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2 什麼是「數位機會」
01:22 調查指標大介紹
02:50 「賦能」的調查結果
04:20 「融入」的調查結果
05:18 「摒除」的調查結果
06:49 我們的觀點
09:10 掰比
(註)本文末含有資訊勘誤/補充
---【 影片口白逐字稿 】---
你知道哪個年齡層的人最容易轉發假消息嗎?
哪個年齡層或哪個性別的人,最善於使用網路查資料?
又有多少人只要網路斷掉,他就會感到很焦慮呢?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數位機會調查報告」吧!
我們行政院底下的部會裡,有一個叫「國發會」的單位,常常會做各式各樣的調查,來研究民眾目前的生活狀況、對特定議題的想法,有了這些資料之後,國發會或其他政府部門,就可以此去制定國家未來長期發展的政策。像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數位機會調查報告」,就是其中之一。
這個調查,每年都會做,他的目的就是要追蹤台灣人的「數位機會」,但這邊說的數位機會,到底是什麼呢?
-
【什麼是「數位機會」】
根據報告裡面的介紹,「數位機會」指的是大家「掌握數位資訊或通訊服務的機會」,例如:透過網路學習更多知識、掌握政府提供的資源或資訊等等。而這一份調查報告的目的,就是希望台灣的每個人,即使是屬於不同的族群、年齡、或是地區,都能夠平等地接受「資訊」跟「通訊」的服務和科技,並擴大自己對於社會的影響力。接下來就來看看到底調查了什麼題目吧!
【調查指標大介紹】
這個調查的內容很長,透過問卷的形式進行,根據這份報告的附錄,它總共有著62個題目,除了基本資料以外,問題主要分成三大類別,分別是「賦能」、「融入」以及「摒除」。首先是「賦能」,這個類別的題目,是想了解受訪者取得各種資訊設備、或是使用資訊設備的情形,以及了解大家篩選、鑑別資訊的能力。例如其中一題就是詢問「請問遇到您不確定真假的網路消息或新聞,您會轉貼或分享給其他人的頻率是如何?」
第二個類別是「融入」,這個類別的題目則是想要了解,大家透過各種資訊通訊的設備和服務,進行學習、參與經濟活動,或者是使用政府服務的情形。例如其中有一題就是詢問參與新型經濟活動的情況,他問說「請問您最近1年有沒有使用過網路創新商業服務,像是Airbnb、Uber或是網路送餐?頻率是如何?」
最後一個類別則是「摒除」,這個字面上有點難懂,它其實是要問大家,是否感覺這些科技有給你帶來負面的影響。舉例來說,這個類別其中有一題就是詢問「請問您覺得,超過多久不上網,會讓您開始覺得有些焦慮、擔心有人沒辦法聯絡上您、或是您可能漏掉什麼資訊?」
好的,介紹完三個主要類別後,接下來我們挑選了每個類別裡面,最有趣的幾個題目,來讓大家看看調查的結果是什麼!
-
【「賦能」的調查結果】
在「賦能」的類別裡面有兩題值得一提,第一題就是剛剛介紹的「如果遇到不確定真假的消息會不會分享?」這一題其實出乎我們意料的是,不管是用性別(男:女=75.2%:70.3%),或者是從不同的年齡層(大多介於69.7%~76.3%之間)來看,「不轉貼不確定消息」的比例,都跟72.8%這個總平均數字,相差不大,也就是說,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自己遇到「不確定的消息」時,一般都能夠保持懷疑的態度,也不會隨意地分享。
另一題則是這個數位機會調查每年都會詢問的題目,也就是調查你的「上網率」。根據調查的結果,台灣整體的上網率是86.2%,意思是100個人裡面,有86.2個人有在上網。欸欸欸!這個時代還有人沒在用網路嗎?根據統計,其實39歲以下的受訪者呢,上網率超過99%,但隨著年齡往上,上網率就越來越低。60~64歲的人只有74.6%上網,而65歲以上的上網率只有43.5%,這代表著年紀比較大的長輩們,真的過著跟我們很不一樣的生活。
另外就地區來看,上網率最高的三個縣市,分別是台北市(90.5%)、桃園市(89.6%)以及新竹市(89.3%)。而上網率最低的三個縣市則是嘉義縣(75.6%)、雲林縣(76.7%)以及澎湖縣(78.4%)。這些數字的結果,某種程度上也與我們的「老年人口統計」互相呼應,像是桃園市和新竹市,確實都是年輕人口比較多的城市,上網率高很合理;而嘉義縣跟及雲林縣,長輩比較多,上網率就低了一些。
-
【「融入」的調查結果】
在第二個類別,也就是「融入」的部分,主要詢問的題目都是「你有沒有在做某件事」。例如有沒有參與線上課程、有沒有使用即時通訊或社群媒體、有沒有玩線上遊戲或手機遊戲、有沒有進行網路購物等等。這部分的調查結果,我們覺得有兩個地方,還滿符合刻板印象的。第一個是詢問過去一年,是否有玩線上遊戲或手遊,男性受訪者有玩的比率是51.4%,而女性的部分只有43.3%;另一個是問說,過去一年是否有用過網路購物,男性受訪者有網購的比率是59.1%,女性則是69.6%。
這兩個調查項目之所以有趣,就是因為它剛好是男女比例差距最大的題目。其他調查結果,男女並沒有差太多。不過有點可惜的是,這份報告並沒有試圖解釋「為什麼」男女之間,會在這兩個項目有著比較明顯的差異。
-
【「摒除」的調查結果】
最後一個類別則是「摒除」,雖然這個類別字面上最難理解,但是我們認為這個類別的調查結果,反而是最有後續的利用價值,因為他問的這些,確實都是這幾年來大家都會遇到的問題。例如對斷網感到焦慮、覺得網路讓自己社交能力變差、身體變差、表達能力變差,或者是被網路霸凌、資安受到侵害等等。首先來談「斷網焦慮」。根據調查,斷網焦慮最嚴重的是20~29歲的族群,有高達74.4%的人會因為一段時間無法上網就感到焦慮。比較有趣的是,其他的調查項目常常跟年齡成正比或反比,但在斷網焦慮這題上面是呈現一個漂亮的曲線,焦慮感最高的是20~29歲,再來是稍微年長跟稍微年輕的30~39歲以及15~19歲,以此類推下去,最不會感到焦慮的是65歲以上的長輩朋友們。在生理能力退化、社交能力退化、或是文字表達能力退化這幾個項目看來,也都是所謂的「青壯年」比例最高。換句話說,我們這個世代真的是承受了很多來自網路的負面影響呢!
另外有兩個部分,分別是最年輕跟最年長的群體奪冠,在「最近一年在網路上受到言論攻擊」這題上,12~14歲的比例最高;而「最近一年有發生過電腦或手機中毒」這題,則是65歲以上的比例最高,這些分布的情況有點令人憂心,但也因為有這樣的調查,在制定政策時應該可以更有方向,也能夠逐年追蹤是否有改善、或者是更加惡化了。
【我們的觀點】
其實就像前面有講到的,這份調查報告內容雖然很完整豐富,但主要是提供基礎的調查數據而已,他並沒有針對這些結果去討論可能的原因,或者是該如何解決潛在的問題。但是這樣的調查,只要逐年進行,累積的內容還是很有意義的,以「上網率」這個調查項目來看,這份報告就有特別提到,在2005年時上網率才只有62.7%,在這之後逐年慢慢往上升,到了2019年已經高達86.2%了。這樣的提升其實並不完全是自然發生的,其中當然有著科技進步的因素。像報告也有回顧到,其實從2002年開始,政府就有透過好幾個階段的計畫以及政策,逐步地去提高民眾的上網率、減少城鄉的數位落差,例如添購電腦、建設寬頻網路等等。這樣的任務直到這幾年也依然在進行著,像是前瞻建設裡面就有一個類別叫做「數位建設」,裡面就推動了不少拉近數位城鄉差距的計畫。
但就像這份報告說到的,使用網路這件事,確實也給我們帶來程度不一的困擾,例如過度依賴網路、社交與溝通表達能力退化等等。在這個部分我們也想特別分享的是,這份報告也證實了,不同世代之間,接收訊息、處理資訊或運用數位科技的能力跟習慣,真的都有所落差。有時候我們跟長輩會吵架,對同件事情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很有可能就是因為我們處在不同的世代,有不一樣接收訊息的管道,看到的世界不同,處理這些資訊的習慣也不一樣。
對於一個市井小民來說,或許我們沒辦法彌平全台灣的資訊落差,但我覺得這份報告的結果,或許也是一個契機,當我們之後如果遇到不同想法、不同立場的人,急著生氣或嘲諷對方之前,也可以試著先反思看看,會不會是因為我們之間有資訊落差?如果可以先降低雙方的資訊落差,讓彼此了解「對方都在看什麼、是怎麼想的」,會不會就更能理解彼此、更能進行有效的溝通了呢?
-
好的,看完今天的影片,我們想問的是:你會因為多長的時間沒碰到網路就感到焦慮呢?
A:一個小時還ok
B:我一整天都不碰也沒問題
C:我隨時都要有網路
D:其他。如果你有什麼化解斷網焦慮的小訣竅,也歡迎跟我們分享喔!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歡迎分享出去,跟你的朋友們或者是長輩們分享這個調查;
此外,也可以點擊這個地方,看看我們之前討論過的IG網路霸凌議題、以及到底要怎麼跟不同立場的人溝通。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我們明晚再見囉~掰比!
-
【補充資訊】
大家好,很多人針對「不轉貼或分享不確定消息」這一題的問法以及結果,有一些疑問,在這邊分享一下,其實我們在寫這集腳本時,也確實對這個題目的問法、以及最終調查的結果,感到一點疑惑。這些疑惑,跟大家的疑惑其實都一樣,那就是:這種問法之下,因為「遇到不確定的消息仍轉發」是一件感覺很不理性的行為,所以絕大多數的人,在這題上面可能都會傾向回答「看起來比較理性的行為」。其實不光是這一題,後面的「摒除」部分,有許多是偏向負面的問題,例如詢問焦慮程度、生理社交能力退化程度、個資外洩或帳號被盜、甚至是受到詐騙及中毒等,都可能會讓受訪者為了不顯得自己很不理性,可能會傾向回答看起來比較聰明、比較健康的答案。
所以大家的感覺就是,這種問題其實問不出真正的答案,我也蠻同意的!其實真的要認真問這個問題、進行詳細調查,可能得要直接把情境帶入,例如挑選數題很常被轉發的訊息,甚至看起來就是經過證實、有權威的資訊,然後詢問受訪者,「你看到這樣的訊息,會有直接轉發的意願嗎?還是你會先自己進行一番fact check?」
因為這樣的問題,看起來不是那種很蠢的假消息,而是看起來很真實、也很實用的,受訪者情感上應該不會覺得自己回答「直接轉發」很愚蠢,這時才比較有可能測出原始這題真正的想測的東西。不過如果真的要這樣做,不只設計題目會比較困難,就連回答問卷也很一樣要花更多時間(換句話說就是很花錢啦)。
或許是我們的影片標題有點誤導大家了(抱歉!),但實際上傳假訊息的這個部分,只是這整個研究報告的其中一個問題而已,這個研究報告的主軸並不是要解決假訊息的問題,而是想調查大家的數位機會狀況,而且每年都要有1萬多個樣本,所以權衡之下,其實我們是可以接受這樣的侷限。
也許未來我們在這份報告上,可能還是會看到一些看起來很粗糙的題目,但換個角度來看,就像我們影片一開始提到的,這些題目或許也能成為展開對話討論的基礎。比如說,我們看到調查結果跟大家想像的不同,那大家就會提出來討論,有些人也可能會因此去做更進一步的研究,我覺得這其實也可以是這個調查帶來的正面結果。
-
【 本集參考資料 】
→ 假新聞太多來不及查證?國發會:26.8%會轉發:http://bit.ly/2UV7wAd
→ 歷年數位機會(落差)調查報告:http://bit.ly/2OYywv1
→ 108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http://bit.ly/3bJU3kL
→ 108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http://bit.ly/2Huure0