女兒的陪伴跟照顧,而且如果去醫院,還可以得到醫師、護理師的關心,於是他們就常常會覺得自己生病了,需要到醫院看醫生。

另外,有些人對自己身體狀況的感受,本來就比較敏銳,所以如果身體有不舒服,或是任何細微的改變,他可能很快就會注意到。如果我們長期放大這樣的感覺,或是因為一些原因,去過度解讀這些狀況,就有可能演變成慮病症。


-

【為什麼會「過度解讀」自己的身體狀況?】

什麼樣的狀況,會讓人不小心過度解讀自己的感受呢?第一種,可能是因為最近生活中,遇到一些變故。有些人在經歷過,身邊的親人朋友得到重病、甚至因此過世,對於健康這件事,就會開始變得比較敏感。

例如,同年紀的朋友突然得了癌症,可能就會讓人突然感覺,癌症好像離自己很近,於是開始害怕自己也會得癌症;或是父母親因為心臟病去世,他們就會擔心自己會不會也遺傳到心臟病,有一天會突然心臟病發而死。

此外,如果本身剛好受到其他精神疾病的困擾,例如憂鬱、焦慮、恐慌症,都會讓人容易對很多事情,感到很擔憂,進而引發慮病症。而且就像剛剛說的,得到慮病症的人,也可能會因為長期的心理壓力,罹患這些精神疾病。那說到這裡,我們也想順便介紹另一個慮病症的變種,那就是「網路慮病症(Cyberchondria)」。


-

【變種:網路慮病症 】

你可能有過這種經驗:覺得身體怪怪的,上網 google 自己的症狀,結果看到「這可能是癌症的徵兆」「可能會死掉」之類的可怕答案,原本只是想了解自己怎麼了,結果卻越查越焦慮。這種因為「過度使用網路」查詢疾病資訊,結果卻演變成慮病的狀況,就是俗稱的「網路慮病症」。

像去年剛爆發 Covid-19 的時候、或是今年5月台灣疫情突然變嚴重,大家因為每天接收到很多相關訊息,都很擔心自己或身邊的人,是不是確診了。

早在2019年,有一位瑞典醫生歌手「亨瑞克・維德格倫(Henrik Widegren)」,甚至寫了一首「勸世金曲」在討論這個情況。這首勸世歌的名字,叫做「Never Gonna Give You Up」。欸不是,寫腳本的不要對我瑞克搖!雖然名字裡面都有瑞克

這首歌叫做「Never Google Your Symptoms」絕對不要Google你的症狀。歌詞裡面提到:「絕對不要Google你的症狀,因為所有的結果,都在說你已經病入膏肓!」包含亨瑞克在內,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醫療專家,都在關心「網路慮病症」的問題。

因為雖然現在網路發達,我們很容易查到各種跟健康醫療有關的資訊,但這些內容,並不一定都是正確的,而且一般民眾,也都沒有判別資訊、或醫療診斷的能力,所以這些資訊,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問題。嗯...相關的討論,我們有在愛莉莎莎這集聊過,這邊先不贅述,接下來,我們回到「慮病症」的部分,一起來了解,有哪些治療的方式。


-

【慮病症的治療方式】

慮病症是一種「精神」上的症狀,所以要到醫院裡的「身心科」或「精神科」看診。在治療慮病症的時候,通常會用「藥物治療」跟「心理治療」互相搭配。

藥物治療可以緩解病人身體上的不舒服感,以及過度緊張、焦慮的狀況;而心理治療,則是會盡量幫助病人,去找到問題核心,並且試著調適生活中的壓力。不過因為慮病症的病人,通常會認為自己是「生理」出問題,而不是心理疾病,導致他剛開始,可能會很抗拒接受精神科的治療。

所以有些精神科醫師就建議,可以採用「團體心理治療」的方式,讓一群都有慮病症狀的人,分享彼此的經歷跟痛苦,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是一個人。這樣除了可以減緩焦慮的感覺,也能讓他們更接納自己的狀況,願意接受後續的治療。通常在經過這些治療之後,慮病症的狀況都能順利改善。

至於「網路慮病症」的部分,其實性質有點類似「資訊焦慮」和「慮病症」的混合體,所以,除了採用慮病症的治療之外,可能也要減少自己上網的頻率,或是不要過度接收資訊,如果真的有需要,都盡量找有公信力的資訊來源,或甚至直接去諮詢醫師。

【我們的觀點】

在進入觀點以前,我們要先謝謝大家把影片看到這邊。那在這裡,我也要特別感謝志祺七七所有的會員,因為有了大家的支持和贊助,我們才能持續運作這個頻道,讓更多重要的議題,可以被看見!如果你願意支持我們走得更遠,歡迎點擊這個「加入」,或是從資訊欄的這個連結,加入我們的會員!

好的,那話說回來,雖然慮病症的患者,都會有很強烈的「病識感」,會常常跑醫院,但問題就在於,他們多半以為自己是「生理」出狀況,所以再怎麼掛號,都會漏掉精神科,到頭來,一直都沒有獲得對症下藥的治療。

我們覺得,大家一起來認識「慮病症」真的是滿重要的!因為這不只是可以讓當事人知道,慮病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有機會獲得妥善的治療;其他人如果有相關的知識,也會比較知道怎麼跟身邊的患者相處,甚至即時提供必要的協助。

所以,如果你注意到,身邊的人有類似慮病的狀況,記得先不要指責他們,也不要否定他們的感覺。可以聽他們說說自己的感受,然後陪他們做一些轉移注意力的事情,例如找他們出門運動,或是一起做他們喜歡的事情等等。如果他們想去看醫生,可以適度地陪他們到醫院做一些檢查,如果可以的話,盡量試著引導他們到身心科、精神科就診喔!

-

好的,那今天我們想問問大家,平常你感覺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都會怎麼做呢?

A. 上網google相關症狀,先了解一下自己可能生了什麼病
B. 到醫院掛號,我還是相信醫生的專業判斷
C. 我相信自己身體很健康,通常睡一覺應該就好了 
D. 其他,留言跟我們分享吧!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_慮病症是什麼_,此外也可以點這邊,看看_什麼是焦慮症_以及_電話恐懼症_;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

-
【 本集參考資料 】

→認識慮病症|東元綜合醫院 家庭醫學科 朱慶祥醫師:https://bit.ly/3sLnVIy
→慮病症|行政院衛生署 心理衛生專輯:https://bit.ly/3eAYVvl
→我真的有病,為什麼查不出來?|康健:https://bit.ly/3qzErIV
→常見問題-慮病|衛生福利部 台灣e院:https://bit.ly/3sP9SBX
→小病上大醫院|杏語心靈診所:https://bit.ly/3pCqKJU
→慮病症是什麼?大腦過度擔心身體狀況,反而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療日子:https://bit.ly/3pCGEE8
→慮病症…要心理諮商|聯合新聞網:https://bit.ly/3Jsl118
→擔心生病的病—慮病症(Hypochondriasis)|耕心療癒診所:https://bit.ly/33YonZy
→疑病症|維基百科:https://bit.ly/3HpS44q
→過度擔憂健康 慮病症上身|自由健康網:https://bit.ly/3eCUznA
→一直認為自己得到嚴重疾病的「慮病症(Hypochondriasis)」|雷亞診所:https://bit.ly/3sHoQtB
→「上網查病嚇死自己」 其實也是一種病|聯合新聞網:https://bit.ly/3zawi1n
→認識慮病症|臺中榮民總醫院護理部:https://bit.ly/3qANE3J
→為什麼還有人要求普篩?可能的心理學解釋|思想坦克:https://bit.ly/3zawkGx
→Cyberchondria(網路慮病症)|維基百科:https://bit.ly/3JtvIAI

【 延伸閱讀 】

→Henrik Widegren - Never Google Your Symptoms:https://bit.ly/3sIfQUZ
Share to: Facebook / Line
哈密瓜有哈味,老人也有「老人味」?人體氣味到底怎麼形成的?《 健康迷思大破解 》EP 011|志祺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